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壯數多少

千金云。凡言壯數者。若丁壯病根深篤。可倍於方數。老少羸弱。可減半。又曰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下。不過七壯。扁鵲灸法。有至三五百壯、千壯。曹氏灸法。有百壯。有五十壯。小品諸方亦然。惟明堂本經云。針入六分。灸三壯。更無餘治。故後人不準。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。

凡灸頭項。止於七壯。積至七七壯止。(銅人)若治風則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至二百壯。腹背宜灸五百壯。若鳩尾、巨闕亦不宜多灸。但去風邪。不宜多灸。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。(明堂)千金方於足三里穴乃云。多至三二百壯。心俞禁灸。若中風。則急灸至百壯。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。

不可泥一說。而不知其又有一說也。下經只云。若是禁穴。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。恐未盡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所謂的「壯數」,是指如果年輕力壯的人病根深重,艾灸的次數可以加倍於原本的建議次數;年老體弱的人,則可以減半。書中又說,小孩子七天以上、一歲以下,艾灸次數不應超過七壯。《扁鵲灸法》有時候會灸到三五百壯甚至上千壯,《曹氏灸法》則有灸一百壯,也有灸五十壯的,其他一些方子也是如此。只有《明堂本經》說,針灸入六分深,艾灸三壯,沒有其他說法,所以後人沒有遵守。實際上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加或減少艾灸次數。

通常艾灸頭部和頸部,最多灸到七壯,累積起來最多到四十九壯(七七壯)。《銅人》書中這樣寫道。如果治療風邪,可以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穴,甚至可以灸到兩百壯。腹部和背部適合灸到五百壯。但像是鳩尾穴、巨闕穴也不宜多灸,只要能祛除風邪就好,不宜過多艾灸。艾灸過多會導致四肢細弱無力。《明堂》書中這樣說。《千金方》提到在足三里穴可以灸到兩三百壯。心俞穴是禁止艾灸的,但如果中風,則可以緊急灸到一百壯。這些都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艾灸次數。

不能執著於一種說法,而不知道還有其他說法。《下經》只說如果是禁灸的穴位,《明堂》書中也允許灸一到三壯,恐怕沒有說盡所有情況。

2. 阿是穴

千金云。凡宦遊吳蜀。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。勿令瘡暫瘥。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。故吳蜀多行灸法。有阿是穴之法。言人有病。即令捏其上。若里當其處。不問孔穴。即得便快成痛處。即云阿是。灸刺皆驗。故云阿是穴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凡是到吳地和蜀地做官或遊歷的人,身上經常要選三、兩個地方施灸,不要讓灸瘡癒合,這樣瘴氣、溫瘧等毒氣就無法侵入人體。所以吳地和蜀地大多盛行灸法。其中有種「阿是穴」的方法,說的是當人生病時,就按壓身體,如果按到某個地方,裡頭感覺到酸痛,不論那個位置是不是穴位,都會覺得舒服或疼痛,這個地方就叫做「阿是」。在這裡施灸或針刺都有效,所以稱為阿是穴。

3. 治灸瘡令發

資生云:凡著艾得瘡發,所患即瘥;不得發,其病不愈。《甲乙經》云:灸瘡不發者,用故履底炙令熱,熨之,三日即發。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,於煻灰中煨熟拍破,熱熨瘡十餘遍,其瘡三日自發。予見人灸瘡不發者,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,亦有用皂角煎湯,候冷頻點之而發。

亦有恐氣血衰不發,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,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,不可一概論也。予常灸三里各七壯,數日過不發,再各灸二壯,右足發,左足不發,更灸左足一壯遂發,亦在人以意取之,若順其自然,則終不發矣,此人事所當盡也。按寶鑑云:氣不至而不效,灸之亦不發。

蓋十二經應十二時,其氣各以時而至,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,應至之候而灸之者,則瘡不發,世醫莫之知也,惜哉!若壯實人,不候時而灸亦發。

白話文:

《資生》這本書提到:凡是使用艾草灸療後,如果皮膚起膿皰,那原本的病就會好;如果沒有起膿皰,那病就不會痊癒。《甲乙經》說:灸療後皮膚不起膿皰,可以用舊鞋底烤熱後,敷在灸的地方,持續三天就會起膿皰。現在可以用三到五根紅色蔥的蔥白部分,去掉蔥綠,放在熱灰中煨熟,然後拍碎,趁熱敷在灸瘡上十幾次,灸瘡三天後就會起膿皰。我曾看過有人灸療後不起膿皰,就頻繁地用麻油浸泡,結果起了膿皰;也有人用皂角煎湯,等冷卻後頻繁點在灸瘡上,也起了膿皰。

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衰弱而不起膿皰,所以在灸療前後服用四物湯,藉此滋養氣血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。我曾灸足三里穴,左右腳各灸七壯,過了幾天沒有起膿皰,再各灸兩壯,結果右腳起了膿皰,左腳沒有,再灸左腳一壯就起了膿皰,這也需要根據個人情況判斷,如果順其自然,那可能永遠都不會起膿皰,這是人為應該盡力的部分。《寶鑑》書中說:如果氣血沒有到達,灸療就不會有效,也就不會起膿皰。

因為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時辰,它們的氣血各自依照時辰運行,所以如果不知道經絡氣血的多少,以及應該到達的時間就進行灸療,那就不會起膿皰,這點世上的醫生都不知道,真是可惜!如果體格強壯的人,就算不按照時辰灸療,也會起膿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