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31)
卷六 (31)
1.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
主腰背脊強急不可俯仰,洒淅寒熱,胸滿氣逆上攻,時噎。
◎譩譆:
肩膊內廉,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,正坐取之。以手重按,病人言:『“譩譆”,譩譆應手。』《素注》針七分。《銅人》針六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灸二七壯,止百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主大風汗不出,勞損不得臥,溫瘧寒瘧,背悶氣滿,腹脹氣眩,胸中痛引腰背,腋拘脅痛,目眩,目痛,鼻衄,喘逆,臂膊內廉痛,不得俯仰,小兒食時頭痛,五心熱。
◎膈關:
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正坐開臂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主背痛惡寒,脊強俯仰難,食飲不下,嘔噦多涎唾,胸中噎悶,大便不節,小便黃。
◎魂門:
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主尸厥走疰,胸背連心痛,食飲不下,腹中雷鳴,大便不節,小便赤黃。
◎陽綱:
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,正坐闊肩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主腸鳴腹痛,飲食不下,小便赤澀,腹脹身熱,大便不節,泄痢赤黃,不嗜食,怠惰。
◎意舍:
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,正坐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五十壯至百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十壯。《下經》灸七壯。《素注》灸二壯。《甲乙》灸三壯,針五分。
主腹滿虛脹,大便滑泄,小便赤黃,背痛,惡風寒,食飲不下,嘔吐消渴,身熱目黃。
◎胃倉:
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,正坐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五十壯。《甲乙》灸三壯。
主腹滿虛脹,水腫,食飲不下,惡寒,背脊痛不得俯仰。
◎肓門:
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。《銅人》灸三十壯,針五分。
主心下痛,大便堅,婦人乳疾。
◎志室:
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九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七壯。
主陰腫,陰痛,背痛,腰脊強直,俯仰不得,飲食不消,腹強直,夢遺失精,淋瀝,吐逆,兩脅急痛,霍亂。
◎胞肓:
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伏而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五七壯。《明堂》灸三七壯。《甲乙》灸三壯。
主腰脊急痛,食不消,腹堅急,腸鳴,淋瀝,不得大小便,癃閉下腫。
◎秩邊:
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,伏取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。《明堂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
主五痔發腫,小便赤,腰痛。
◎承扶(一名肉郄,一名陰關,一名皮部):
尻臀下陰股上紋中。又曰:『尻臀下陷紋中。』《銅人》針七分,灸三壯。
主腰脊相引如解,久痔尻臀腫,大便難,陰胞有寒,小便不利。
◎殷門: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
此經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疼痛,無法彎腰或抬頭,寒熱交替,胸悶氣逆上衝,時常哽咽等症狀。
◎譩譆(zhǔn zhuō):
位於肩胛骨內緣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,在第六胸椎下方。患者正坐,施針者用力按壓此穴,患者應感到酸痛,即為取穴準確。《素問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七分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,留針時間為三呼(三次呼吸),瀉法為五吸(五次呼吸)。灸法為二七壯(十四壯),最多灸一百壯。《明堂針灸圖經》灸五壯。
主治:大風病汗出不暢,勞累過度無法平躺,寒熱瘧疾,背部悶脹,腹部脹滿頭暈,胸痛牽引到腰背,腋下拘緊脅肋疼痛,頭暈目眩,眼睛疼痛,鼻出血,呼吸困難,手臂內側疼痛,無法彎腰抬頭,兒童進食時頭痛,五心煩熱。
◎膈關(gé guān):
位於第七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正坐,雙臂張開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三壯。
主治:背痛怕冷,脊柱僵硬難以彎曲,飲食不進,嘔吐涎唾過多,胸部哽塞悶脹,大便失調,小便發黃。
◎魂門(hún mén):
位於第九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正坐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三壯。
主治:屍厥(一種昏迷症狀),行走困難,胸背及心臟疼痛,飲食不進,腹部腸鳴,大便失調,小便顏色赤黃。
◎陽綱(yáng gāng):
位於第十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,患者正坐,肩部放鬆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三壯。
主治:腸鳴腹痛,飲食不進,小便赤澀,腹部脹滿發熱,大便失調,泄瀉,大便赤黃,不愛吃東西,精神萎靡。
◎意舍(yì shè):
位於第十一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,患者正坐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五十至一百壯。《明堂針灸圖經》灸五十壯。《下經》灸七壯。《素問》灸二壯。《甲乙經》灸三壯。
主治:腹部脹滿虛弱,大便稀溏,小便赤黃,背痛,怕風寒,飲食不進,嘔吐口渴,身體發熱,眼睛發黃。
◎胃倉(wèi cāng):
位於第十二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,患者正坐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五十壯。《甲乙經》灸三壯。
主治:腹部脹滿虛弱,水腫,飲食不進,怕冷,背脊疼痛無法彎曲。
◎肓門(huāng mén):
位於第十三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正坐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灸法為三十壯,針刺深度為五分。
主治:心窩部疼痛,大便乾燥,婦女乳房疾病。
◎志室(zhì shì):
位於第十四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正坐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九分,灸法為三壯。《明堂針灸圖經》灸七壯。
主治:陰部腫痛,背痛,腰脊僵硬,無法彎曲,飲食消化不良,腹部堅硬,遺精,小便淋瀝,嘔吐,兩脅疼痛,霍亂。
◎胞肓(bāo huāng):
位於第十九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俯臥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法為五七壯(三十五壯)。《明堂針灸圖經》灸三七壯(二十一壯)。《甲乙經》灸三壯。
主治:腰脊劇烈疼痛,飲食消化不良,腹部堅硬疼痛,腸鳴,小便淋瀝,大小便不通,小便閉塞下肢腫脹。
◎秩邊(zhì biān):
位於第二十胸椎下,距脊椎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患者俯臥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。《明堂針灸圖經》灸法為三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主治:五痔腫脹,小便發紅,腰痛。
◎承扶(chéng fú)(一名肉郄,一名陰關,一名皮部):
位於臀部下方,股溝上紋的中點。也有人說位於臀部下方凹陷紋的中點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七分,灸法為三壯。
主治:腰脊疼痛如撕裂般,久患痔瘡導致臀部腫脹,大便困難,陰部寒冷,小便不利。
◎殷門(yīn mén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