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0)

1. 督脈經考正穴法

《難經》云:『治洪長伏三脈。風癇發狂,惡人與火,灸三椎,九椎。』

◎陶道:

一椎下,俯而取之。足太陽、督脈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五分。

主痎瘧寒熱,洒淅脊強,煩滿,汗不出,頭重,目瞑,瘛瘲,恍惚不樂。

◎大椎:

一椎上,陷者宛宛中。手足三陽、督脈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留三呼,瀉五吸,灸以年為壯。

主肺脹脅滿,嘔吐上氣,五勞七傷,乏力,溫瘧痎瘧,氣注背膊拘急,頸項強不得回顧,風勞食氣、骨熱,前板齒燥。

仲景曰:『太陽與少陽並病,頸項強痛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。』

◎啞門(一名舌厭,一名舌橫,一名喑門):

項後入髮際五分,項中央宛宛中,仰頭取之。督脈,陽維之會。入系舌本。《素注》針四分;《銅人》針二分,可繞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,瀉盡更留針取之。禁灸,灸之令人啞。

主舌急不語,重舌,諸陽熱氣盛,衄血不止,寒熱風啞,脊強反折,瘛瘲癲疾,頭重風汗不出。

◎風府(一名舌本):

項後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宛宛中,疾言其肉立起,言休立下。足太陽、督脈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禁灸,灸之使人失音。《明堂》針四分,留三呼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

主中風,舌緩不語,振寒汗出,身重惡寒,頭痛,項急不得回顧,偏風半身不遂,鼻衄,咽喉腫痛,傷寒狂走欲自殺,目妄視。頭中百病,馬黃黃疸。

瘧論曰:『邪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。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,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晏。每至於風府,則腠理開;腠理開,則邪氣入;邪氣入,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故日作益晏也。』

昔魏武帝患傷風項急,華佗治此穴得效。

◎腦戶(一名合顱):

枕骨上,強間後一寸半。足太陽、督脈之會。《銅人》禁灸,灸之令人啞。《明堂》針三分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《素問》刺腦戶,入腦立死。

主面赤目黃,面痛,頭重腫痛,癭瘤。此穴針灸俱不宜。

◎強間(一名大羽):

後頂後一寸半。《銅人》針二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
主頭痛目眩。腦旋煩心,嘔吐涎沫。項強左右不得回顧,狂走不臥。

◎後頂(一名交衝):

百會後一寸半,枕骨上。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二分,《明堂》針四分。《素注》針三分。

主頭項強急,惡風寒,風眩,目䀮䀮,額顱上痛,歷節汗出,狂走癲疾不臥,癇發瘛瘲,頭偏痛。

◎百會(一名三陽,一名五會,一名巔上,一名天滿):

前頂後一寸五分,頂中央旋毛中,可容豆,直兩耳尖。性理北溪陳氏曰:『略退些子,猶天之極星居北。』手足三陽,督脈之會。《素注》針二分。《銅人》灸七壯,止七七壯。凡灸頭頂,不得過七壯,緣頭頂皮薄,灸不宜多。針二分,得氣即瀉。又《素注》針四分。

白話文:

督脈經考正穴法

《難經》記載:「治療洪脈、長脈、伏脈等三種脈象。風癇發狂,憎惡風寒及火熱,灸三椎穴、九椎穴。」

◎陶道穴:

位於第一椎骨下方,俯身取穴。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五壯,針刺五分。

主治瘧疾寒熱、腰背強痛、胸悶煩躁、汗出不暢、頭痛頭重、目眩昏暗、瘛瘲(抽搐)、神志恍惚、情緒不佳。

◎大椎穴:

位於第一椎骨上方,凹陷處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五分,留針三呼(三次呼吸時間),瀉法五吸(五次呼吸時間),灸治以年齡為準,每歲灸一壯。

主治肺脹胸悶、嘔吐呃逆、五勞七傷(過度勞累所致疾病)、體倦乏力、溫瘧寒瘧、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背部拘緊疼痛、頸項強直不能轉動、風寒濕邪侵襲、骨熱、牙齒乾燥。

張仲景說:「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頸項強直疼痛或頭暈目眩,時感胸部結塊,心下痞硬者,應刺大椎穴第一間隙。」

◎啞門穴(別名:舌厭、舌橫、喑門):

位於項部後髮際上方五分,項部正中凹陷處,仰頭取穴。為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,與舌根相連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;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二分,可沿經絡方向旋轉針八分,留針三呼,瀉法五吸,瀉氣後繼續留針取效。禁灸,灸此穴會導致失音。

主治舌強不能言語、舌頭髮硬、諸陽熱邪盛,鼻衄不止、寒熱交作兼失音、脊強反折、瘛瘲癲癇、頭痛頭重、風寒襲表汗出不暢。

◎風府穴(別名:舌本):

位於項部後髮際上方一寸,大筋內凹陷處,說話時肌肉會隆起,停止說話則恢復原狀。為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、陽維脈的交會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三分,禁灸,灸之會使人失音。《明堂經》記載針刺四分,留針三呼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。

主治中風、舌緩不能言語、畏寒戰慄汗出、全身沉重惡寒、頭痛、項強不能轉動、半身不遂、鼻衄、咽喉腫痛、傷寒發狂欲自殺、視物不清、頭痛等各種頭部疾病、黃疸。

《瘧論》記載:「邪氣侵犯風府穴,循著脊椎向下運行。衛氣每日夜間都在風府穴會合,次日下降一節,所以病症發作時間逐漸延遲。每次到達風府穴時,毛孔就會張開;毛孔張開,邪氣就侵入;邪氣侵入,疾病就發作,因此發病時間每天都延遲一些。邪氣從風府穴排出,每天下降一節,二十五天后到達骨骼,二十六天后進入脊髓,所以發病時間每天都延遲一些。」

魏武帝曾患傷風項強,華佗治療此穴而奏效。

◎腦戶穴(別名:合顱):

位於枕骨上方,髮際後一寸半。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禁灸,灸之會導致失音。《明堂經》記載針刺三分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。《素問》記載刺腦戶穴,會立即致死。

主治面部發紅目黃、面部疼痛、頭部腫脹疼痛、頸項部的腫塊。此穴針灸均不宜使用。

◎強間穴(別名:大羽):

位於後腦部髮際後一寸半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二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五壯。

主治頭痛目眩、頭暈心煩、嘔吐涎沫、項強不能轉動、狂躁不安、輾轉難眠。

◎後頂穴(別名:交衝):

位於百會穴後一寸半,枕骨上方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五壯,針刺二分,《明堂經》記載針刺四分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三分。

主治頭項強直疼痛、惡風寒、頭暈目眩、目糊眼花、前額頭部疼痛、周身汗出、狂躁不安、癲癇發作、偏頭痛。

◎百會穴(別名:三陽、五會、巔上、天滿):

位於前髮際後一寸五分,頭頂正中旋毛處,可容納一粒豆子,位於兩耳尖的連線正上方。北溪陳氏說:「稍微往後移一點,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位於北方。」為手足三陽經、督脈的交會穴。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二分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灸七壯,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。凡灸頭頂,不可超過七壯,因為頭頂皮膚薄,灸不可過多。針刺二分,得氣即瀉。另《素問注》記載針刺四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