《針灸大成》~ 卷九 (21)
卷九 (21)
1. 點艾火
《明堂下經》曰:『古來灸病,忌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棗、桑、竹八木火,切宜避之。有火珠耀日,以艾承之,得火為上。次有火鏡耀日,亦以艾引得火,此火皆良。諸番部用鑌鐵擊堦石得火,以艾引之,凡倉卒難備,則不如無木火,清麻油點燈上,燒艾莖點灸,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痛,用臘燭更佳。』
白話文:
《明堂下經》說:「自古以來用艾灸治病,要忌用松樹、柏樹、枳樹、橘樹、榆樹、棗樹、桑樹、竹子這八種木材的火,一定要避開。最好是用火珠在太陽光下取火,用艾草承接引燃,這種火是最好的。其次是用火鏡在太陽光下取火,也用艾草引燃,這種火也很好。其他地區的人用鋼鐵敲擊石頭取火,再用艾草引燃,如果情況緊急難以準備這些,那就寧可不用木柴生火,用清澈的麻油點燈,然後燒艾草的莖部來點燃艾灸,這樣還能滋潤灸瘡,直到痊癒都不會疼痛,用蠟燭點火效果更好。」
2. 壯數多少
《千金》云:『凡言壯數者,若丁壯病根深篤,可倍於方數,老少羸弱可減半。扁鵲灸法,有至三五百壯、千壯,此亦太過。曹氏灸法,有百壯,有五十壯。《小品》諸方亦然。惟《明堂本經》云:「針入六分,灸三壯。」更無餘論。故後人不準,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。』
凡灸頭項,止於七壯,積至七七壯止。
《銅人》治風,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,至二百壯,腹背灸五百壯。若鳩尾、巨闕,亦不宜多灸,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。《千金方》於足三里穴,乃云多至三百壯。心俞禁灸。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。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,不可泥一說,而不通其變也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「凡是講到艾灸的壯數,如果是身強體壯的人,而且病根深重,可以加倍於處方上的壯數;如果是年老、年少、體弱的人,可以減半。扁鵲的艾灸方法,有灸到三五百壯甚至一千壯的,這也太過了。曹氏的艾灸方法,有灸一百壯的,也有灸五十壯的。《小品方》裡的處方也是這樣。只有《明堂本經》說:『針刺入六分深,艾灸三壯。』沒有其他的說法。所以後人沒有一個標準,只是依照病情的輕重來增減艾灸的壯數。」
凡是艾灸頭部和頸部,最多灸到七壯,累積灸到七七四十九壯就可以了。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治療風病,艾灸上星穴、前頂穴、百會穴,可以灸到二百壯,腹部和背部可以灸到五百壯。像鳩尾穴、巨闕穴,也不適合多灸,灸多了會造成四肢細弱無力。《千金方》在足三里穴,說可以灸到三百壯。心俞穴禁止艾灸。如果是中風,就趕緊灸到一百壯。這些都是看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用多少壯數,不可以拘泥於一種說法,而不懂得變通。
3. 灸法
《千金方》云:『凡灸法,坐點穴,則坐灸;臥點穴,則臥灸;立點穴,則立灸,須四體平直,毋令傾側。若傾側穴不正,徒破好肉耳。』
《明堂》云:『須得身體平直,毋令蜷縮,坐點毋令俯仰,立點毋令傾側。』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「所有灸的方法,如果是坐著取穴,就坐著施灸;如果是躺著取穴,就躺著施灸;如果是站著取穴,就站著施灸。必須保持身體四肢平直,不要讓身體傾斜或歪斜。如果傾斜或歪斜,穴位就不準確,只是白白地損傷好的肌肉罷了。」
《明堂》說:「必須讓身體保持平直,不要讓身體蜷縮。坐著取穴時,不要讓身體前俯後仰;站著取穴時,不要讓身體傾斜或歪斜。」
4. 炷火先後
《資生》云:『凡灸當先陽後陰,言從頭向左而漸下,次從頭向右而漸下,先上後下。』
《明堂》云:『先灸上,後灸下,先灸少,後灸多,皆宜審之。』王節齋曰:『灸火須自上而下,不可先灸下,後灸上。』
白話文:
《資生經》說:「凡是針灸,應當先灸陽經後灸陰經,意思是從頭部開始向左邊逐漸往下灸,接著從頭部開始向右邊逐漸往下灸,先灸上面的部位,再灸下面的部位。」
《明堂經》說:「先灸上面的部位,後灸下面的部位;先灸較少的穴位,後灸較多的穴位,這些都要仔細考量。」王節齋說:「灸火必須從上往下施灸,不可以先灸下面的部位,再灸上面的部位。」
5. 灸寒熱
灸寒熱之法:先灸大椎,以年為壯數,次灸撅骨,以年為壯數。視背俞陷者灸之,臂肩上陷者灸之,兩季脅之間灸之,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,足小趾次趾間灸之,腨下陷脈灸之,外踝後灸之,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,膺中陷骨間灸之,臍下關元三寸灸之,毛際動脈灸之,膝下三寸分間灸之,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上。巔上一穴灸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寒熱病的方法:先灸大椎穴,灸的次數依照年齡計算,幾歲就灸幾次;接著灸撅骨穴,灸的次數也依照年齡計算。然後觀察背部俞穴是否有凹陷,有的話就灸;手臂、肩膀上有凹陷也灸;兩側肋骨下緣之間的部位也灸;外踝上方的絕骨盡頭處也灸;腳小趾和第二趾之間的部位也灸;小腿肚下方凹陷的脈搏處也灸;外踝後方也灸;鎖骨上方凹陷處,摸起來像筋一樣堅硬跳動的部位也灸;胸部中間凹陷的骨頭之間也灸;肚臍下方三寸的關元穴也灸;陰毛邊緣的動脈處也灸;膝蓋下方三寸,分開的部位也灸;腳背上足陽明經的動脈處也灸;頭頂上方的一個穴位也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