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針有深淺策

問:『病有先寒後熱者,先熱後寒者,然病固有不同,而針刺之法,其亦有異乎?請試言之!』

白話文:

問:疾病有先發冷後來發熱的,有先發熱後來發冷的,但疾病本身就有不同,針灸療法也有不同的嗎?請嘗試說明!

對曰:『病之在天人也,有寒熱先後之殊,而治之在吾人也,有同異後先之辨。蓋不究夫寒熱之先後,則謬焉無措,而何以得其受病之源;不知同異之後先,則漫焉無要,而何以達其因病之治。此寒熱之症,得之有先後者,感於不正之氣,而適投於腠理之中,治寒熱之症,得之有後先者,乘其所致之由,而隨加以補瀉之法,此則以寒不失之慘,以熱則不過於灼,而疾以之而愈矣。是於人也,寧不有濟矣乎?請以一得之愚,以對揚明問之萬一,何如?蓋嘗求夫人物之所以生也,本之於太極,分之為二氣,其靜而陰也,而復有陽以藏於其中;其動而陽也,而復有陰以根於其內,惟陰而根乎陽也,則往來不窮,而化生有體;惟陽而根乎陰也,則顯藏有本,而化生有用。然而氣之運行也,不能無愆和之異,而人之罹之也,不能無寒熱之殊,是故有先寒後熱者,有先熱後寒者。先寒後熱者,是陽隱於陰也,苟徒以陰治之,則偏於陰,而熱以之益熾矣。其先熱後寒者,是陰隱於陽也,使一以陽治之,則偏於陽,而寒以之益慘矣。夫熱而益熾,則變而為三陽之症,未可知也。夫寒而益慘,則傳而為三陰之症,未可知也。而治之法,當何如哉?吾嘗考之《圖經》,受之父師,而先寒後熱者,須施以陽中隱陰之法焉。於用針之時,先入五分,使行九陽之數,如覺稍熱,更進針令入一寸,方行六陰之數,以得氣為應。夫如是,則先寒後熱之病可除矣。其先熱後寒者,用以陰中隱陽之法焉。於用針之時,先入一寸,使行六陰之數,如覺微涼,即退針,漸出五分,卻行九陽之數,亦以得氣為應。夫如是,則先熱後寒之疾瘳矣。夫曰先曰後者,而所中有榮有衛之殊;曰寒曰熱者,而所感有陽經陰經之異。使先熱後寒者,不行陰中隱陽之法,則失夫病之由來矣。是何以得其先後之宜乎?如先寒後熱者,不行陽中隱陰之法,則不達夫疾之所致矣。其何以得夫化裁之妙乎?抑論寒熱之原,非天之傷人,乃人之自傷耳。經曰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自人之蕩真於情竇也,而真者危;喪志於外華也,而醇者漓;眩心於物牽也,而萃者渙;汩情於食色也,而完者缺;勞神於形役也,而堅者瑕。元陽喪,正氣亡,寒毒之氣,乘虛而襲。苟能養靈泉於山下,出泉之時,契妙道於日落,萬川之中,嗜欲淺而天機深,太極自然之體立矣。寒熱之毒雖威,將無隙之可投也。譬如牆壁固,賊人烏得而肆其虐哉?故先賢有言曰:「夫人與其治病於已病之後,孰若治病於未病之先。」其寒熱之謂歟?』

白話文:

對方的回答:

「疾病發生在天人身上,有寒熱先後不同的情況,而治理疾病在我人身上,則有相同和不同的方法,也有先後之分。如果不明究寒熱的先後,就會不知所措,從而無法找出病因;如果不知道相同和不同的先後之分,就會漫無方向,從而無法根據病情進行治療。寒熱之症,有先後之分,是因為感受了不正之氣,剛好侵入了皮肉之間;治療寒熱之症,有先後之分,是因為根據導致疾病的原因,隨機採用補瀉的方法。這樣,就能避免寒症過於嚴重,熱症不過於灼熱,從而治癒疾病。對於人來說,難道沒有幫助嗎?讓我用我的淺見,來回答先生您的問題,您看如何?我曾經探究過人之所以能生存的緣故,它們源自於太極,分為陰陽二氣,靜的為陰,其中又包含陽氣;動的為陽,其中又包含陰氣。只有陰性而根源於陽性,才能生生不息,從而化生出有形的物質;只有陽性而根源於陰性,才能顯藏有據,從而化生出有用的物質。然而氣的運行不能沒有不協調的時候,人受到氣的影響不能沒有寒熱不同的情況,所以有先寒後熱的,也有先熱後寒的。先寒後熱的,是陽氣隱藏在陰氣之中,如果只用陰性來治療,就會偏於陰性,而熱症就會因此更加嚴重。先熱後寒的,是陰氣隱藏在陽氣之中,如果只用陽性來治療,就會偏於陽性,而寒症就會因此更加嚴重。熱症如果更加嚴重,可能就會演變成三陽之症,這是未知的。寒症如果更加嚴重,可能就會傳變成三陰之症,這是未知的。而治療的方法,應該怎樣呢?我曾經參考《圖經》,從師父那裡學習,先寒後熱的,需要施用陽中隱陰的方法。在使用針灸的時候,先刺入五分,使之達到九陽的數字,如果覺得有點熱,再將針刺入一寸,行六陰的數字,以得氣為準。這樣,就能消除先寒後熱的疾病。先熱後寒的,需要施用陰中隱陽的方法。在使用針灸的時候,先刺入一寸,行六陰的數字,如果覺得有點冷,就拔出針,漸進五分,再行九陽的數字,同樣以得氣為準。這樣,就能治癒先熱後寒的疾病。說到先後,其中又有榮衛之分;說到寒熱,其中又有陽經陰經的不同。先熱後寒的,如果不施用陰中隱陽的方法,就不能消除疾病的根源。這樣怎麼能符合先後順應的原則呢?先寒後熱的,如果不施用陽中隱陰的方法,就不能瞭解疾病的成因。這樣怎麼能運用化裁的妙法呢?再論寒熱的根源,並非天災人禍,而是人為之。經書上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。」從人沉溺於感情中,丟失了真性;失去志向,沉迷於外物;沉迷於物質,散失了精神;沉迷於聲色,損害了健康;勞心費神,毀傷了元氣。元陽受損,正氣喪失,寒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。如果能夠在生命之初培養靈性,在人生之暮悟道,在萬物之中洞悉天機,太極自然之體就會建立。寒熱之毒雖然兇猛,也將無處可投。譬如牆壁堅固,盜賊又怎麼能肆意猖狂呢?所以古人有言:「人與其在生病後治療,不如在生病前預防。」說的應該是寒熱之症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