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行針總要歌

黃帝金針法最奇,短長肥瘦在臨時,但將他手橫紋處,分寸尋求審用之。

身體心胸或是短,身體心胸或是長,求穴看紋還有理,醫工此理要推詳。

定穴行針須細認,瘦肥短小豈同群,肥人針入三分半,瘦體須當用二分。

不肥不瘦不相同,如此之人但著中,只在二三分內取,用之無失且收功。

大飢大飽宜避忌,大風大雨亦須容,飢傷榮氣飽傷腑,更看人神俱避之。

妙針之法世間稀,多少醫工不得知,寸寸人身皆是穴,但開筋骨莫狐疑。

有筋有骨傍針去,無骨無筋須透之,見病行針須仔細,必明升降合開時,

邪入五臟須早遏,祟侵六脈浪翻飛,烏烏稷稷空中墮,靜意冥冥起發機。

先補真陽元氣足,次瀉餘邪九度噓,同身逐穴歌中取,捷法昭然徑不迷。

百會三陽頂之中,五會天滿名相同,前頂之上寸五取,百病能祛理中風,

灸後火燥衝雙目,四畔刺血令宣通,井泉要洗原針穴,針刺無如灸有功。

前頂寸五三陽前,甄權曾云一寸言,稜針出血頭風愈,鹽油楷根病自痊。

顖會頂前寸五深,八歲兒童不可針,囟門未合那堪灸,二者須當記在心。

上星會前一寸斟,神庭星前髮際尋,諸風灸庭為最妙,庭星宜灸不宜針。

印堂穴並兩眉攢,素髎面正鼻柱端,動脈之中定禁灸,若燃此穴鼻鼾酸。

水溝鼻下名人中,兌端張口上唇宮,齦交二齦中間取,承漿下唇宛內蹤。

炷艾分半懸漿灸,大則陽明脈不隆,廉泉宛上定結喉,一名舌本立重樓,

同身捷法須當記,他日聲名播九州。

白話文:

黃帝的金針術最神奇,針的長短粗細要根據當時情況決定,只要找到病人手上的橫紋處,仔細衡量分寸來使用。

身體心胸部位有時短,有時長,找穴位看紋路是有道理的,醫生要仔細推敲這個道理。

確定穴位下針時要仔細辨認,瘦和肥、短和小的體型怎麼會相同呢?肥胖的人針要刺入三分半,瘦的人則要用二分。

不胖不瘦的人也不一樣,這種人只要取在中間就好,在二三分內下針,使用不會有失誤而且有效果。

太餓或太飽都要避免,大風大雨的天氣也要考慮,飢餓會傷害臟腑的精氣,吃太飽會傷害脾胃,更要看病人的精神狀態避開這些情況。

神奇的針法世間少有,很多醫生都不知道,人體每一寸都有穴位,只要能打開筋骨,就不要懷疑。

有筋有骨的地方,針要沿著旁邊刺,沒有筋骨的地方,針要穿透過去,看見病症下針要仔細,一定要明白補瀉的道理,掌握開闔時機。

邪氣進入五臟要及早阻止,邪祟侵犯六脈,會讓氣血翻騰不安,如同高空墜落的雜物,要靜下心神,找尋疾病的根源。

先補足真陽元氣,再瀉掉多餘的邪氣,手法要輕緩,同身寸的取穴歌訣中找尋,快捷的方法明顯而不迷路。

百會在頭頂正中央,與前頂、後頂合稱三陽穴,五會穴與天滿穴是同一個穴位,在前頂上方一寸五分處,可以去除各種疾病,特別是中風。

艾灸後如果火氣上湧導致眼睛不適,可以在周圍刺血使其宣洩通暢。井泉穴是清洗針刺穴位的要穴,針刺的效果不如艾灸。

前頂穴在前頂穴一寸五分處,甄權曾經說過取穴一寸,用稜針刺出血,可以治癒頭風,用鹽油塗抹楷樹根可以讓疾病自癒。

顖會穴在頭頂前方一寸五分深處,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能針刺,囟門尚未閉合,更不能艾灸,這兩點必須牢記在心。

上星穴在百會穴前一寸處,神庭穴在髮際處尋找,各種風症艾灸神庭穴效果最好,神庭穴適合艾灸不適合針刺。

印堂穴在兩眉之間,素髎穴在面部鼻柱正中,動脈所在的地方禁止艾灸,如果艾灸這個穴位,會導致鼻鼾聲很重。

水溝穴在鼻子下方人中處,兌端穴在張口的上唇處,齦交穴在上下牙齦中間,承漿穴在下唇凹陷處。

用一半的艾炷懸灸承漿穴,艾灸過大會使陽明脈不通暢,廉泉穴在喉結上方,也叫做舌本穴,位於咽喉要道。

同身寸的取穴捷法一定要牢記,將來必定聲名遠播。

2. 行針指要歌

或針風,先向風府百會中。或針水,水分俠臍上邊取。

或針結,針著大腸泄水穴。或針勞,須向膏肓及百勞。

或針虛,氣海丹田委中奇。或針氣,膻中一穴分明記。

或針嗽,肺俞風門須用灸。或針痰,先針中脘三里間。

或針吐,中脘氣海膻中補。翻胃吐食一般醫,針中有妙少人知。

白話文:

如果針灸治療風症,要先針刺風府穴和百會穴。如果針灸治療水腫,要取水分穴,在肚臍上方左右兩側。

如果針灸治療積塊,要針刺大腸經上的泄水穴。如果針灸治療勞損,必須針刺膏肓穴和百勞穴。

如果針灸治療虛弱,要針刺氣海穴、丹田穴和委中穴。如果針灸治療氣滯,要清楚記住膻中穴這個穴位。

如果針灸治療咳嗽,要針刺肺俞穴和風門穴,而且要用艾灸。如果針灸治療痰多,要先針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。

如果針灸治療嘔吐,要補中脘穴、氣海穴和膻中穴。治療翻胃嘔吐也是一樣,針灸裡面有奧妙,只是很少人知道。

3. 刺法啟玄歌(六言)

十二陰陽氣血,凝滯全憑針焫,細推十干五行,謹按四時八節。

出入要知先後,開合慎毋妄別,左手按穴分明,右手持針親切。

刺榮無傷衛氣,刺衛無傷榮血,循捫引導之因,呼吸調和寒熱。

補即慢慢出針,瀉即徐徐閉穴,發明難素玄微,俯仰歧黃秘訣。

若能勞心勞力,必定愈明愈哲,譬如閉戶造車,端正出門合轍。

倘逢志士細推,不是知音莫說,了卻個中規模,便是醫中俊杰。

白話文:

人體十二經脈的陰陽氣血,如果運行不順暢、凝結阻塞,完全要靠針刺來疏通。仔細推究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,謹慎地按照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選取穴位。

針刺的進針和出針要知道先後順序,穴位的開合要謹慎,不能胡亂施針。左手按住穴位要清楚明白,右手持針要熟練親切。

針刺營氣時不要傷害到衛氣,針刺衛氣時不要傷害到營血。要順著經脈的走向,以引導的方式施針,同時配合呼吸來調整身體的寒熱。

使用補法時,要慢慢地把針拔出;使用瀉法時,要慢慢地把穴位閉合。要發掘並了解其中奧妙而難以理解的道理,才能明白醫學上的基本道理。

如果能用心用力地學習研究,一定會越來越明白,越來越聰明,就像是在屋子裡關起門來造車,只要把車造好,出門就能順利地行駛在正確的道路上。

如果能遇到有志之士仔細地推敲研究,如果不是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就不要跟他說,如果能了解其中的法則規律,就是醫學中的傑出人物。

4. 針法歌

先說平針法,含針口內溫,按揉令氣散,掐穴故教深。

持針安穴上,令他嗽一聲,隨嗽歸天部,停針再至人。

再停歸地部,待氣候針沉,氣若不來至,指甲切其經。

次提針向病,針退天地人,補必隨經刺,令他吹氣頻。

隨吹隨左轉,逐歸天地人,待氣停針久,三彈更熨溫。

出針口吸氣,急急閉其門,瀉欲迎經取,吸則內其針。

吸時須右轉,依次進天人,轉針仍復吸,依法要停針。

出針吹口氣,搖動大其門。

白話文:

先說平刺法,將針含在口中溫熱,然後按揉穴位讓氣散開,在較深的穴位上按掐是必要的。

持針在穴位上,讓病人咳嗽一聲,跟著咳嗽的氣息將針刺入淺層(天部),停一下針再刺入中層(人部)。

再次停頓刺入深層(地部),等待氣息到達針尖,如果氣不來,就用指甲掐按穴位所在的經脈。

然後將針尖朝向病處,針要從深層(地部)退回淺層(天部)和中層(人部),補法必須順著經脈刺入,並讓病人頻繁吹氣。

隨著病人吹氣同時左轉針,依序從深層(地部)退回淺層(天部)和中層(人部),等待氣息停止後停針一段時間,再彈針三次並溫熨穴位。

出針時讓病人吸氣,然後迅速閉合針孔,瀉法要逆著經脈刺入,當病人吸氣時將針刺入。

吸氣時針要右轉,依序進入淺層(天部)和中層(人部),轉針時仍要吸氣,然後依法停針。

出針時讓病人吹氣,同時搖動針孔讓它擴大。

5.

6. 諸家得失策

問:『人之一身,猶之天地,天地之氣,不能以恆順,而必待於范圍之功,人身之氣,不能以恆平,而必待於調攝之技。故其致病也,既有不同,而其治之,亦不容一律,故藥與針灸不可缺一者也。然針灸之技,昔之專門者固各有方書,若《素問》、《針灸圖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,與夫補瀉灸刺諸法,以示來世矣。其果何者而為之原歟?亦豈無得失去取於其間歟?諸生以是名家者,請詳言之!』

對曰:『天地之道,陰陽而已矣。夫人之身,亦陰陽而已矣。陰陽者,造化之樞紐,人類之根抵也,惟陰陽得其理則氣和,氣和則形亦以之和矣。如其拂而戾焉,則贊助調攝之功,自不容已矣。否則,在造化不能為天地立心,而化工以之而息;在夫人不能為生民立命,而何以臻壽考無疆之休哉。此固聖人贊化育之一端也,而可以醫家者流而小之耶?

愚嘗觀之易曰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;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」是一元之氣,流行於天地之間,一合一辟,往來不窮,行而為陰陽,布而為五行,流而為四時,而萬物由之以化生,此則天地顯仁藏用之常,固無庸以贊助為也。然陰陽之理也,不能以無愆,而雨暘寒暑,不能以時若,則范圍之功,不能無待於聖人也。故易曰:「後以裁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,此其所以人無夭札,物無疵厲,而以之收立命之功矣。」然而吾人同得天地之理以為理,同得天地之氣以為氣,則其元氣流行於一身之間,無異於一元之氣流行於天地間也。夫何喜怒哀樂心思嗜欲之汩於中,寒暑風雨溫涼燥濕之侵於外,於是有疾在腠理者焉,有疾在血脈者焉,有疾在腸胃者焉。然而疾在腸胃,非藥餌不能以濟;在血脈,非針刺不能以及;在腠理,非熨焫不能以達,是針灸藥者,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。夫何諸家之術惟以藥,而於針灸則並而棄之,斯何以保其元氣,以收聖人壽民之仁心哉?然是針與灸也,亦未易言也。孟子曰:「離婁之明,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;師曠之聰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」若古之方書,固離婁之規矩,師曠之六律也。故不溯其源,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,不窮其流,則何以知後世變法之弊。今以古之方書言之,有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焉,有《靈樞》、《銅人圖》焉,有《千金方》、有《外臺秘要》焉,有《金蘭循經》、有《針灸雜集》焉。然《靈樞》之圖,或議其太繁而雜;於《金蘭循經》,或嫌其太簡而略;於《千金方》,或詆其不盡傷寒之數;於《外臺秘要》,或議其為醫之蔽;於《針灸雜集》,或論其未盡針灸之妙,溯而言之,則惟素、難為最要。蓋素、難者,醫家之鼻祖,濟生之心法,垂之萬世而無弊者也。夫既由素、難以溯其源,又由諸家以窮其流,探脈絡,索榮衛,診表裡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熱則涼之,寒則溫之,或通其氣血,或維其真元,以律天時,則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也。以襲水土則濕致高原,熱處風涼也。以取諸人,肥則刺深,瘠則刺淺也。又由是而施之以動搖進退,搓彈攝按之法,示之以喜怒憂懼,思勞醉飽之忌,窮之以井滎俞經合之源,究之以主客標本之道,迎隨開合之機。夫然後陰陽和,五氣順,榮衛固,脈絡綏,而凡腠理血脈,四體百骸,一氣流行,而無壅滯痿痺之患矣。不猶聖人之裁成輔相,而一元之氣,周流於天地之間乎!先儒曰:「吾之心正,則天地之心亦正,吾之氣順,則天地之氣亦順。」此固贊化育之極功也,而愚於醫之灸刺也亦云。』

白話文:

**問:**人體就像天地一樣,天地的氣候變化不能總是順遂,必須依靠調和的力量。同樣,人體的氣血也不能總是平穩,也必須依靠調養的技術。所以,導致疾病的原因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,因此藥物和針灸兩者缺一不可。針灸的技術,以前專門研究的人都有各自的書籍,像《素問》、《針灸圖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等,以及各種補瀉、灸刺的方法,都留給後世了。那麼,到底哪一種才是根源呢?難道它們之間沒有得失需要取捨嗎?在座各位都是醫學名家,請詳細說明一下!

**答:**天地的運行道理,不過就是陰陽的變化而已。人的身體也是一樣,也是陰陽的結合。陰陽是創造萬物的關鍵,是人類的根本。只有陰陽協調,氣血才會和順,氣血和順,身體自然也會健康。如果陰陽失調,就需要藉助調養的幫助,這是必然的。否則,天地就無法保持運轉,萬物也會停止生長;人也無法長壽,又如何能享受天年呢?這是聖人幫助天地萬物生長的其中一個方面,難道可以因為我們是醫者就輕視嗎?

我曾經看過《易經》說:「偉大啊,乾元之氣,是萬物開始的根源;至高無上啊,坤元之氣,是萬物生成的根源。」這說明宇宙的元氣在天地間運行,一收一放,循環不已。運行而成為陰陽,分布而成為五行,流動而成為四季,萬物也因此而化生。這是天地顯現仁愛,隱藏功用的常態,不需要刻意幫助。但是,陰陽的道理,不能沒有偏差;風雨寒暑,也不能總是合乎時令,這時就需要聖人來調和。所以《易經》說:「君王應該調和天地的運行規律,輔助天地的正常運作,以此來治理百姓。」這樣才能使人民不至於早夭,萬物不至於生病,並且達到安身立命的目標。我們人也稟受了天地的道理,也稟受了天地的氣,那麼元氣在我們身體的運行,也像元氣在天地間運行一樣。然而,因為喜怒哀樂、思慮慾望等內在情緒的影響,以及風寒暑濕燥熱等外在環境的侵襲,所以就會出現疾病,有的在皮膚,有的在血管,有的在腸胃。腸胃的病,不用藥物就無法醫治;血管的病,不用針刺就無法達到;皮膚的病,不用熱熨就無法到達。可見藥物和針灸,都是醫家不可或缺的。但是,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都只用藥,卻拋棄了針灸呢?這樣怎麼能保護人體的元氣,達到聖人讓人民長壽的仁心呢?而且,針灸這門技術,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掌握的。孟子說過:「即使有離婁那樣的視力,不用圓規和角尺,也畫不出方圓的圖形;即使有師曠那樣的聽力,不用六律,也無法校正五音。」古代的醫書,就像是離婁的圓規和角尺,師曠的六律。所以,如果不追溯它的源頭,就無法了解古人制定方法的用意;如果不探究它的流變,就無法知道後世變法的弊病。現在來看看古代的醫書,有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,有《靈樞》、《銅人圖》,有《千金方》,有《外臺秘要》,有《金蘭循經》,有《針灸雜集》等等。但是,《靈樞》的圖,有人說它太過繁雜;《金蘭循經》,有人嫌它太過簡略;《千金方》,有人批評它沒有完全涵蓋傷寒病的處理;《外臺秘要》,有人認為它有誤導醫者的缺點;《針灸雜集》,有人說它沒有完全展現針灸的奧妙。追根溯源,還是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最為重要。因為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是醫學的鼻祖,是救死扶傷的根本法則,可以流傳萬世而不衰敗。既然要從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追溯源頭,又要從各家學說中了解它的流變,探究脈絡,尋找營衛之氣,診斷表裡病症,虛的就補,實的就瀉,熱的就用寒涼的藥,寒的就用溫熱的藥,有時要疏通氣血,有時要扶正元氣。要配合天時,春天夏天針刺要淺,秋天冬天針刺要深;要配合地理環境,潮濕的地方要用高原的治療方法,炎熱的地方要用清涼的方法;要考慮不同體質的人,肥胖的人針刺要深,瘦弱的人針刺要淺。還要配合進針的各種手法,像動搖、進退、搓彈、攝按等等;還要告訴病人要避免喜怒憂懼、過度勞累、醉酒飽食等等禁忌;要深入了解井滎俞經合等穴位的特性;要研究主客、標本的治療方法,以及開合迎隨的技巧。這樣,才能使陰陽協調,五氣順暢,營衛穩固,脈絡舒緩,全身的皮膚、血管、四肢百骸,氣血運行順暢,不會有阻塞、麻木、萎縮的病症發生。這不就像是聖人調和輔助天地,使宇宙元氣在天地間運行不止嗎?先賢說過:「我心純正,則天地之心也純正;我的氣血順暢,則天地的氣血也順暢。」這就是幫助天地化育的最高境界。我對於醫學中的灸刺之道,也是這樣看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