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足少陽膽經考正穴法

◎竅陰(一名枕骨):

完骨上,枕骨下,動搖有空。足太陽、手足少陽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《甲乙》針四分,灸五壯。《素注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
主四肢轉筋,目痛,頭項頷痛引耳嘈嘈,耳鳴無所聞,舌本出血,骨勞,癰疽發歷,手足煩熱,汗不出,舌強脅痛,咳逆喉痺,口中惡苦之。

◎完骨:

耳後入髮際四分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《素注》留七呼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針二分,灸以年為壯。

主足痿失履不收,牙車急,頰腫,頭面腫,頸項痛,頭風耳後痛,煩心,小便赤黃,喉痺齒齲,口眼喎斜,癲疾。

◎本神:

曲差旁一寸五分,直耳上入髮際四分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

主驚癇吐涎沫,頸項強急痛,目眩,胸相引不得轉側,癲疾嘔吐涎沫,偏風。

◎陽白:

眉上一寸,直瞳子,手足陽明、少陽、陽維五脈之會。《素注》針三分。《銅人》針二分,灸三壯。

主瞳子癢痛,目上視,遠視䀮䀮,昏夜無見,目痛目眵,背腠寒慄,重衣不得溫。

◎臨泣:

目上,直入髮際五分陷中,令患人正睛取穴。足少陽、太陽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七呼。

主目眩,目生白翳,目淚,枕骨合顱痛,惡寒鼻塞,驚癇反視,大風,目外眥痛,卒中風不識人。

◎目窗:

臨泣後寸半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五壯,三度刺,令人目大明。

主目赤痛,忽頭旋,目䀮䀮遠視不明,頭面浮腫,寒熱汗不出,惡寒。

◎正營:

目窗後寸半,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五壯。

主目眩瞑,頭項偏痛,牙齒痛,唇吻急強,齒齲痛。

◎承靈:

正營後一寸五分。灸三壯,禁針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

主腦風頭痛,惡風寒,鼽衄鼻窒,喘息不利。

◎腦空(一名顳顬):

承靈後一寸五分,俠玉枕骨下陷中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得氣即瀉,灸三壯。

主勞疾羸瘦,體熱,頸項強不可回顧,頭重痛不可忍,目瞑心悸,發即為癲風,引目眇,鼻痛。

魏武帝患頭風,發即心亂目眩,華佗針腦空立愈。

◎風池:

耳後顳顬後,腦空下,髮際陷中,按之引於耳中。手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《明堂》針三分。《銅人》針七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《甲乙》針一寸二分。患大風者,先補後瀉。少可患者,以經取之,留五呼,瀉七吸。灸不及針,日七壯至百壯。

主洒淅寒熱,傷寒溫病汗不出,目眩苦,偏正頭痛,痎瘧,頸項如拔,痛不得回顧。目淚出,欠氣多,鼻鼽衄,目內眥赤痛,氣發耳塞,目不明,腰背俱疼,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,大風中風,氣塞涎上不語,昏危,癭氣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考正穴法

竅陰(一名枕骨):

位於後腦勺骨頭的最高點上方,枕骨下方,按壓會有空虛感。是足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;《甲乙》記載針刺深度四分,灸五壯;《素注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四肢抽筋、眼睛疼痛、頭、頸、頷部疼痛並延伸至耳朵嗡嗡作響、耳鳴聽不見聲音、舌根出血、骨骼勞損、癰疽(皮膚化膿性感染)以及發燒、手腳煩熱、不出汗、舌頭僵硬、脅肋疼痛、咳嗽氣逆、喉嚨阻塞、口中感到苦味等症狀。

完骨:

位於耳後髮際線內四分處。是足少陽經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;《素注》記載留針七呼,灸三壯;《明堂》記載針刺深度二分,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。

主治足部痿弱無力、不能行走、牙關緊閉、面頰腫脹、頭面腫脹、頸項疼痛、太陽穴及耳後疼痛、煩躁不安、小便黃赤、喉嚨阻塞、牙齒齲壞、口眼歪斜、癲癇等症狀。

本神:

位於曲差穴(位於耳上,乳突後方,髮際內)旁一寸五分,垂直向上至耳上方髮際線內四分處。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。

主治驚癇發作並伴有吐涎沫、頸項僵硬疼痛、頭暈目眩、胸部脹痛以致無法翻身、癲癇發作並伴有吐涎沫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

陽白:

位於眉毛上方一寸,垂直瞳孔處。是手足陽明經、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以及陽維脈五條經脈的交會穴位。《素注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;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二分,灸三壯。

主治瞳孔癢痛、眼睛向上看、遠處視物模糊、夜盲症、眼睛疼痛、眼屎多、背部惡寒、穿厚衣服也覺得不暖和等症狀。

臨泣:

位於眼睛上方,垂直向上至髮際線內五分凹陷處,需患者直視前方才能準確取穴。是足少陽經、足太陽經以及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。

主治頭暈目眩、眼睛生白翳、流淚、枕骨與顱骨交界處疼痛、惡寒鼻塞、驚癇發作並伴有眼球後翻、大風(中風)、眼角外側疼痛、中風導致不認識人等症狀。

目窗:

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半處。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五壯,需三次針刺,可以使眼睛明亮。

主治眼睛紅腫疼痛、突然頭暈、遠處視物模糊、頭面部浮腫、寒熱交替且不出汗、惡寒等症狀。

正營:

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半處。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,灸五壯。

主治頭暈目眩、頭頸部偏頭痛、牙齒疼痛、嘴唇緊繃、牙齒齲壞疼痛等症狀。

承靈:

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灸三壯,禁針。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

主治腦風頭痛、怕風寒、鼻出血、鼻塞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腦空(一名顳顬):

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處,靠近枕骨下方凹陷處。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素注》記載針刺深度四分;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得氣後即行瀉法,灸三壯。

主治勞累致使身體消瘦、體熱、頸項僵硬不能回頭、頭部沉重疼痛難忍、眼睛昏暗、心悸、癲癇發作、眼球斜視、鼻痛等症狀。魏武帝曾患頭痛,發作時心慌目眩,華佗針刺腦空穴而痊癒。

風池:

位於耳後、顳顬(太陽穴)後方,腦空穴下方,髮際線內凹陷處,按壓時會牽引至耳中。是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《素注》記載針刺深度四分;《明堂》記載針刺深度三分;《銅人》記載針刺深度七分,留針七呼,灸七壯;《甲乙》記載針刺深度一寸二分。患有大風(中風)者,應先補後瀉;病情較輕者,可依經絡循行路線取穴,留針五呼,瀉針七吸。灸法針灸次數較少,每日灸七壯至一百壯。

主治寒熱交替、傷寒、溫病不出汗、頭暈目眩、偏頭痛、瘧疾、頸項僵硬疼痛難以回頭、流淚、氣短、鼻出血、眼內眥(眼角內側)紅腫疼痛、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耳塞、視力模糊、腰背疼痛、腰背彎曲、頸部肌肉無力不能收縮、大風(中風)、氣血阻塞導致不能說話、昏迷、甲狀腺腫大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