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8)

1. 標本論

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膚筋脈。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裏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。』

白話文:

標本論

所以,天上的邪氣入侵人體,就會傷害五臟;飲食的寒熱不調,就會傷害六腑;地面的濕氣入侵人體,就會傷害皮膚和筋脈。因此,善於使用針灸的人,會從陰經引導陽氣,從陽經引導陰氣,用右側治療左側,用左側治療右側,運用已知的知識推測未知的情況,從體表觀察內在的病變,掌握治療的度,觀察治療的過與不及,及早發現細微的病變並及時治療,這樣運用針灸就不會有危險。

2. 難經

一難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。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謂也?

十二經皆有動脈者,如手太陰脈動: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;手陽明脈動:合谷、陽谿;手少陰脈動:極泉;手太陽脈動:天窗;手厥陰脈動:勞宮;手少陽脈動:耳禾髎;足太陰脈動:箕門、衝門;足陽明脈動:衝陽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;足少陰脈動:太谿、陰谷;足太陽脈動:委中;足厥陰脈動:太衝、五里、陰廉;足少陽脈動:下關、聽會之類也。謂之經者,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;謂之脈者,以血理之分袤行體者而言也。

故經者徑也,脈者陌也。越人之意,蓋謂凡此十二經,經皆有動脈,如上文所云者,今置不取,乃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?

然者答詞,餘仿此。,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脈動也。

寸口,謂氣口也。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,氣口之下曰關、曰尺云者。而榮衛之行於陽者,二十五度,行於陰者,亦二十五度,出入陰陽,參交互注,無少間斷,五十度畢,適當漏下百刻,為一晬時,又明日之平旦矣。乃復會於手太陰,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而法有取於是焉。

人一呼一吸為一息、每刻一百三十五息,每時八刻,計一千八十息,十二時九十六刻,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,刻之餘分,得五百四十息,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。一息脈行六寸,每二刻二百七十息,脈行一十六丈二尺,每時八刻,脈行六十四丈八尺。榮衛四周於身,十二時,計九十六刻,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,為四十八周身;刻之餘分,行二周身,得三十二丈四尺,總之為五十度周身,脈得八百一十丈也。此呼吸之息,脈行之數,周身之度,合晝夜百刻之詳也。

行陽行陰,謂行晝行夜。

七難曰:經言少陽之至,乍大乍小,乍短乍長;陽明之至,浮大而短;太陽之至,洪大而長;太陰之至,緊大而長;少陰之至,緊細而微;厥陰之至,沉短而敦。此六者,是平脈邪?將病脈邪?然,皆王脈也。

六脈者之王,說見下文。

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?然,冬至之後,得甲子少陽王,復得甲子陽明王,復得甲子太陽王,復得甲子太陰王,復得甲子少陰王,復得甲子厥陰王,王各六十日,六六三百六十日,以成一歲。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。

上文言三陽、三陰之王脈,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,當其時,則見其脈也。

劉溫舒曰:『至真要大論云:「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。太陽之至大而長。」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。如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之類,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,而見於脈耳。若平人氣象論:「太陽脈至洪大而長,少陽脈至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陽明脈至浮大而短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

第一個難題是:十二經脈都有脈搏跳動,為何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?

十二經脈都有脈搏跳動,例如:手太陰肺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等穴位;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合谷、陽谿等穴位;手少陰心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極泉穴;手太陽小腸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天窗穴;手厥陰心包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勞宮穴;手少陽三焦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耳禾髎穴;足太陰脾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箕門、衝門等穴位;足陽明胃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衝陽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等穴位;足少陰腎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太谿、陰谷等穴位;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委中穴;足厥陰肝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太衝、五里、陰廉等穴位;足少陽膽經的脈搏跳動位置在下關、聽會等穴位。所謂「經」,指的是營氣和衛氣運行流通不斷的經絡;所謂「脈」,指的是血液運行分佈的通道。

所以,「經」是道路,「脈」是小徑。古人的意思是,既然十二經脈都有脈搏跳動,如同上面所說的這些穴位,為什麼不用這些穴位,而只用寸口脈來判斷臟腑的生死吉凶呢?

答案是:寸口脈是脈搏匯聚之處,也是手太陰肺經脈搏跳動的地方。

寸口,指的是氣口,位於手太陰肺經魚際穴向上約一寸處。氣口之下稱為關、尺。榮氣和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個度數,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個度數,出入陰陽,互相交替運行,沒有絲毫間斷,五十個度數完成後,恰好是百刻(一天)的時間,也就是次日清晨。然後又回到手太陰肺經,所以寸口脈是五臟六腑脈氣的起始和終止之處,因此診脈以此為法。

人一次呼氣吸氣為一息,每刻一百三十五息,每時(一刻八刻)一千零八十息,十二時(九十六刻)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,加上刻的餘數,共計一萬三千五百息。一息脈搏運行六寸,每二刻二百七十息,脈搏運行一十六丈二尺,每時八刻,脈搏運行六十四丈八尺。榮衛之氣周流全身,十二時九十六刻,脈搏運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,相當於四十八周全身;加上刻的餘數,運行二周全身,共計三十二丈四尺,總共五十個度數周流全身,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。這是呼吸、脈搏運行數量、周流全身的度數以及晝夜百刻的詳細說明。

行陽行陰,指的是白天和夜晚。

第七個難題是:經書上說,少陽脈的脈象忽大忽小,忽長忽短;陽明脈的脈象浮大而短;太陽脈的脈象洪大而長;太陰脈的脈象緊大而長;少陰脈的脈象緊細而微;厥陰脈的脈象沉短而實。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還是病態的脈象呢?答案是:都是正常的脈象,只是不同季節的王脈。

六種脈象的王脈,詳見下文。

哪個月份哪種脈象當令幾天呢?答案是:冬至之後,甲子日少陽脈當令,再過甲子日陽明脈當令,以此類推,每種脈象當令六十天,六種脈象共三百六十天,構成一年。這就是三陽三陰脈象當令的大致時間。

上文講的是三陽三陰的王脈,這裡講的是三陽三陰當令的時間,在那個時間,就會見到這種脈象。

劉溫舒說:「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『厥陰脈的脈象是弦脈,少陰脈的脈象是鉤脈,太陰脈的脈象是沉脈,少陽脈的脈象是大而浮,陽明脈的脈象是短而澀,太陽脈的脈象是大而長。』這也隨著天地之氣的舒張和收縮而變化。就像春天弦脈,夏天洪脈,秋天毛脈,冬天石脈一樣,五運六氣以及四季也都與之相應,反映在脈象上。如果論及健康人的氣象,則太陽脈是洪大而長,少陽脈是忽數忽疏,忽長忽短,陽明脈是浮大而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