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21)
卷七 (21)
1. 督脈經考正穴法
主頭風中風,言語謇澀,口噤不開,偏風半身不遂,心煩悶,驚悸健忘,忘前失後,心神恍惚,無心力,痎瘧,脫肛,風癇,青風,心風,角弓反張,羊鳴多哭,語言不擇,發時即死,吐沫,汗出而嘔,飲酒麵赤,腦重鼻塞,頭痛目眩,食無味,百病皆治。
虢太子尸厥,扁鵲取三陽五會,有間太子蘇。唐高宗頭痛,秦鳴鶴曰:『宜刺百會出血。』武后曰:『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。已而刺之,微出血,立愈。』
◎前頂:
顖會後一寸半,骨間陷中。《銅人》針一分,灸三壯,止七七壯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
主頭風目眩,面赤腫,水腫,小兒驚癇,瘛瘲,發即無時,鼻多清涕,頂腫痛。
◎顖會:
上星後一寸陷中。《銅人》灸二七壯,至七七壯。初灸不痛,病去即痛,痛止灸。若是鼻塞,灸至四日漸退,七日頓愈。針二分,留三呼,得氣即瀉。八歲以下不可針,緣囟門未合,刺之恐傷其骨,令人夭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
主腦虛冷,或飲酒過多,腦疼如破,衄血,面赤暴腫,頭皮腫。生白屑風,頭眩,顏青目眩,鼻塞不聞香臭,驚悸目戴上不識人。
◎上星(一名神堂):
神庭後,入髮際一寸陷中,容豆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留六呼,灸五壯。《銅人》灸七壯。以細三稜針,宣泄諸陽熱氣,無令上衝頭目。
主面赤腫,頭風,頭皮腫,面虛,鼻中息肉,鼻塞頭痛,痎瘧振寒,熱病汗不出。目眩,目睛痛,不能遠視。口鼻出血不止。不宜多灸。恐拔氣上,令人目不明。
◎神庭:
直鼻上入髮際五分。足太陽、督脈之會。《素注》灸三壯。《銅人》灸二七壯,止七七壯。禁針,針則發狂,目失睛。
主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。角弓反張,吐舌,癲疾風癇,目上視不識人,頭風目眩,鼻出清涕不止,目淚出。驚悸不得安寢,嘔吐煩滿。寒熱頭痛,喘渴。
歧伯曰:『凡欲療風,勿令灸多。緣風性輕,多即傷,惟宜灸七壯,至三七壯止。』張子和曰:『目腫、目翳,針神庭,上星,顖會,前頂,翳者可使立退,腫者可使立消。』
◎素髎(一名面正):
鼻柱上端準頭。此穴諸方闕治。《外臺》不宜灸,針一分。《素注》針三分。
主鼻中息肉不消,多涕,生瘡鼻窒,喘息不利,鼻喎噼,鼽衄。
◎水溝(一名人中):
鼻柱下,溝中央,近鼻孔陷中。督脈、手足陽明之會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《銅人》針四分,留五呼,得氣即瀉,灸不及針,日灸三壯。《明堂》日灸三壯,至二百壯。《下經》灸五壯。
主消渴,飲水無度,水氣遍身腫。失笑無時,癲癇語不識尊卑,乍哭乍喜,中風口噤,牙關不開。面腫唇動,狀如蟲行。卒中惡,鬼擊,喘喝,目不可視,黃疸馬黃,瘟疫,通身黃,口喎噼。灸不及針,艾炷小雀糞大。水面腫,針此一穴,出水盡即愈。
白話文:
督脈經考正穴法
督脈主要治療頭風、中風、言語不清、口噤不開、半身不遂、心煩悶、驚悸健忘、失憶、心神恍惚、體力虛弱、瘧疾、脫肛、癲癇、青風病、心風病、角弓反張、哭鬧不止、胡言亂語、突然發病致死、吐沫、出汗嘔吐、飲酒臉紅、頭重鼻塞、頭痛目眩、食慾不振等各種疾病。
古籍記載,虢太子患尸厥,扁鵲用三陽五會穴治療,太子很快痊癒。唐高宗頭痛,秦鳴鶴建議刺百會穴放血,武則天起初猶豫,但放血後頭痛立即痊癒。
前頂穴:位於顖會穴後一寸半,骨間凹陷處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一分,灸三壯至七七壯;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。主治頭痛、頭暈、面部紅腫、水腫、小兒驚癇、抽搐、鼻涕多、頭頂腫痛等。
顖會穴: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二七壯至七七壯,初次灸灼無痛感,疾病痊癒後則會感到疼痛,疼痛消失後方可停止灸灼。若鼻塞,灸灼四天症狀逐漸減輕,七天痊癒。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,得氣後瀉針。八歲以下兒童不宜針刺,因囟門未閉合,針刺可能損傷骨骼,導致夭折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。主治腦虛寒、飲酒過量頭痛、鼻出血、面部紅腫、頭皮腫脹、頭皮屑、頭暈、面色青白、頭暈目眩、鼻塞、驚悸、目眩神迷等。
上星穴(又名神堂):位於神庭穴後,髮際內一寸凹陷處,大小如豆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三分,留針六呼,灸五壯;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七壯。用細小的三稜針針刺,疏通陽熱之氣,避免陽氣上衝頭目。主治面部紅腫、頭痛、頭皮腫脹、面部虛弱、鼻息肉、鼻塞頭痛、瘧疾寒顫、發熱汗不出、頭暈、眼睛疼痛、視力模糊、鼻出血不止等。不宜多灸,以免傷及氣血,導致視力減退。
神庭穴:位於鼻樑正上方,髮際內五分處,足太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。《素問注》記載灸三壯;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二七壯至七七壯。禁針,針刺則會導致發狂、目失明。主治登山唱歌、脫衣奔跑、角弓反張、吐舌、癲癇、目視上望、不認識人、頭痛頭暈、鼻涕清涕不止、流淚、驚悸失眠、嘔吐腹脹、寒熱頭痛、呼吸急促口渴等。
歧伯曰:凡治療風證,灸灼不宜過多,因風性輕揚,灸灼過多會傷及正氣,宜灸七壯至三七壯為宜。張子和曰:目腫、目翳,針刺神庭、上星、顖會、前頂穴,翳者可立即消退,腫者可立即消腫。
素髎穴(又名面正):位於鼻柱上端,準頭穴處。此穴各方記載較少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不宜灸,針刺一分;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三分。主治鼻息肉、鼻涕多、鼻瘡、呼吸困難、鼻歪斜、鼻出血等。
水溝穴(又名人中):位於鼻柱下方,人中溝中央,靠近鼻孔的凹陷處,督脈與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三分,留針六呼,灸三壯;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四分,留針五呼,得氣後瀉針,灸灼次數不及針刺,每日灸三壯;《明堂經》記載每日灸三壯,至二百壯;《下經》記載灸五壯。主治消渴、飲水過多、全身水腫、不自主發笑、癲癇、言語無禮、喜怒無常、中風口噤、牙關緊閉、面部腫脹、嘴唇抽搐、中風、鬼壓床、呼吸急促、視力模糊、黃疸、瘟疫、全身發黃、口歪斜等。灸灼次數不及針刺,艾炷大小如雀糞。水面腫,針刺此穴,排出積水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