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2)

1. 難經

六十一難曰: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,何謂也?然,望而知之者,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。

《素問》五臟生成篇云:『色見青如草滋,黃如枳實,黑如炲,赤如衃血,白如枯骨者,皆死;青如翠羽,赤如雞冠,黃如蟹腹,白如豕膏,黑如烏翎者,皆生。』《靈樞》云:『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。』又云:『赤色出於兩顴,大如拇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;黑色出於庭(顏色)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。

』又云:『診血脈者,多赤多熱,多青多痛,多黑為久痺,多黑、多赤、多青、皆見者,為寒熱身痛,面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。』又如驗產婦,面赤舌青,母活子死,面青舌赤沫出,母死子活,唇口俱青,子母俱死之類也。

聞而知之者,聞其五音以別其病。

四明陳氏曰:『五臟有聲,而聲有音,肝聲呼,音應角,調而直,音聲相應則無病,角亂則病在肝;心聲笑,音應徵,和而長,音聲相應則無病,徵亂則病在心,脾聲歌,音應宮,大而和,音聲相應則無病,宮亂則病在脾;肺聲哭,音應商,輕而勁,音聲相應則無病,商亂則病在肺;腎聲呻,音應羽,沉而深,音聲相應則無病,羽亂則病在腎。』

問而知之者,問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。

《靈樞》云:『五味入口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。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;鹹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;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;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;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(悗音悶)。推此,則知問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。』

袁氏曰:『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,則知臟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。』

切脈而知之者,診其寸口,視其虛實,以知其病,病在何臟腑也。

診寸口,即第一難之義。王氏脈法贊曰:『脈有三部,尺、寸及關,榮衛流行,不失衡權,腎沉、心洪、肺浮、肝弦、此自常經,不失銖錢,出入升降,漏刻周旋,水下二刻,脈一周身,旋復寸口,虛實見焉。』

經言以外知之曰聖,以內知之曰神,此之謂也。

以外知之望聞,以內知之問切也。神,微妙也。聖,通明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闡述了醫生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:望、聞、問、切,並解釋了其精髓。

「望診」是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來判斷病情。 古籍記載,面色呈現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臟腑病變,例如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等顏色及其深淺變化,都與病情密切相關,甚至可以預示患者的生死。

「聞診」是通過聆聽病人的聲音來判斷病情。 不同的聲音代表著不同的臟腑病變,例如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的聲音異常,可以反映出相應臟腑的疾病。

「問診」是通過詢問病人飲食喜好,來判斷病情。 不同味道的食物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,通過了解病人偏好哪種味道,可以推測其臟腑的虛實和病變部位。

「切診」是通過切脈來判斷病情,主要是通過觀察脈搏的虛實,判斷病變的臟腑。

經書認為,通過望聞問診來診斷病情,稱為「聖」;而能通過切脈,洞察病情精妙之處,則稱為「神」。 「神」代表著對疾病的精微之處的深入理解,「聖」代表著對疾病的全面透徹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