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19)
卷七 (19)
1. 督脈經穴歌
督脈中行二十七,長強腰俞陽關密,命門懸樞接脊中,筋縮至陽靈臺逸,神道身柱陶道長,大椎平肩二十一,啞門風府腦戶深,強間後頂百會率,前頂顖會上星圓,神庭素髎水溝窟,兌端開口唇中央,齦交唇內任督畢(二十七穴)。
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。
脈起下極之腧,並於脊裡,上至風府,入腦上巔,循額至鼻柱,屬陽脈之海。以人之脈絡,周流於諸陽之分,譬猶水也,而督脈則為之都綱,故名曰海焉。用藥難拘定法,針灸貴察病源。
要知任督二脈一功,先將四門外閉,兩目內觀。默想黍米之珠,權作黃庭之主。卻乃徐徐咽氣一口,緩緩納入丹田。衝起命門,引督脈過尾閭,而上升泥丸;追動性元,引任脈降重樓,而下返氣海。二脈上下,旋轉如圓;前降後升,絡繹不絕。心如止水,身似空壺,即將穀道輕提,鼻息漸閉。
倘或氣急,徐徐咽之;若仍神昏,勤加注想。意倦放參。久而行之,關竅自開,脈絡流通,百病不作。廣成子曰:『丹灶河車休矻矻。』此之謂也。督任原是通真路,丹經設作許多言,余今指出玄機理,但願人人壽萬年!
白話文:
督脈循行身體正中線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從長強穴開始,依序是腰俞、陽關,緊接著是命門、懸樞、脊中,再往上是筋縮、至陽、靈臺,然後是神道、身柱、陶道,到達大椎穴時與肩平齊,再往上是啞門、風府、腦戶,接著是強間、後頂、百會,然後是前頂、囟會、上星,最後是神庭、素髎、水溝,以及兌端穴在嘴唇中央,齦交穴在嘴唇內,至此督脈的穴位就結束了(共二十七個穴位)。
督脈經脈不使用井、滎、俞、合這些穴位分類。
督脈的經脈起於身體下部的腧穴,沿著脊椎內部向上,到達風府穴,進入腦部並上行至頭頂,沿著額頭到達鼻柱,督脈是陽經之海。人的經脈如同水流一樣,在各個陽經的範圍內循環運行,而督脈就像是水流的總綱,所以被稱為「海」。用藥治療很難有固定的方法,針灸治療則應當仔細觀察疾病的根源。
想要了解任脈與督脈合一的功效,首先要閉緊身體的四個關口(指眼、耳、口、鼻),讓兩眼內視,靜靜地想著一粒小米珠,將它當作黃庭(丹田)的主宰。接著慢慢吸一口氣,緩緩地將氣納入丹田。氣會衝起命門,引導督脈經過尾閭,然後上升至泥丸宮(腦部);再追動性元(指精神),引導任脈下降經過重樓(指喉嚨),然後返回氣海(丹田)。任脈與督脈上下循環,像圓環一樣轉動;前面下降,後面上升,連續不斷。心要像靜止的水一樣,身體要像空壺一樣,接著輕微提起肛門,並逐漸閉氣。
如果感覺氣息急促,就慢慢咽氣;如果仍然感到神昏,就要更加專注地想像。感到疲倦時可以暫時休息。長期練習,身體的關竅自然會打開,經脈會暢通,各種疾病都不會產生。廣成子說:「丹爐河車不用過度勞累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任脈與督脈原本是通往真理的道路,丹經設立了許多說法,我現在點出其中的奧秘,只希望人人都能長壽萬年!
2. 督脈經考正穴法
◎長強(一名氣之陰邪,一名橛骨):
脊骶骨端計三分,伏地取之。足少陰、少陽之會。督脈絡,別走任脈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轉針以大痛為度。灸不及針,日灸三十壯,止二百壯,此痔根本。《甲乙》針二分,留七呼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主腸風下血,久痔瘻,腰脊痛、狂病,大小便難,頭重,洞泄,五淋,疳蝕下部,小兒囟陷,驚癇瘛瘲,嘔血,驚恐失精,瞻視不正。慎冷食,房勞。
◎腰俞(一名背解,一名髓孔,一名腰柱,一名腰戶):
二十一椎下宛宛中,以挺身伏地舒身,兩手相重支額,縱四體後,乃取其穴。《銅人》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灸七壯,至七七壯。慎房勞、舉重強力。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主腰髖腰脊痛,不得俯仰,溫瘧汗不出,足痺不仁,傷寒四肢熱不已,婦人月水閉,溺赤。
◎陽關:
十六椎下,坐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主膝外不可屈伸,風痺不仁,筋攣不行。
◎命門(一名屬累):
十四椎下,伏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主頭痛如破,身熱如火,汗不出,寒熱痎瘧,腰脊相引痛,骨蒸五臟熱,小兒發癇,張口搖頭,身反折角弓。
◎懸樞:
十三椎下,伏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主腰脊強不得屈伸,積氣上下行,水穀不化,下利,腹中留積。
◎脊中(一名神宗,一名脊俞):
十一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得氣即瀉。禁灸,灸之令人腰傴僂。
主風癇癲邪,黃疸,腹滿,不嗜食,五痔便血,溫病,積聚,下利,小兒脫肛。
◎筋縮:
九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《明下》灸七壯。
主癲疾狂走,脊急強,目轉反戴,上視,目瞪,癇病多言,心痛。
◎至陽:
七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《明下》灸七壯。
主腰脊痛,胃中寒氣,不能食,胸脅支滿,身羸瘦,背中氣上下行,腹中鳴,寒熱解㑊,淫濼脛酸,四肢重痛,少氣難言,卒疰忤,攻心胸。
◎靈臺:
六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缺治病。見《素問》。今俗灸之,以治氣喘不能臥,火到便愈。禁針。
◎神道:
五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灸七七壯,止百壯,禁針。《明下》灸三壯,針五分。《千金》灸五壯。
主傷寒發熱,頭痛,進退往來,痎瘧,恍惚,悲愁健忘,驚悸。失欠、牙車蹉,張口不合。小兒風瘑,瘛瘲,可灸七壯。
◎身柱:
三椎下,俯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七七壯,止百壯,《明堂》灸五壯。《下經》灸三壯。
主腰脊痛,癲病狂走,瘛瘲,怒欲殺人。身熱,妄言見鬼,小兒驚癇。
白話文:
督脈經考正穴法
長強穴(又名氣之陰邪、橛骨):
位於脊椎骨末端往下三分處,俯臥取穴。為足少陰經、足少陽經的交會穴,督脈經過此穴,並另有分支循行至任脈。古籍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以針刺至患者感到劇痛為度;灸法則針灸深度不及針刺,每日灸三十壯,最多灸二百壯,此法可治療痔瘡。古籍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五壯。
主治:腸風下血、久治不癒的痔瘡及廔管、腰脊疼痛、狂病、大小便困難、頭重感、腹瀉、五種淋症、疳蝕下部(兒童常見疾病)、小兒囟門凹陷、驚癇、瘛瘲、嘔血、驚恐導致遺精、視物不正等症狀。應慎防食用生冷食物及房事過度。
腰俞穴(又名背解、髓孔、腰柱、腰戶):
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俯臥,挺身、伏地,全身放鬆,兩手交叉支撐額頭,使全身後仰,方可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瀉法則針刺五個呼吸時間;灸法七壯,最多灸七七(四十九)壯。應慎防房事過度及舉重用力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三壯。
主治:腰部、髖關節及脊椎疼痛,無法彎腰或抬頭,溫瘧伴隨不出汗,足部麻痺,傷寒導致四肢持續發熱,婦女月經閉止,小便赤色等。
陽關穴:
位於第十六胸椎棘突下,坐姿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
主治:膝關節外側屈伸困難,風痺導致的麻痺,筋攣導致行動不便。
命門穴(又名屬累):
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
主治:頭痛如裂,全身發熱如火,不出汗,寒熱往來之瘧疾,腰脊牽引性疼痛,骨蒸(盜汗)及五臟發熱,小兒發癇,張口搖頭,身體反弓如角弓反張等。
懸樞穴:
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:腰脊強直,無法屈伸,氣機阻滯,上下運行不暢,水穀不化,下痢,腹部積聚等。
脊中穴(又名神宗、脊俞):
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得氣即瀉。禁灸,灸此穴會導致腰部彎曲。
主治:風癇、癲癇、黃疸、腹部脹滿、厭食、五種痔瘡伴隨便血、溫病、積聚、下痢、小兒脫肛等。
筋縮穴:
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七壯。
主治:癲癇發作、狂奔亂走、脊背強直、眼球轉動、眼球上翻、目瞪口呆、癇病伴隨多言、心痛等。
至陽穴:
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七壯。
主治:腰脊疼痛、胃寒、不能進食、胸脅脹滿、身體消瘦、背中氣機上下運行不暢、腹部鳴響、寒熱往來、下肢脛骨酸痛、四肢沉重疼痛、氣短難言、中風、心胸部受邪氣侵犯等。
靈臺穴:
位於第六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未記載治療方法,僅見於《素問》。現今民間常用灸法治療氣喘不能平臥,灸至穴位發熱則痊癒。禁針。
神道穴:
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灸法為七七(四十九)壯,最多灸一百壯,禁針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三壯,針刺深度五分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灸五壯。
主治:傷寒導致發熱,頭痛,寒熱往來,瘧疾,神志恍惚,悲傷憂愁,健忘,驚悸,打哈欠,牙關緊閉,張口困難等。小兒風瘑、瘛瘲,可灸七壯。
身柱穴:
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,俯臥取穴。《銅人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灸法為七七(四十九)壯,最多灸一百壯,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五壯,《下經》記載灸三壯。
主治:腰脊疼痛,癲癇發作、狂奔亂走、瘛瘲、發怒欲殺人,發熱,胡言亂語,看見鬼怪,小兒驚癇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