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22)
卷六 (22)
1. 手少陰心經考正穴法
◎極泉:
臂內腋下筋間,動脈入胸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
主臂肘厥寒,四肢不收,心痛乾嘔,煩渴,目黃,脅滿痛,悲愁不樂。
◎青靈:
肘上三寸,伸肘舉臂取之。《銅人》灸七壯。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主目黃頭痛,振寒脅痛,肩臂不舉,不能帶衣。
◎少海(一名曲節):
肘內廉節後,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,屈肘向頭得之。手少陰心脈所入為合水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甄權云:『不宜灸,針五分。』《甲乙》針二分,留三呼,瀉五呼,不宜灸。《素注》灸五壯。《資生》云:『數說不同,要之非大急不灸。』
主寒熱齒齲痛,目眩發狂,嘔吐涎沫,項不得回顧,肘攣腋脅下痛,四肢不得舉,齒痛,腦風頭痛,氣逆噫噦,瘰癧,心疼,手顫健忘。
◎靈道:
掌後一寸五分,手少陰心脈所行為經金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主心痛,乾嘔,悲恐,相引瘛瘲,肘攣,暴喑不能言。
◎通里:
掌後一寸陷中。手少陰心脈之絡,別走太陽小腸經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七壯。
主目眩頭痛,熱病先不樂,數日懊憹,數欠頻呻悲,面熱無汗,頭風,暴喑不言,目痛心悸,肘臂臑痛,苦嘔喉痺,少氣遺溺,婦人經血過多崩中。實則支滿膈腫,瀉之。虛則不能言,補之。
◎陰郄:
掌後脈中,去腕五分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七壯。
主鼻衄吐血,洒淅畏寒,厥逆氣驚,心痛霍亂,胸中滿。
◎神門(一名銳中,一名中都):
掌後銳骨端陷中。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。心實瀉之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
主瘧心煩,甚欲得冷飲,惡寒則欲處溫中。咽乾不嗜食,心痛數噫,恐悸,少氣不足,手臂寒,面赤喜笑,掌中熱而噦,目黃脅痛,喘逆身熱,狂悲狂笑,嘔血吐血,振寒上氣,遺溺失音,心性痴呆,健忘,心積伏梁,大小人五癇。
東垣曰:『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,其為病互相出見,氣在於心者,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,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。』《靈樞經》曰:『少陰無俞,心不病乎,其外經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,其臟堅固,邪不能容,容邪則身死,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。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。』
◎少府:
手小指本節後,骨縫陷中,直勞宮。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。《銅人》針二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主煩滿少氣,悲恐畏人,掌中熱,臂酸,肘腋攣急,胸中痛,手蜷不伸,痎瘧久不愈,振寒,陰挺出,陰癢陰痛,遺尿偏墜,小便不利,太息。
◎少衝(一名經始):
手小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。心虛補之。《銅人》針一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灸一壯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穴位考證
◎極泉穴:
在手臂內側腋窩下,筋脈之間,動脈搏動處,靠近胸部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艾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手臂和手肘冰冷、四肢無力、心痛想吐、口渴煩躁、眼睛發黃、胸脅脹滿疼痛、悲傷憂愁等症狀。
◎青靈穴:
在手肘上方三寸處,伸直手肘、舉起手臂時取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艾灸七壯,《明堂經》記載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眼睛發黃、頭痛、發冷發抖、脅肋疼痛、肩膀手臂抬不起來、無法穿衣等症狀。
◎少海穴(又名曲節穴):
在手肘內側,手肘彎曲時,在骨頭外側,距離肘端五分的地方取穴。此穴是手少陰心經的合穴,五行屬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甄權說:『這個穴位不適合艾灸,針刺五分深。』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二分深,留針三次呼吸時間,瀉法五次呼吸時間,不適合艾灸。《素注》記載艾灸五壯。《資生經》說:『各家說法不一,總之不是非常緊急的情況不要艾灸。』
主要治療寒熱病、牙痛、眼睛昏花、精神失常、嘔吐口水、脖子不能轉動、手肘彎曲、腋下脅肋疼痛、四肢無法舉起、牙痛、頭風頭痛、氣逆呃逆、瘰癧、心痛、手抖、健忘等症狀。
◎靈道穴:
在手腕後方一寸五分處,此穴是手少陰心經所行的經穴,五行屬金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心痛、想吐、悲傷恐懼、抽搐、手肘彎曲、突然失聲等症狀。
◎通里穴:
在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處。此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,由此穴分出支脈走向手太陽小腸經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艾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眼睛昏花、頭痛、熱病初期不舒服、幾天後煩躁不安、頻繁打哈欠、嘆氣、悲傷、臉發熱無汗、頭風、突然失聲、眼睛痛、心悸、手肘手臂疼痛、想吐、咽喉腫痛、氣短、尿失禁、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等症狀。實證時會感到胸膈脹滿腫痛,需要用瀉法;虛證時會說不出話,需要用補法。
◎陰郄穴:
在手腕後方的脈搏處,距離手腕五分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艾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鼻出血、吐血、發冷怕冷、手腳冰涼、驚悸、心痛、霍亂、胸部脹滿等症狀。
◎神門穴(又名銳中、中都):
在手腕後方的銳骨(豌豆骨)末端凹陷處。此穴是手少陰心經所注的俞穴,五行屬土。心臟實證時要用瀉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時間,艾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瘧疾、心煩、極度想喝冷飲、怕冷想待在溫暖地方、口乾不想吃東西、心痛、頻繁打嗝、恐懼驚悸、氣短、手臂冰冷、臉色發紅、喜歡笑、手掌發熱、呃逆、眼睛發黃、脅肋疼痛、喘氣急促、身體發熱、精神狂躁、悲傷狂笑、嘔血、吐血、發冷發抖、呼吸困難、尿失禁、失聲、精神遲鈍、健忘、心臟積塊、大小兒五癇等症狀。
東垣說:『胃氣下泄,導致五臟之氣紊亂,各種疾病會互相出現,如果病在心臟,就取手少陰心經的俞穴神門,通過引導精氣恢復正常。』《靈樞經》說:『少陰經沒有俞穴,心臟本身不容易生病,只是心經的病變而臟腑沒病,所以只取心經位於手掌後方銳骨末端的穴位。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精神的住所,它的機能非常堅固,難以被邪氣侵入,如果邪氣入侵就會危及生命,所以各種邪氣都侵犯心包絡。包絡就是心主經脈。』
◎少府穴:
在手小指的根部後方,骨頭縫隙的凹陷處,與勞宮穴直對。此穴是手少陰心經所溜的滎穴,五行屬火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二分深,艾灸七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煩躁不安、氣短、悲傷恐懼、害怕人、手掌發熱、手臂酸痛、手肘腋下拘攣、胸部疼痛、手蜷曲不能伸直、久治不癒的瘧疾、發冷發抖、陰莖脫出、陰部瘙癢疼痛、尿失禁、陰部腫脹、小便不暢、嘆氣等症狀。
◎少衝穴(又名經始穴):
在手小指內側,距離指甲根角如韭菜葉寬的地方。此穴是手少陰心經所出的井穴,五行屬木。心臟虛弱時要用補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一分深,艾灸三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艾灸一壯。
主要治療熱病、煩躁不安、呼吸困難、咽喉乾燥口渴、眼睛發黃、手臂內後側疼痛、胸部心痛、痰多氣喘、悲傷驚恐、發冷發熱、手肘疼痛無法伸直等症狀。
張潔古用此穴治療前陰臊臭,先瀉肝經的行間穴,再取此穴,來治療其標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