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25)
卷六 (25)
1. 手太陽小腸經考正穴法
主臂酸無力,肩痛引胛,寒熱氣腫脛痛。
◎天宗:
秉風後大骨下陷中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五分,留六呼。
主肩臂酸疼,肘外後廉痛,頰頷腫。
◎秉風:
天髎外肩上小髃後,舉臂有空。手太陽、陽明、手足少陽四脈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五分。
主肩痛不能舉。
◎曲垣:
肩中央曲胛陷中,按之應手痛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五分,《明堂》針五分。
主肩痺熱痛,氣注肩胛,拘急痛悶。
◎肩外俞:
肩胛上廉,去脊三寸陷中。《銅人》針六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一壯。
主肩胛痛,周痺寒至肘。
◎肩中俞:
肩胛內廉,去脊二寸陷中。《素注》針六分,灸三壯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七呼,灸十壯。
主咳嗽,上氣唾血,寒熱,目視不明。
◎天窗(一名窗籠):
頸大筋間前曲頰下,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《素注》針六分。
主痔瘻、頸痛、肩痛引項不得回顧,耳聾頰腫,喉中痛,暴喑不能言,齒禁中風。
◎天容:
耳下曲頰後。針一寸,灸三壯。
主喉痺寒熱,咽中如梗,癭頸項癰,不可回顧,不能言,胸痛,胸滿不得息,嘔逆吐沫,齒噤,耳聾耳鳴。
◎顴髎:
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。手少陽、太陽之會。《素注》針三分。《銅人》針二分。
主口喎,面赤目黃,眼瞤動不止,䪼腫齒痛。
◎聽宮(一名多所聞):
耳中珠子,大如赤小豆。手足少陽、手太陽三脈之會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針一分。《甲乙》針三分。
主失音,癲疾,心腹滿,聤耳,耳聾如物填塞無聞,耳中嘈嘈憹憹蟬鳴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穴位考證及用法
主要治療手臂酸痛無力、肩痛牽連到肩胛骨、寒熱、氣腫、小腿疼痛等症狀。
◎天宗穴:
位於風池穴之後,大骨下方凹陷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五分,留針六個呼吸時間。
主治肩臂酸痛、肘關節外側後方疼痛、面頰頷部腫脹。
◎秉風穴:
位於天髎穴外側,肩部上方、小肩胛骨後方,抬臂時會有空隙感。為手太陽、陽明、手少陽、足少陽四經交會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五壯,針刺五分。
主治肩痛不能抬舉。
◎曲垣穴:
位於肩部中央,肩胛骨彎曲凹陷處,按壓時會有疼痛感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五分;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五分。
主治肩部痺痛、熱痛,氣血瘀滯於肩胛骨,導致肌肉拘緊疼痛、胸悶。
◎肩外俞穴:
位於肩胛骨上緣,距脊柱三寸凹陷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六分,灸三壯;《針灸明堂》記載:灸一壯。
主治肩胛骨疼痛,周身痺痛,寒邪入侵至肘部。
◎肩中俞穴:
位於肩胛骨內緣,距脊柱二寸凹陷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六分,灸三壯;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十壯。
主治咳嗽、氣逆咳血、寒熱、視力模糊。
◎天窗穴(又名窗籠穴):
位於頸部大筋之間,前曲頰下方,扶突穴後方,動脈搏動處凹陷中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灸三壯,針刺三分;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六分。
主治痔瘡、瘻管、頸痛、肩痛牽連項部,不能回頭,耳聾、面頰腫脹、喉嚨痛、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、牙關緊閉、中風。
◎天容穴:
位於耳垂下方,曲頰後方。針刺一寸,灸三壯。
主治喉嚨痺痛、寒熱、咽喉異物感、甲狀腺腫大、頸項部癰腫,不能回頭,不能說話,胸痛、胸悶氣短、嘔吐、牙關緊閉、耳聾、耳鳴。
◎顴髎穴:
位於面部顴骨下緣,銳骨端凹陷處。為手少陽、手太陽經交會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;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二分。
主治口角歪斜、面部發紅、目黃、眼球震顫不止、腮腺腫脹、牙痛。
◎聽宮穴(又名多所聞穴):
位於耳屏前,耳輪腳前方,相當於耳珠位置,大小如赤豆。為手足少陽、手太陽三經交會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,灸三壯;《針灸明堂》記載:針刺一分;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三分。
主治失音、癲癇、心腹脹滿、耳流膿、耳聾如同有東西堵塞般聽不見聲音、耳內有蟬鳴聲。
2. 足太陽經穴主治
《內經》曰:『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』又曰:『膀胱為黑腸。』
諸書辨膀胱不一,有云:『有上口,無下口。』有云:『上下皆有口。』或云:『有小竅注泄。』皆非也。惟有下竅以出溺,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,其所以入也、出也,由於氣之施也。在上之氣不施,則注入大腸而為泄;在下之氣不施,則急脹澀澀,苦不出而為淋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,是掌管水液的官員,體內的水液都儲藏在這裡。當氣化功能正常時,這些水液才能順利排出。」又說:「膀胱也叫做黑腸。」
各醫書對於膀胱的描述不盡相同,有的說:「膀胱只有上面的開口,沒有下面的開口。」有的說:「膀胱上下都有開口。」還有的說:「膀胱有小的孔洞可以排出水液。」這些說法都不正確。膀胱只有下方的開口用來排泄小便,上方的水液都是由其他部位經過分離滲入膀胱的。水液之所以能進入膀胱、排出膀胱,都是因為氣的作用。如果上方的氣化功能失常,水液就會進入大腸而導致腹瀉;如果下方的氣化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膀胱脹痛、排尿困難,甚至出現淋漓不盡的狀況。
3.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
足太陽經六十七,睛明目內紅肉藏,攢竹眉衝與曲差,五處上寸半承光,通天絡卻玉枕昂,天柱後際大筋外,大杼背部第二行,風門肺俞厥陰四,心俞督俞膈俞強,肝膽脾胃俱挨次,三焦腎氣海大腸,關元小腸到膀胱,中膂白環仔細量,自從大杼至白環,各各節外寸半長。
上髎次髎中復下,一空二空腰髁當,會陽陰尾骨外取,附分俠脊第三行,魄戶膏盲與神堂,譩譆膈關魂門九,陽綱意舍仍胃倉,肓門志室胞肓續,二十椎下秩邊場。承扶臀橫紋中央,殷門浮郄到委陽,委中合陽承筋是,承山飛揚踝附陽,崑崙僕參連申脈,金門京骨束骨忙,通谷至陰小指旁(一百三十四穴)。
此一經起於睛明,終於至陰,取至陰、通谷、束骨、京骨、崑崙、委中,與井滎俞原經合也。
脈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行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屬膀胱;其支別者,從腰中下貫臀,入膕中;其支別者,從膊內左右別,下貫胛,俠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腨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。多血少氣,申時氣血注此。
壬水之腑,脈居左寸是。膀胱實則脈實,病胞轉不得小便,苦煩滿難於俯仰,藥用寒涼通利竅,石膏梔子蜜同煎;虛則脈虛,腸痛引腰難屈伸,腳筋緊急耳重聽,補磁石五味黃耆,配苓朮石英杜仲。大腑熱蒸腸內澀,木通生地黃芩;小便不利莖中痛,葶藶茯苓通草。腎大如斗,青支荔核小茴香;胞轉如塞,葵子滑石寒水石。
冷熱熨可利便難,屈伸導能和腰痛。風熱相乘,囊腫服三白而立消;蟲蟻吹著陽蹻,敷蟬蛻而即散。羌活藁本行於上,黃柏法制走於下。補用橘核益智仁,瀉滇滑石車前子。加茴香烏藥能溫,添黃柏生地清涼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共有六十七個穴位,起於睛明穴,在眼睛內側紅肉的邊緣;接著是攢竹穴、眉衝穴、曲差穴,都在眉毛附近;然後是五處穴,在頭頂前髮際上方一寸半的地方,接著是承光穴,通天穴、絡卻穴,最後是玉枕穴,在頭部後側高起處。天柱穴在後頸部大筋的外側。大杼穴在背部第二條脊椎旁的線路上;接著是風門穴、肺俞穴、厥陰俞穴、心俞穴、督俞穴、膈俞穴,這些穴位都在背部,依次排列。肝俞穴、膽俞穴、脾俞穴、胃俞穴也依次排列,接著是三焦俞穴、腎俞穴、氣海俞穴、大腸俞穴、關元俞穴、小腸俞穴,最後是膀胱俞穴;中膂穴、白環穴,這些穴位要仔細量取,從大杼穴到白環穴,每個穴位之間相隔一寸半的距離。
接著是上髎穴、次髎穴、中髎穴、下髎穴,這四個穴位在腰椎的骨骼縫隙之間。一空穴、二空穴位於腰椎骨骼突出之處。會陽穴在尾骨的外面,附分穴在背部第三條脊椎旁的線路上;接著是魄戶穴、膏肓穴、神堂穴、譩譆穴、膈關穴、魂門穴,總共九個穴位;然後是陽綱穴、意舍穴、胃倉穴、肓門穴、志室穴、胞肓穴,最後是秩邊穴,在第二十椎骨之下。承扶穴在臀部橫紋的中央,殷門穴、浮郄穴、委陽穴,委中穴、合陽穴、承筋穴、承山穴、飛揚穴,在腳踝旁邊的陽面,崑崙穴、僕參穴、申脈穴、金門穴、京骨穴、束骨穴。通谷穴、至陰穴在小腳趾旁邊。(總共一百三十四個穴位)
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睛內側的睛明穴,終點在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。取至陰、通谷、束骨、京骨、崑崙、委中這些穴位,跟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原穴的理論符合。
膀胱經脈起於眼睛內角的部位,向上到前額與頭頂相會;其中一條支脈從頭頂分出,到耳上角;另一條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出來到後頸,沿著肩膀內側,夾著脊椎骨,到達腰部,然後進入腰部肌肉,與腎臟相連,歸屬於膀胱;另一條支脈從腰部分出,向下貫穿臀部,進入膝蓋後方的凹陷處;還有一條支脈從肩膀內側分出,從左右兩邊往下貫穿肩胛骨,夾著脊椎內側,經過髖關節,沿著大腿外側後邊,向下在膝蓋後方的凹陷處會合,再往下貫穿小腿肚內側,從外腳踝後方出來,沿著京骨,到達小腳趾外側的末端。膀胱經脈的氣血多而氣較少,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氣血運行到這裡。
膀胱屬於水性的臟腑,脈象在左手的寸口部位顯示。如果膀胱功能過於旺盛,脈象會比較有力,症狀為小便困難,腹部脹滿,身體難以彎腰或抬頭,治療要用寒涼的藥物來疏通氣機,可以使用石膏、梔子,加蜂蜜一起煎煮;如果膀胱功能虛弱,脈象會比較無力,症狀為腸痛牽引腰部,難以彎曲伸展,腳筋繃緊,耳朵聽力下降,治療要用磁石、五味子、黃耆,搭配茯苓、白朮、石英、杜仲等藥物來補養。如果大腸內熱,腸道乾燥,要用木通、生地黃、黃芩等藥物來清熱;小便不利,排尿時尿道疼痛,要用葶藶子、茯苓、通草等藥物來利尿。如果腎臟腫大如斗,可以使用青皮、荔枝核、小茴香等藥物;如果膀胱阻塞不通,可以使用葵子、滑石、寒水石等藥物來疏通。
用冷敷或熱敷可以緩解小便困難,適當彎腰伸展可以舒緩腰痛。如果風熱邪氣相結合,造成陰囊腫大,可以服用三白散,就能迅速消腫;如果被蟲蟻叮咬造成陽蹻脈(一種經脈)異常,可以敷上蟬蛻來緩解症狀。羌活、藁本等藥物可以向上行走,黃柏等藥物可以向下行走。要補益膀胱可以使用橘核、益智仁等藥物,要瀉膀胱可以使用滇滑石、車前子等藥物。加入茴香、烏藥等藥物可以溫陽,加入黃柏、生地等藥物可以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