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男女氣血
金針賦云。男子之氣。早在上而晚在下。取之必明其理。女子之氣。早在下而晚在上。用之必識其時。午前為早屬陽。午後為晚屬陰。男女上下。平腰分之。
按針灸當隨經絡氣至十二時候。如寅肺卯大腸經之類。男女所同。男女氣血上下之分。固非素、難意。亦不必然也。
白話文:
《金針賦》說:男子的氣,早上會在身體上方,晚上則在下方,取用時必須明白這個道理。女子的氣,早上會在身體下方,晚上則在上方,運用時必須知道這個時辰。中午之前是早上,屬於陽氣;中午之後是晚上,屬於陰氣。男女的氣血,以腰部為界,上下區分。
依照針灸的原理,應該根據經絡氣血運行的時間,例如寅時走肺經、卯時走大腸經等等,這點男女都相同。至於男女氣血上下不同的說法,雖然不是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的原意,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。
2. 古人不行針知針理
一婦人患熱入血室。醫者不識。用補血藥。數日成結胸證。許學士曰。小柴胡湯已遲。不可行也。可刺期門。予不能針。請善針者針之。如言而愈。
針灸藥。皆醫家分內事。後世分門專科之醫出。而各有所長矣。
白話文:
一位婦人得了熱邪侵入血室的病,醫生不了解病情,用了補血的藥,結果過了幾天病情惡化成了結胸證。許學士說,用小柴胡湯已經太晚了,不能用了,可以針刺期門穴。我(指講述者)不會針灸,就請擅長針灸的人來針刺,結果就像他說的那樣病就好了。
針灸和藥物,本來都是醫生應該掌握的事情。後來出現了分科專門的醫生,而各有所長了。
3. 艾葉
本草云。艾。味苦。氣微溫。陰中之陽。無毒。主灸百病。三月三日。五月五日。採曝乾。陳久者良。又辟惡殺鬼。又採艾之法。取五月五日火旺之時。灼艾有效。制艾先要知法。令乾燥。入臼搗之。以細篩去塵屑。每入石臼搗取。潔白為上。須令焙太燥。則灸有力。火易燃。如潤無功。
證類本草云。出明州。圖經云。舊不著所出州土。但云生田野。今在處有之。以復道者為佳。初春布地生苗。莖類蒿而葉背白。以苗短者為佳。或灸諸風冷痰。入硫黃末亦可。孟子云。七年之病。求三年之艾。丹溪云。艾性至熱。入火灸則上行。入藥服則下行。
白話文:
艾草,味道苦,氣味稍微溫和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艾灸治療各種疾病。在農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採摘,曬乾後存放,越陳久的艾草品質越好。艾草還可以避邪驅鬼。採摘艾草的方法,最好在農曆五月五日火氣旺盛的時候採摘,用來艾灸效果更好。製作艾絨首先要懂得方法,讓艾葉乾燥,放入石臼中搗碎,用細篩子篩去灰塵雜質,每次放入石臼搗碎都要取出最潔白的部分,要烘烤到非常乾燥,這樣艾灸的效果才好,容易點燃,如果受潮就沒有效果了。
《證類本草》說,艾草產於明州。《圖經》說,以前沒有記載艾草產於哪裡,只說生長在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。以復道這種地方產的艾草為佳。初春時,艾草的幼苗開始在地上生長,莖像蒿草,葉子背面是白色的。以幼苗較短的為佳。可以用來艾灸治療各種風寒痰濕的疾病,也可以加入硫磺粉一起使用。孟子說過,要治療七年的慢性病,就要用存放三年的艾草。朱丹溪說過,艾草的性質非常熱,用火灸則藥性向上走,入藥服用則藥性向下走。
4. 艾炷大小
千金云。黃帝曰。灸不三分。是謂徒冤。炷務大也。小弱乃小作之。又曰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還。炷如雀糞。明堂下經云。凡灸欲炷根下廣三分。若不三分。即火氣不能達。病未能愈。則是艾炷欲其大。惟頭與四肢欲小耳。明堂上經乃曰。艾炷依小箸頭作。其病脈粗細。
狀如細線。但令當脈灸之。雀糞大炷亦能愈疾。又有一途。如腹中疝瘕痃癖伏梁氣等。惟須大艾炷。故小品曰。腹背爛燒。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。不宜大熱。如巨闕、鳩尾。灸之不過四七炷。只依竹箸頭大。但令正當脈灸之。艾炷若大。復灸多。其人永無心力。如頭上灸多。
令人失精神。背腳灸多。令人血脈枯竭。四肢細而無力。既失精神。又加細節。令人短壽。王節齋曰。面上艾炷須小。手足上則可粗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,黃帝說:「艾灸如果不能深入三分,那就是白費力氣。」艾炷一定要大才有效。如果身體虛弱,艾炷可以稍微做小一點。《千金方》又說,七天以上的嬰兒,到滿周歲之前,艾炷要像麻雀糞便那麼大。《明堂下經》說,一般艾灸要讓艾炷底部寬三分,如果不到三分,火氣就無法傳達到病灶,病就無法治癒。所以艾炷要大,只有頭部和四肢的艾炷可以小一點。《明堂上經》卻說,艾炷要像小筷子頭一樣大小,要根據病脈的粗細來決定。如果脈像細線一樣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可以。像麻雀糞便那麼大的艾炷也能治病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,像是肚子裡的疝氣、瘕、痃癖、伏梁氣等疾病,就必須用大艾炷。所以《小品方》說,腹部和背部可以燒灸到皮膚潰爛,但四肢只是要去除風邪而已,不適合太熱的灸。像是巨闕穴和鳩尾穴,艾灸不要超過二十八炷,大小只要像竹筷子頭那麼大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好。艾炷如果太大,又灸太多,那個人永遠沒有精神體力。如果頭上灸太多,會讓人精神恍惚。如果背部和腳部灸太多,會讓人血脈枯竭,四肢變得細弱無力。如果精神喪失,又加上筋脈衰竭,會讓人短命。王節齋說,臉上的艾炷必須小,手腳上的艾炷可以粗一點。
5. 點艾火
下經云。古來灸病。忌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棗、桑、竹八木火。切宜避之。有火珠曜日。以艾承之得火。次有火鏡曜日。亦以艾引得火。此火皆良。諸蕃部落。用鑌鐵擊階石得火。以艾引之。凡倉卒難備。即不如無木火。清麻油點燈上燒艾莖點灸。兼滋潤灸瘡。至愈不疼。
用蠟燭更佳。良方云。凡取火者。宜敲石取火。或水精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。天陰則以槐木取火。今行舟人以鐵鈍刀擊石。以紙灰為丸。在下承之。亦得火。
按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。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。鄒子曰。春取榆柳之火。夏取棗杏之火。季夏取桑柘之火。秋取柞楢之火。冬取槐檀之火。饒氏曰。此古人贊化育之一事。艾灸點火。只依取五火而已。秦漢而下。醫家不識此意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,自古以來用艾草做灸療,要避免使用松樹、柏樹、枳樹、橘樹、榆樹、棗樹、桑樹、竹子這八種木材燃燒的火。一定要避開這些火。以前有火珠可以聚集陽光,用艾草承接可以點燃;另外還有火鏡可以聚集陽光,也用艾草引火點燃。這些火都是很好的。有些外族部落,用精煉的鐵敲擊台階上的石頭取火,再用艾草引火。如果情況緊急,沒有其他火源時,用麻油點燈,再用燈火燒艾草的莖來點灸,這樣還能滋潤灸瘡,直到痊癒都不會疼痛。
用蠟燭點火更好。有個好方子說,凡是取火,最好是用敲擊石頭的方式取火,或者用水晶鏡子在太陽下取得太陽火最好。陰天的話就用槐木取火。現在跑船的人,用鈍鐵刀敲擊石頭,用紙灰做成小丸子,放在下面承接,也可以取到火。
按照《周禮》的記載,夏官的司爟掌管用火的政令,根據四季變換使用不同的國火來應對時令疾病。鄒衍說,春天用榆樹柳樹的火,夏天用棗樹杏樹的火,季夏用桑樹柘樹的火,秋天用柞樹楢樹的火,冬天用槐樹檀樹的火。饒氏說,這是古人順應自然生長的一種做法。艾灸點火,只需要依照上面說的這五種火就好。秦漢以後,醫生們都不了解這個道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