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下針法
金針賦云。先須爪按。重而切之。次令咳嗽一聲。隨咳下針。凡補先呼氣。初針刺至皮肉。乃曰天才。少停進針。刺至肉內。是曰人才。又停進針。刺至筋骨之間。名曰地才。此為極處。就當補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至人之分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進退往來。飛經走氣。
盡在其中矣。凡瀉者吸氣。初針至天。少停進針。直至於地。得氣瀉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復至於人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法同前矣。及夫調氣之法。下針至地。之後。復人之分。欲氣上行。將針右捻。欲氣下行。將針左捻。欲補先呼後吸。欲瀉先吸後呼。氣不至者。以手循攝。
以爪切掐。以針搖動。進捻搓彈。直待氣至。以龍虎升騰之法。按之在前。使氣在後。按之在後。使氣在前。運氣走至疼痛之所。以納氣之法。扶針直插。復向下納。使氣不回。若關節沮澀。氣不過者。以龍虎龜鳳。通經接氣。大段之法。馳而運之。仍以循攝爪切。無不應矣。
此通仙之妙。
按素問有淺深法。而此曰天地人三才者。是亦九針論意也。
醫經小學云。先說平針法。含針口內溫。按揉令氣散。掐穴放教深。持針安穴上。令他嗽一聲。隨嗽歸天部。停針再至人。再停歸地部。待氣候針沉。氣若不來至。指甲切其經。次提針向病。針退天地人。補必隨經刺。令他吹氣頻。隨吹隨左轉。逐歸天地人。待氣停針久。三彈更熨溫。
出針口吸氣。急急閉其門。瀉欲迎經取。吸則納其針。吸則須右轉。他次進天人。轉針仍復吸。依法再停針。出針吹出氣。搖動大其門。
白話文:
下針方法
「金針賦」說,下針前,必須先用指甲按壓穴位,要用力且按實。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,趁著咳嗽時迅速下針。凡是補法,要先讓病人呼氣,第一針先刺入皮膚表層,這叫「天才」;稍停一下,再將針刺入肌肉,這叫「人才」;再停一下,將針刺至筋骨之間,這叫「地才」,這就是下針最深的地方,在這裡就要施以補法。 稍停片刻,要將針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等待氣感沉緊時,再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進行進針、退針,使針感在經絡中運行。
所有針法精髓都在這裡了。凡是瀉法,要讓病人吸氣,第一針先刺入皮膚表層(天才),稍停一下,再將針刺至最深處(地才),等到得氣後進行瀉法。 稍停片刻,要將針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等待氣感沉緊時,再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方法和補法一樣。至於調氣的方法,將針刺至最深處(地才)後,再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想要氣往上行,就將針往右旋轉;想要氣往下行,就將針往左旋轉。 要補氣,先讓病人呼氣後吸氣;要瀉氣,先讓病人吸氣後呼氣。 如果氣感沒有到達,就用手在經絡上按壓推揉,用指甲掐按穴位,或者搖動針身,進針、捻針、搓針、彈針,直到氣感到達為止。運用「龍虎升騰」的技巧,按壓針的前方,使氣往後走;按壓針的後方,使氣往前走。引導氣血走到疼痛的地方。 使用「納氣」的方法,扶持針身垂直刺入,再向下納氣,使氣不往回走。 如果關節活動不順暢,氣無法通過,就使用「龍虎龜鳳」的技巧,打通經絡、接續氣血,大範圍地運行氣血,再配合按壓推揉和指甲掐按穴位,沒有不見效的。
這是通往修仙境界的奧妙之法。
「素問」中有淺刺深刺的方法,而這裡說的「天地人三才」,也是《九針論》的意旨。
「醫經小學」說,先講平針法,將針含在口中溫熱,按揉使氣散開。掐按穴位,讓針刺得深一些。持針對準穴位,讓病人咳嗽一聲,趁咳嗽時將針刺入表層(天部);停一下,再刺至中間(人部);再停一下,刺至最深處(地部)。 等待氣感到達、針身沉緊。如果氣感不來,就用指甲掐按經絡。然後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退針時要經過天地人三部。 使用補法,必須順著經絡刺入,讓病人頻繁地吹氣,隨著吹氣,將針往左旋轉,然後依次退回天地人三部。 等到氣停下來時,讓針停久一點,再彈針三次,並溫熨穴位。
出針時讓病人吸氣,然後趕快閉合針孔。使用瀉法,要迎著經絡刺入,吸氣時將針刺入。吸氣時必須將針往右旋轉,然後依序進針到天部、人部。轉針時仍然要吸氣,按照方法停針。出針時讓病人吹氣,並搖動針孔使之擴大。
2. 出針法
金針賦云。病勢既退。針氣微松。病未退者。針氣始根。推之不動。轉之不移。此為邪氣吸拔其針。乃真氣未至。不可出之。出之者。其病即復。再須補瀉。停以待之。直候微松。方可出針豆許。搖而停之。補者吸之去疾。其穴急捫。瀉者呼之去徐。其穴不閉。欲令腠密。然後吸氣。
故曰下針貴遲。太急傷血。出針貴緩。太急傷氣。劉宗厚曰。出針不可猛出。必須作三四次。徐徐轉而出之。則無血。若猛出必見血也。
白話文:
《金針賦》說:當病情已經減退時,針刺的感覺會稍微鬆動;如果病情還沒減退,針刺的感覺就會像扎根一樣,推不動也轉不動。這是因為邪氣在吸附針,表示真氣還沒到達,不可以把針拔出來。如果拔出來,病就會復發,需要再次施以補瀉手法,停針等待。直到針刺感覺稍微鬆動時,才可以將針稍微拔出一些,再搖動一下後停止。如果是補法,要吸氣並快速拔出,同時按住穴位;如果是瀉法,則要呼氣並慢慢拔出,不要立即封閉穴位。如果要使皮膚腠理緊密,就要吸氣。
所以說,下針時貴在緩慢,太快會傷血;出針時貴在緩慢,太快會傷氣。劉宗厚說:拔針不可以猛然拔出,必須分三四次,慢慢轉動著拔出,這樣就不會出血。如果猛然拔出,一定會看到出血。
3.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
神應經曰。人身左邊右手以大指進前捻針為補。大指退後捻針為瀉。右邊以右手大指退後捻針為補。進前捻針為瀉。
捻針左右。已非素問意矣。而人身左右不同。謬之甚也。
白話文:
《神應經》說,人體左邊,用右手大拇指向前捻針是補法,大拇指向後捻針是瀉法;人體右邊,用右手大拇指向後捻針是補法,向前捻針是瀉法。
這種捻針左右手方向不同的說法,已經不是《黃帝內經》(素問)的意思了。更何況人體左右兩邊的補瀉方法還不同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