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九 (20)
卷九 (20)
1. 相天時
《千金》云:『正午以後乃可灸,謂陰氣未至,灸無不著,午前平旦穀氣虛,令人癲痃,不可針灸。卒急者,不用此例。』
《下經》云:『灸時若遇陰霧、大風雪、猛雨、炎暑、雷電虹霓停,候晴明再灸。急難亦不拘此。』
按日正午,氣注心經,未時注小腸經,止可灸極泉、少海、靈道、通里、神門、少府、少衝、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等穴,其餘經絡,各有氣至之時。故《寶鑒》云:『氣不至,灸之不發。』《千金》所云:『午後灸之言,恐非孫真人口訣也。』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「正午過後才可以進行艾灸,因為那時陰氣還沒出現,艾灸的效果會很好。早上空腹時,身體的精氣還很虛弱,會讓人產生頭暈等不適,所以不可以針灸。但如果是緊急情況,就不受這個限制。」
《下經》說:「艾灸的時候如果遇到陰天霧氣、大風雪、大雨、酷熱、雷電彩虹等天氣,應該停止,等天氣晴朗了再灸。如果是急病,就不需要遵守這個限制。」
按照一天來說,正午時分,氣運行到心經,未時運行到小腸經,這個時間只能灸極泉穴、少海穴、靈道穴、通里穴、神門穴、少府穴、少衝穴、少澤穴、前谷穴、後谿穴、腕骨穴等穴位,其他經絡都有各自氣血運行的時間。所以《寶鑒》說:「氣血沒有運行到,艾灸效果就不好。」《千金方》所說的「午後艾灸」這句話,恐怕不是孫思邈的口訣。
2. 《千金》灸法
《千金方》云:『宦游吳蜀,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,切令瘡暫瘥,則瘴癘溫瘧毒不能著人,故吳蜀多行灸法。故云:「若要安,三里常不乾。」有風者,尤宜留意。』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「在吳地和蜀地做官遊歷的人,身上常常要灸三到四個地方,一定要讓灸瘡稍微好一點,這樣瘴氣、瘟疫、瘧疾等毒邪之氣就不能侵犯人體。所以吳地和蜀地很多人都實行灸法。因此有說:『想要身體安康,足三里穴要經常有灸瘡。』有風邪侵擾的人,尤其要留意這個方法。」
3. 《寶鑒》發灸法
《寶鑒》云:『氣不至而不效,灸亦不發。蓋十二經應十二時,其氣各以時而至,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,應至之候,而灸之者,則瘡不發,世醫莫之知也。』
白話文:
《寶鑒》這本書說:「氣如果沒有到達,艾灸就沒有效果,艾灸也就發不起來。這是因為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時辰,它們的氣各按時辰到達,所以如果不知道經絡氣血的多少,以及應該到達的時辰,就去艾灸,那麼就不會起效,世上的醫生大多不知道這個道理。」
4. 艾葉《醫統》
《本草》云:『艾味苦,氣微溫,陰中之陽,無毒,主灸百病。三月三日,五月五日,採曝乾,陳久者良,避惡殺鬼。又採艾之法,五月五日,灼艾有效。制艾先要如法:令乾燥,入臼搗之,以細篩去塵屑,每入石臼,搗取潔白為上,須令焙大燥,則灸有力,火易燃,如潤無功。』
《証類本草》云:『出明州。』《圖經》云:『舊不著所出,但云生田野,今在處有之。惟蘄州葉厚而幹高,果氣味之大,用之甚效。』
孟子曰:『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』丹溪曰:『艾性至熱,入火灸則上行,入藥服則下行。』
白話文:
《本草》記載:艾草味道苦,性味稍微溫和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,沒有毒性,主要用於艾灸治療各種疾病。最好在農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採摘,曬乾,存放久一點的品質更好,可以避邪驅鬼。另外,採摘艾草的方法,在農曆五月五日用艾草進行艾灸效果最好。製作艾絨要先按照正確方法:使其乾燥,放入石臼中搗碎,用細篩子去除灰塵和雜質,每次放入石臼搗碎都要取其潔白的部分為上品,必須要烘烤到非常乾燥,這樣艾灸才有效果,也容易點燃,如果潮濕就沒有用。
《證類本草》記載:艾草產於明州。《圖經》記載: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只說生長在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。只有蘄州產的艾草葉片厚實,莖幹高大,果實和氣味都很好,用起來效果最好。
孟子說過:要治療七年的疾病,需要用存放三年的艾草。朱丹溪說:艾草的藥性非常熱,用火艾灸的話,藥性會往上走;如果入藥服用,藥性則會往下走。
5. 艾灸補瀉
氣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陰陽皆虛,火自當之。經陷下者,火則當之。經絡堅緊,火所治之。陷下則灸之。
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。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
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待自滅,即按其穴。以火瀉者,速吹其火,開其穴也。
白話文:
氣血旺盛就用瀉法,虛弱就用補法。
針灸無法處理的,就適合用艾灸。陰陽都虛弱的,就用艾灸來處理。經絡凹陷的,就用艾灸來處理。經絡僵硬緊繃的,也是艾灸能治療的。經絡凹陷就用艾灸。
絡脈滿而經脈虛的,就用艾灸補陰,針刺瀉陽。經脈滿而絡脈虛的,就用針刺瀉陰,艾灸補陽。
用火來補的,不要吹火,要等艾火自己熄滅,然後按壓穴位。用火來瀉的,要快速吹火,並且打開穴位。
6. 艾炷大小
黃帝曰:『灸不三分,是謂徒冤,炷務大也。小弱乃小作之。』又曰:『小兒七日以上,周年以還,炷如雀糞。』
《明堂下經》云:『凡灸欲炷下廣三分,若不三分,則火氣不達,病未能愈,則是灸炷欲其大,惟頭與四肢欲小耳。』《明堂上經》乃曰:『艾炷依小箸頭作,其病脈粗細,狀如細線,但令當脈灸之。雀糞大炷,亦能愈疾。又有一途,如腹脹、疝瘕、痃癖、伏梁氣等,須大艾炷。
故《小品》曰:「腹背爛燒,四肢但去風邪而已,不宜大炷。如巨闕、鳩尾,灸之不過四五壯。炷依竹箸頭大,但令正當脈上灸之,艾炷若大,復灸多,其人永無心力。如頭上灸多,令人失精神;背腳灸多,令人血脈枯竭,四肢細而無力,既失精神,又加細節,令人短壽。」』王節齋云:『面上灸炷須小,手足上猶可粗。
』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艾灸如果不到三分深,就等於白費力氣,所以艾炷一定要大。如果體質虛弱,艾炷就做小一點。」又說:「小孩子從出生七天以上到滿周歲,艾炷的大小像麻雀糞便一樣。」
《明堂下經》說:「凡是艾灸,艾炷底部要寬三分,如果不到三分,火的熱氣就無法傳達到病灶,疾病就不能治好。所以艾炷要大一點,只有頭部和四肢的艾炷要小一點。《明堂上經》卻說:『艾炷依照小筷子的頭部大小製作,觀察病人的脈搏粗細,如果像細線一樣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行了。麻雀糞便大小的艾炷,也能夠治好疾病。另外有一種方法,像是腹脹、疝氣、痃癖、伏梁氣等,就需要用比較大的艾炷。』
所以《小品》說:『腹部和背部要灸到皮膚潰爛,四肢只是去除風邪而已,不適合用大艾炷。像是巨闕穴、鳩尾穴,艾灸不要超過四五壯。艾炷依照竹筷子頭部的大小做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行了。如果艾炷太大,又灸太多次,這個人就會永遠沒有精神力氣。如果頭部灸太多次,會讓人精神恍惚;背部和腳部灸太多次,會讓人血脈枯竭,四肢細弱無力,既沒有精神,又體弱多病,讓人短命。』王節齋說:「臉上的艾炷必須小,手腳上的艾炷可以稍微粗一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