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2)

1.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

肉郄下六寸。《銅人》針七分。

主腰脊不可俯仰,舉重,惡血,泄注,外股腫。

◎浮郄:

委陽上一寸,展膝得之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。

主霍亂轉筋,小腸熱,大腸結,脛外筋急,髀樞不仁,小便熱,大便堅。

◎委陽:

承扶下一尺六寸,穴在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,三焦下輔俞,足太陽之別絡。《素注》針七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腋下腫痛,胸滿膨膨,筋急身熱。飛尸遁疰,痿厥不仁。小便淋瀝。

◎委中(一名血郄):

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。令人面挺伏地,臥取之。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。《素注》針五分,留七呼。《銅人》針八分,留三呼,瀉七吸。《甲乙》針五分,禁灸。《素問》刺委中大脈,令人仆脫色。

主膝痛及拇指,腰俠脊沉沉然,遺溺,腰重不能舉體,小腹堅滿,風痺,髀樞痛,可出血,痼疹皆愈。傷寒四肢熱,熱病汗不出,取其經血立愈。

委中者,血郄也。大風髮眉墮落,刺之出血。

◎合陽:

膝約紋下三寸。《銅人》針六分,灸五壯。

主腰脊強引腹痛,陰股熱,䯒酸腫,步履難,寒疝陰偏痛,女子崩中帶下。

◎承筋(一名腨腸,一名直腸):

腨腸中央陷中,脛後從腳跟上七寸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禁針。

主腰背拘急,大便秘,腋腫,痔瘡,脛痺不仁,腨酸,腳急跟痛,腰痛,鼻鼽衄,霍亂轉筋。

◎承山(一名魚腹,一名肉柱,一名腸山):

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,一云腿肚下分肉間。《針經》云:『取穴須用兩手高托,按壁上,兩足指離地,用足大趾尖豎起,上看足銳腨腸下分肉間。』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七分。《明堂》針八分,得氣即瀉,速出針,灸不及針,止六七壯。《下經》灸五壯。

主大便不通,轉筋,痔腫,戰慄不能立,腳氣膝腫,脛酸腳跟痛,筋急痛,霍亂,急食不通,傷寒水結。

◎飛揚(一名厥陽):

外踝骨上七寸。足太陽絡脈,別走少陰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
主痔腫痛,體重起坐不能,步履不收,腳腨酸腫,戰慄不能久立坐,足趾不能屈伸,目眩痛,歷節風,逆氣,癲疾,寒瘧。實則鼽窒,頭背痛,瀉之;虛則鼽衄,補之。

◎附陽:

外踝上三寸,太陽前,少陽後,筋骨之間。陽蹻脈郄。《銅人》針五分,灸三壯,留七呼。《素注》針六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
主霍亂轉筋,腰痛不能久立,坐不能起,髀樞股䯒痛,痿厥,風痺不仁,頭重䪼痛,時有寒熱,四肢不舉。

◎崑崙:

足外踝後五分,跟骨上陷中,細脈動應手。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。《素注》針五分,留十呼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妊婦刺之落胎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

肉郄穴在下肢外側,從肉郄穴往下量六寸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七分。

主治腰脊疼痛不能彎曲,舉重物困難,血瘀,瀉痢,大腿外側腫脹。

浮郄穴:

在委陽穴往上量一寸,屈膝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霍亂、轉筋、小腸熱、大腸阻塞、脛骨外側肌肉痙攣、大腿外側肌肉麻木、小便灼熱、大便秘結。

委陽穴:

在承扶穴往下量一尺六寸,此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前方、少陽膽經後方,在膕窩外側兩條筋腱之間,為三焦經下輔俞穴的輔助穴位,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。素問注釋記載,針刺深度為七分,留針五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。

主治腋下腫痛、胸部脹滿、筋攣身熱、中邪、肢體麻木、小便點滴不通。

委中穴(又名血郄穴):

位於膕窩中央,在股後肌腱與腓腸肌之間的凹陷處,也就是膕窩正中之動脈搏動處。取穴時,需讓患者俯臥,才能準確找到穴位。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。素問注釋記載,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;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八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瀉法為七個吸氣時間;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,禁灸。素問記載,刺委中大脈,會使人昏倒,面色蒼白。

主治膝關節疼痛及拇指疼痛、腰部和脊柱沉重疼痛、尿失禁、腰部沉重無法抬舉身體、小腹脹滿堅硬、風痺、大腿外側肌肉疼痛、可放血治療疾病、各種頑固性皮膚病。傷寒引起的四肢發熱,熱病引起的汗出不暢,取此穴放血可立即痊癒。

委中穴,也就是血郄穴。治療大風引起的眉毛脫落,刺此穴放血。

合陽穴:

在膝蓋後方橫紋下方三寸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六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腰脊強直牽引腹部疼痛、陰部發熱、大腿內側酸腫、步履困難、寒疝陰部疼痛、婦女崩漏帶下。

承筋穴(又名腨腸穴,又名直腸穴):

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的中央凹陷處,從腳跟往上量七寸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灸三壯,禁針。

主治腰背拘緊、大便秘結、腋下腫脹、痔瘡、脛部麻木、小腿酸痛、腳跟疼痛、腰痛、鼻塞流涕、霍亂、轉筋。

承山穴(又名魚腹穴,又名肉柱穴,又名腸山穴):

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兩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針灸經記載:取穴時需用雙手托起患者的腳跟,使足跟與地面分離,然後讓患者用大腳趾尖豎起,向上看,就能在小腿後側腓腸肌兩肌腱之間找到凹陷處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七分;明堂針灸記載,針刺深度為八分,得氣後立即瀉法,迅速拔針,灸法不超過針刺,最多灸六七壯;下經記載,灸五壯。

主治大便秘結、轉筋、痔瘡腫痛、戰慄不能站立、腳氣引起的膝蓋腫脹、脛部酸痛、腳跟疼痛、筋攣疼痛、霍亂、飲食停滯、傷寒引起的腹部積水。

飛揚穴(又名厥陽穴):

在外踝骨上方七寸。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,另有支脈通向少陰腎經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;明堂針灸記載,灸五壯。

主治痔瘡腫痛、身體沉重,起坐困難、步履不穩、腳踝酸腫、戰慄不能久站久坐、足趾不能屈伸、目眩頭痛、關節疼痛、逆氣、癲癇、寒瘧。實證有鼻塞,頭痛,宜瀉法;虛證有鼻出血,宜補法。

附陽穴:

在外踝骨上方三寸,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前方,少陽膽經後方,在筋骨之間。為陽蹻脈的郄穴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三壯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;素問注釋記載,針刺深度為六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;明堂針灸記載,灸五壯。

主治霍亂、轉筋、腰痛不能久站,久坐不能起立、大腿外側肌肉疼痛、痿厥、風痺麻木、頭部沉重疼痛、時有寒熱、四肢無力。

崑崙穴:

在外踝後方五分,跟骨上方凹陷處,可觸摸到細微的脈搏。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火穴。素問注釋記載,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十個呼吸時間;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,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。孕婦禁刺,以免流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