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3)

1. 手少陰心經考正穴法

主熱病煩滿,上氣嗌乾渴,目黃,臑臂內後廉痛,胸心痛,痰氣,悲驚寒熱,肘痛不伸。

張潔古治前陰臊臭,瀉肝行間,後於此穴,以治其標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陰心經考正穴法主要治療:發熱、煩躁、胸悶、咽喉乾燥口渴、眼睛發黃、上臂內側後緣疼痛、胸痛、心痛、痰多氣喘、情緒低落、驚恐、寒熱交替、肘部疼痛且無法伸直。

張潔古醫師治療陰部瘙癢臭穢,先瀉肝經的行間穴,然後再使用此穴來治療其病症的表現。

2. 手太陽經穴主治

《內經》曰:『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』又云:『小腸為赤腸。』

胃之下口,小腸之上口也,在臍上二寸,水穀於是分焉。大腸上口,小腸之下口也。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「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器官,負責消化並產生代謝廢物。」又說:「小腸也稱為赤腸。」

胃的下出口,就是小腸的上入口,大約在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,水和食物在這裡被區分開來。大腸的上入口,就是小腸的下出口。在這裡會進一步分辨清澈和混濁的物質,水液滲入膀胱,糟粕廢物則流入大腸。

3.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

手太陽穴一十九,少澤前谷後谿藪,腕骨陽谷養老繩,支正小海外輔肘,肩貞臑俞接天宗,髎外秉風曲垣首,肩外俞連肩中俞,天窗乃與天容偶,銳骨之端上顴髎,聽宮耳前珠上走(左右三十八穴)。

此一經起於少澤,終於聽宮。取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少海,與井滎俞原經合也。

脈起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,出踝中直上,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下膈抵胃,屬小腸;其支者,從缺盆貫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;其支別者,別循頰上䪼(䪼音拙)抵鼻,至目內眥也。多血少氣,未時氣血注此。

丙火之腑,脈詳左寸。是經之為病也,面白耳前熱,苦寒,肩臂廉內外腫痛。沉診為心,實則脈實,煩滿而口舌生瘡;浮取小腸,虛則脈虛,懊憹而唇青下白。頷腫不可轉,清痰降火;腰折難動履,滲濕利熱。倘小便數頻,烏藥益智丸,用酒煮山藥;若精氣不固,白茯豬苓和,須蠟化津液。

小腸疝氣,茴香薑浸入青鹽;腎宮精冷,川楝炒成加木破。滑石寒而能治諸淋,沉香溫而能行諸氣。尿血煮苦莧菜根,血淋煎車前子葉。清泉旋汲飲發灰,薄荷時煎調琥珀。熱入小腸為赤帶,茴香苦楝當歸;邪歸大腑變膏淋,滑石金砂甘草。嘗考牡蠣石斛補,續隨金砂瀉。巴戟烏藥茴香溫,黃芩通草花粉涼。

羌活藁本引於上,黃柏二苓行於下,細閱本草之旨,略為理治之階,毋執己見,妙在言傳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十九個穴位,它們分別是: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養老、支正、小海(在肘部外側)、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臑俞外側的髎穴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天窗、天容、顴髎(在顴骨下方)、以及聽宮(在耳前)。左右兩邊共有三十八個穴位。

這條經脈起於小指末端的少澤穴,終於耳朵前面的聽宮穴。其中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小海這六個穴位,分別是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等穴位。

經脈的氣血從手小指末端開始,沿著手的外側向上,經過手腕,到手腕外側突起的骨頭,然後直上,沿著手臂外側的骨頭下方,再到肘部內側的兩塊骨頭之間,接著沿著上臂外側後緣,到肩膀的關節處,繞過肩胛骨,再到肩部的上方,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,然後聯繫到心臟,沿著咽喉往下通過橫膈膜,到達胃部,歸屬於小腸。其中一條支脈,從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出來,向上貫穿頸部到達面頰,到眼睛外側的眼角,再進入耳朵裡。另外一條支脈,從面頰部分開,到鼻子旁邊,最後到達眼睛內側的眼角。小腸經的氣血特點是多血少氣,在未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氣血會特別旺盛。

小腸屬於五行中的丙火之腑,如果要診斷小腸的脈象,要仔細觀察左手的寸脈。當小腸經有病時,患者會出現面色蒼白、耳朵前面發熱、怕冷、肩部和手臂內外側腫痛等症狀。如果按脈沉取時發現脈象實大,判斷為心臟的病變,可能會出現煩躁不安、口舌生瘡等症狀;如果按脈浮取時發現脈象虛弱,判斷為小腸的病變,可能會出現心情煩悶、嘴唇發青、下巴發白的症狀。如果出現下巴腫脹,無法轉動,需要用清痰降火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腰部僵硬疼痛,難以活動,需要用滲濕利熱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小便次數頻繁,可以用烏藥益智丸,用酒煮山藥來輔助;如果精氣不固,可以用白茯苓和豬苓,需要用蠟來補充津液。

小腸疝氣,可以用茴香和生薑浸泡在青鹽中使用;腎虛精冷,可以用川楝子炒熟後加入木破。滑石粉性寒可以治療各種淋症,沉香性溫可以疏通行氣。尿血可以用煮過的苦莧菜根來治療,血淋可以用煎過的車前子葉來治療。可以用新鮮的井水沖洗燃燒過的頭髮灰來飲用,平時可以煎薄荷,用琥珀粉調服。熱邪進入小腸會引起赤白帶,可以用茴香、苦楝、當歸來治療;邪氣侵入大腸導致膏淋,可以用滑石、金砂、甘草來治療。牡蠣和石斛可以補益身體,續隨子和金砂則可以瀉火。巴戟天、烏藥、茴香性溫,黃芩、通草、花粉性涼。

羌活和藁本可以引導藥力向上,黃柏和二苓可以引導藥力向下。要仔細研究本草的藥性,才能夠了解治療疾病的原則。不要固執己見,治療的精髓在於口耳相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