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6)

1. 足少陽經穴主治

《內經》曰:『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凡十一臟,皆取決膽也。膽為青腸。』又曰:『膽為清淨之府。諸腑皆傳穢濁,獨膽無所傳道,故曰清淨。虛則目昏,若吐傷膽倒,則視物倒植。』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膽,是個公正的官員,負責判斷決策。所有其他臟腑,都要由膽來決定事情。膽就像青色的腸子。」又說:「膽是個清淨的府邸。其他臟腑都會傳送污穢之物,只有膽不會傳送,所以說它清淨。膽如果虛弱,眼睛就會昏花;如果因為嘔吐而損傷膽,就會看東西顛倒。」

2. 足少陽膽經穴歌

少陽足經瞳子髎,四十四穴行迢迢,聽會上關頷厭集,懸顱懸厘曲鬢翹,率谷天衝浮白次,竅陰完骨本神邀,陽白臨泣目窗辟,正營承靈腦空搖,風池肩井淵液部,輒筋日月京門標,帶脈五樞維道續,居髎環跳風市招,中瀆陽關陽陵穴,陽交外丘光明宵,陽輔懸鐘丘墟外,足臨泣地五俠谿,第四指端竅陰畢(左右八十八穴)。

此一經起於瞳子髎,終於竅陰,取竅陰、俠谿、臨泣、丘墟、陽輔、陽陵泉、與井滎俞原經合也。

脈起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循頸,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,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;其支者,別目銳眥下大迎,合手少陽,抵䪼。

下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下胸中,貫膈,絡肝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衝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指次指之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,循歧骨內出其端,還貫入爪甲,出三毛。多氣少血,子時氣血注此。

甲木之腑,在關脈候。是膽病則眉顰口苦,而嘔宿汁,善太息,恐如人捕。實則脈實,而精神不守,半夏湯瀉之最良;虛則脈虛,而煩擾不眠,溫膽湯補之卻善。火不下降心膽跳,茯神沉香蜜和丸,送入人參湯;中風癲狂心恐悸,鉛汞朱乳共結成,吞下井花水。咽痛膈壅,硝蠶黛勃蒲腦子,加麝以收功;膽虛臥驚,參柏枸神枳熟地,用酒而有力。

清熱寬咽,薄荷宿砂芎片腦;驚心怖膽,人參酸棗乳辰砂。驚神昏亂,記學士之良方;風引痛生,修真人之秘散。膽虛寒而不眠,炒酸棗調煎竹葉;膽實熱而多睡,生棗仁末和薑茶。補用薏苡炒棗仁,瀉須青連柴前胡。溫則薑夏橘紅,涼加竹茹甘菊。柴胡川芎,報使上行而不悖;青皮車前,引經下走以無疑。

藥有生熟,貴按脈而取用;劑宜多寡,當隨症以權衡。或厥疾之未瘳,仗針灸以收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,總共有四十四個穴位,路線相當長。經過聽會、上關、頷厭等穴,接著是懸顱、懸厘、曲鬢,再到率谷、天衝、浮白,然後是竅陰、完骨、本神。之後依序是陽白、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。接著到風池、肩井、淵液,然後是輒筋、日月、京門。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、環跳、風市也都在這條經絡上,還有中瀆、陽關、陽陵泉、陽交、外丘、光明、陽輔、懸鐘、丘墟、足臨泣、地五會、俠谿,最後到達足第四趾末端的竅陰穴。(左右兩側共八十八個穴位)

這條經絡起於瞳子髎,終於竅陰穴。主要取用竅陰、俠谿、臨泣、丘墟、陽輔、陽陵泉等穴位,並結合井、滎、俞、原等穴位。

脈氣起於外眼角,向上到達頭角,往下經過耳後,沿著頸部,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,到達肩部,再往後交叉到手少陽經的後面,進入鎖骨上窩。其中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到外眼角的後面;另一條分支從外眼角下的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會合,到達面頰。

往下經過頰車穴,接著到頸部,匯入鎖骨上窩,再進入胸腔,穿過橫膈膜,聯絡肝臟,歸屬於膽,沿著脅肋內側,出來經過氣衝,繞過陰部邊緣,橫向進入大腿外側的髖關節;另一條直行的路線,從鎖骨上窩下行經過腋下,沿著胸部,經過季脅,往下與髖關節匯合,再往下沿著大腿外側,經過膝蓋外側,再往下到外踝骨的前方,直接下行到絕骨的末端,再出來到外踝的前面,沿著足背,進入小趾與無名指之間;另一分支,從足背分出,進入大腳趾,沿著歧骨的內側到達趾端,再彎曲進入指甲,出來經過三毛。此經脈氣盛血少,在子時氣血會注入此經。

膽屬於五行中的木,在關脈中可以診察出來。膽病時,會出現眉頭緊鎖、口苦、嘔吐苦水、經常嘆氣、害怕被抓等現象。若為實證,則脈象強盛,精神不振,可以用半夏湯來瀉火;若為虛證,則脈象虛弱,心煩難眠,可以用溫膽湯來補益。若是心火不降,導致心膽跳動,可用茯神、沉香磨粉與蜂蜜調製成藥丸,配合人參湯吞服;若是中風、癲狂、心悸恐慌,可用鉛、汞、朱砂、乳香等混合製成藥丸,用井花水送服。若是咽喉疼痛、胸膈阻塞,可用硝石、蠶砂、青黛、冰片、薄荷腦等,加麝香來加強療效;若為膽虛導致臥睡驚恐,可用人參、黃柏、枸杞、茯神、枳殼、熟地等藥材,用酒浸泡後服用效果更佳。

清熱、寬咽可使用薄荷、砂仁、川芎、冰片;驚嚇心膽可使用人參、酸棗仁、乳香、辰砂。若是驚恐導致神志昏亂,可參考學士的良方;若是風邪引起疼痛,可參考修真人的秘方。膽虛寒導致失眠,可用炒酸棗仁煎水,加入竹葉一同服用;膽實熱導致嗜睡,可用生酸棗仁磨粉,用薑茶送服。補膽氣可用薏苡仁炒酸棗仁,瀉膽火則可用青連、柴胡、前胡等。溫補可用薑、半夏、橘紅,清涼則可加竹茹、甘菊。柴胡、川芎,可以引導藥性上行而不產生副作用;青皮、車前子,可以引導藥性下行而無滯礙。

用藥有生熟之分,重點在於按脈象選取適合的藥材;劑量有多寡之別,應當根據病情輕重來權衡。若是疾病久治不癒,則可藉助針灸來加強療效。

3. 足少陽膽經考正穴法

◎瞳子髎(一名太陽,一名前關):

目外去眥五分,手太陽、手足少陽三脈之會。《素注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

主目癢,翳膜白,青盲無見,遠視䀮䀮,赤痛淚出多眵䁾,內眥癢,頭痛,喉閉。

◎聽會:

耳微前陷中,上關下一寸,動脈宛宛中,張口得之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三呼,得氣即瀉,不須補。日灸五壯,止三七壯,十日後依前報灸。《明堂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
主耳鳴耳聾,牙車臼脫,相離一、二寸,牙車急不得嚼物,齒痛惡寒物,狂走瘛瘲,恍惚不樂,中風口斜,手足不隨。

◎客主人(一名上關):

耳前骨上,開口有空,張口取之。手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七壯,禁針。《明堂》針一分,得氣即瀉,日灸七壯,至二百壯。《下經》灸十壯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禁深刺,深則交脈破,為內漏耳聾,欠而不得呿。

主唇吻強,口眼偏斜,青盲,瞇目䀮䀮,惡風寒,牙齒齲,口噤嚼物鳴痛,耳鳴耳聾,瘛瘲沫出,寒熱,痙引骨痛。

◎頷厭:

曲周下,顳顬上廉。手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七分,留七呼,深刺令人耳聾。

主偏頭痛,頭風目眩,驚癇,手卷手腕痛,耳鳴,目無見,目外眥急,好嚏,頸痛,歷節風汗出。

◎懸顱:

曲周上,顳顬中廉。手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,留三呼。《明堂》針二分,《素注》針七分,留七呼,刺深令人耳無所聞。

主頭痛,牙齒痛,面膚赤腫,熱病煩滿,汗不出,頭偏痛引目外眥赤,身熱,鼻洞濁下不止,傳為鼽,目昏瞢瞑目。

◎懸厘:

曲周上,顳顬下廉。手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留七呼。

主面皮赤腫,頭偏痛,煩心不欲食,中焦客熱,熱病汗不出,目銳眥赤痛。

◎曲鬢(一名曲髮):

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《明下》灸三壯。

主頷頰腫,引牙車不得開,急痛,口噤不能言,頸項不得回顧,腦兩角痛為巔風,引目眇。

◎率谷:

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,嚼而取之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
主痰氣膈痛,腦兩角強痛,頭重,醉後酒風,皮膚腫,胃寒,飲食煩滿,嘔吐不止。

◎天衝:

耳後髮際二寸,耳上如前三分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七壯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
主癲疾風痙,牙齦腫,善驚恐,頭痛。

◎浮白:

耳後入髮際一寸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
主足不能行,耳聾耳鳴,齒痛,胸滿不得息,胸痛,頸項癭,癰腫不能言,肩臂不舉,發寒熱,喉痺,咳逆痰沫,耳鳴嘈嘈無所聞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考正穴法

瞳子髎(一名太陽,一名前關):

位於眼眶外側,眼角外方五分處,是手太陽、手少陽、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素問注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三分。

主治:眼睛癢、眼翳、青盲(看不見)、視力模糊、眼睛紅痛流淚、眼屎多、眼角內側癢、頭痛、咽喉阻塞。

聽會:

位於耳廓前方微凹陷處,上關穴下方一寸,在跳動的血管中,張開口可更容易找到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留針三呼,得氣後即瀉針,不需補法。每日灸五壯,最多灸三七(21)壯,十天後再依前法灸。《明堂針灸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:耳鳴、耳聾、牙關緊閉、牙齒脫落(相隔一、二寸)、牙關緊閉無法咀嚼、牙痛畏寒、狂躁、抽搐、神志恍惚、不快樂、中風口角歪斜、手腳不靈活。

客主人(一名上關):

位於耳前方骨骼上方,張開口可以找到穴位上的空隙,是手少陽、足少陽、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七壯,禁針。《明堂針灸經》記載:針刺一分,得氣後即瀉針,每日灸七壯,最多灸二百壯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灸十壯。《素問注》記載:針刺三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記載:禁止深刺,深刺會傷到交脈,導致內漏、耳聾、張口困難。

主治:嘴唇僵硬、口眼歪斜、青盲、瞇眼、怕風寒、牙齒齲壞、嘴巴緊閉咀嚼時疼痛、耳鳴耳聾、抽搐伴有唾沫、寒熱、痙攣牽引骨骼疼痛。

頷厭:

位於下頜角下方,顳顬骨上方。是手少陽、足少陽、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七分,留針七呼,深刺會導致耳聾。

主治:偏頭痛、頭風目眩、驚癇、手腕疼痛、耳鳴、失明、眼角外側疼痛、愛打噴嚏、頸痛、關節疼痛伴有汗出。

懸顱:

位於下頜角上方,顳顬骨中間。是手少陽、足少陽、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三分,留針三呼。《明堂針灸經》記載:針刺二分。《素問注》記載:針刺七分,留針七呼,深刺會導致耳聾。

主治:頭痛、牙痛、面部皮膚紅腫、熱病煩躁、汗出不暢、偏頭痛牽涉到眼角外側紅腫、發熱、鼻涕濁黃不止、鼻塞、眼睛昏花。

懸厘:

位於下頜角上方,顳顬骨下方。是手少陽、足少陽、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《素問注》記載:針刺三分,留針七呼。

主治:面部皮膚紅腫、偏頭痛、煩躁不想吃東西、中焦熱盛、熱病汗出不暢、眼角外側紅痛。

曲鬢(一名曲髮):

位於耳上方髮際彎曲處凹陷中,鼓腮可以找到穴位空隙。是足少陽、太陽二條經脈的交會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灸三壯。

主治:面頰腫脹,導致牙關緊閉,疼痛難忍,口噤不能說話,頸項不能轉動,腦後兩角疼痛(巔頂頭痛),牽涉到眼睛。

率谷:

位於耳上,進入髮際一寸半處凹陷中,張口可更容易找到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:痰氣導致膈肌疼痛、腦後兩角疼痛、頭重、醉酒後頭痛、皮膚腫脹、胃寒、飲食停滯、嘔吐不止。

天衝:

位於耳後髮際後方二寸,耳上方約三分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七壯。《素問注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:癲癇、風痙、牙齦腫痛、容易受驚嚇、頭痛。

浮白:

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針灸經》記載:灸三壯。

主治:足不能行走、耳聾耳鳴、牙痛、胸悶氣短、胸痛、頸部淋巴結腫大、癰腫導致不能說話、肩臂不能抬舉、發熱、咽喉腫痛、咳嗽痰多、耳鳴嘈雜聽不見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