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24)
卷六 (24)
1. 手太陽小腸經考正穴法
◎少澤(一名小吉):
手小指端外側,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。《素注》灸三壯。《銅人》灸一壯,針一分,留二呼。
主瘧寒熱,汗不出,喉痺舌強,口乾心煩,臂痛瘛瘲,咳嗽,口中涎唾,頸項急不得回顧,目生膚翳復瞳子,頭痛。
◎前谷:
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。《銅人》針一分,留三呼,灸一壯。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主熱病汗不出,痎瘧癲疾,耳鳴,頸項腫,喉痺,頰腫引耳後,鼻塞不利,咳嗽吐衄,臂痛不得舉,婦人產後無乳。
◎後谿:
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,握拳取之。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。小腸虛補之。《銅人》針一分,留二呼,灸一壯。
主瘧寒熱,目赤生翳,鼻衄,耳聾,胸滿,頸項強,不得回顧,癲疾,臂肘攣急,痂疥。
◎腕骨:
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。小腸虛實皆拔之。《銅人》針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主熱病汗不出,脅下痛不得息,頸頷腫,寒熱,耳鳴,目冷淚生翳,狂惕,偏枯,肘不得屈伸,痎瘧頭痛,煩悶,驚風,瘛瘲,五指掣,頭痛。
◎陽谷:
手外側腕中,銳骨下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。《素注》灸三壯,針二分,留三呼。《甲乙》留二呼。
主癲疾狂走,熱病汗不出,脅痛,頸頷腫,寒熱,耳聾耳鳴,齒齲痛,臂外側痛不舉,吐舌,戾頸,妄言,左右顧,目眩,小兒瘛瘲,舌強不嗍乳。
◎養老:
手踝骨前上,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。手太陽郄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主肩臂酸疼,肩欲折,臂如拔,手不能自上下,目視不明。
◎支正:
腕後五寸,手太陽絡脈,別走少陰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五壯。
主風虛,驚恐悲愁,癲狂,五勞,四肢虛弱,肘臂攣難屈伸,手不握,十指盡痛,熱痛先腰頸酸,喜渴,強項,疣目。實則節弛肘廢,瀉之,虛則生疣小如指,痂疥,補之。
◎小海:
肘外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陷中,屈手向頭取之。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。小腸實瀉之。《素注》針二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頸頷、肩臑、肘臂外後廉痛,寒熱齒齦腫,風眩頸項痛,瘍腫振寒,肘腋痛腫,小腹痛,癇發羊鳴,戾頸,瘛瘲狂走,頷腫不可回顧,肩似拔,臑似折,耳聾,目黃,頰腫。
◎肩貞:
曲胛下兩骨解間,肩髎後陷中。《銅人》針五分。《素注》針八分,灸三壯。
主傷寒寒熱,耳鳴耳聾,缺盆肩中熱痛,風痺,手足麻木不舉。
◎臑俞:
俠肩髃(手陽明穴)後大骨下,胛上廉陷中,舉臂取之。手太陽、陽維、陽蹻三脈之會。《銅人》針八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考正穴法
少澤(又名小吉):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甲角下約一分凹陷處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起始穴,屬井穴,五行屬金。《素注》灸三壯,《銅人》灸一壯,針刺一分,留針二呼。主治瘧疾寒熱,汗出不暢,喉嚨腫痛聲音嘶啞,舌頭僵硬,口乾心煩,手臂疼痛抽搐,咳嗽,口中涎沫增多,頸項僵硬不能回頭,眼睛生翳膜遮蓋瞳孔,頭痛。
前谷: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節前方的凹陷處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,屬滎穴,五行屬水。《銅人》針刺一分,留針三呼,灸一壯;《明堂》灸三壯。主治熱病汗出不暢,痎瘧(一種瘧疾)、癲癇、耳鳴,頸項腫痛,喉嚨腫痛,面頰腫痛牽扯到耳後,鼻塞不通,咳嗽,吐血衄血,手臂疼痛抬不起來,婦女產後缺乳。
後谿: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節後方的凹陷處,握拳時更容易找到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的輸穴,五行屬木。小腸虛弱時可以補益此穴。《銅人》針刺一分,留針二呼,灸一壯。主治瘧疾寒熱,眼睛紅腫生翳膜,鼻出血,耳聾,胸悶,頸項僵硬不能回頭,癲癇,手臂肘部攣縮疼痛,皮膚病(痂疥)。
腕骨:位於手外側腕關節前緣骨骼下方的凹陷處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經過的穴位,屬原穴。小腸虛實都可用此穴,用拔罐法。《銅人》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,灸三壯。主治熱病汗出不暢,脅肋下疼痛呼吸困難,頸項腫痛,寒熱交替,耳鳴,眼睛畏寒流淚生翳膜,狂躁不安,半身不遂,肘關節屈伸不利,痎瘧頭痛,煩悶,驚風,抽搐,手指抽搐,頭痛。
陽谷:位於手外側腕關節的中央,銳利的骨骼下方凹陷處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的經穴,五行屬火。《素注》灸三壯,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;《甲乙》留針二呼。主治癲癇狂躁,熱病汗出不暢,脅肋疼痛,頸項腫痛,寒熱交替,耳聾耳鳴,牙齒齲齒疼痛,手臂外側疼痛抬不起來,吐舌頭,頸項強直,胡言亂語,左右亂看,頭暈眼花,小兒抽搐,舌頭僵硬不能吮吸乳汁。
養老:位於手腕骨前方上方,也有人說在腕骨後方一寸的凹陷處。為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。《銅人》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肩臂酸痛,肩部疼痛好像要斷掉一樣,手臂疼痛像要被拉斷一樣,手不能自由上下活動,視力模糊。
支正:位於腕關節後方五寸處,為手太陽小腸經的絡脈,另有支脈與手少陰心經相通。《銅人》針刺三分,灸三壯;《明堂》灸五壯。主治風邪引起的虛弱,驚恐悲傷憂愁,癲狂,五勞七傷(勞累過度),四肢虛弱,肘臂攣縮難以屈伸,手握力不足,十指都疼痛,熱痛先從腰頸部酸痛開始,口渴,頸項僵硬,眼瞼上的贅生物(疣目)。穴位實證表現為關節鬆弛、肘關節廢掉,應瀉;虛證表現為生長像指頭一樣大小的贅生物(疣)、皮膚病(痂疥),應補。
小海:位於肘關節外側大骨外側,距肘關節端約五分凹陷處,屈肘向頭的方向尋找。《銅人》針刺二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為手太陽小腸經脈的合穴,五行屬土。小腸實證時應瀉此穴。《素注》針刺二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主治頸項、肩部、肘臂外後側疼痛,寒熱交替、牙齦腫痛,風邪引起的頭暈頸項疼痛,瘡瘍腫痛、畏寒,肘腋部疼痛腫脹,小腹部疼痛,癲癇發作時發出羊叫一樣的聲音,頸項強直,抽搐狂躁,頷下腫痛不能回頭,肩部疼痛好像要被拉斷一樣,上臂疼痛好像要被折斷一樣,耳聾,眼睛黃染,面頰腫痛。
肩貞:位於曲肩胛骨下兩骨骼之間的凹陷處,肩髎穴後方。《銅人》針刺五分;《素注》針刺八分,灸三壯。主治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,耳鳴耳聾,鎖骨上窩肩部疼痛,風濕痺證,手足麻木不能活動。
臑俞:位於肩胛骨外上方,靠近肩髃(手陽明大腸經穴位)後方大骨下方,肩胛骨上緣凹陷處,舉起手臂更容易找到。為手太陽小腸經、陽維經、陽蹻經三條經脈的交會穴。《銅人》針刺八分,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