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十四法
動者:如氣不行,將針伸提而已。 退者:為補瀉欲出針時,各先退針一豆許,然後卻留針,方可出之。 搓者:凡令病人覺熱,向外臥針似搓線之狀,勿轉太緊;治寒而里,臥針前轉法,以為搓也。 進者:凡不得氣,男外女內者,及春夏秋冬,各有進退之理。 盤者:凡如針腹部,於穴內輕盤搖而已。
搖者:凡瀉時欲出針,必須動搖而後出。 彈者:凡補時用指甲輕彈針,使氣疾行也;如瀉不可用。 捻者:以手指捻針也;務要記夫左右:左為外,右為內。 循者:凡下針於部分經絡之處,用手上下循之,使氣血往來。經云:推之則行,引之則止。 捫者:凡補者出針時,用手捫閉其穴也。
攝者:下針時得氣澀滯,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,其氣血自得通行也。 按者:以手按針,無得進退,如按切之狀。 爪者:凡下針用手指作力,置針有準也。 切者:凡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,令氣血宣散,然後下針,是不使傷於榮衛也。
按此十四法,所謂進、退、動、搖、彈、捫、攝、循、切、按、爪皆素問針法;搓、捻非素問法也。
白話文:
十四法
**動:**如果氣無法運行,就將針向上提插一下而已。
**退:**這是補瀉時要出針的步驟,先將針退回一點點,然後再停留一下,才可以拔出針。
**搓:**凡是想要讓病人感到熱,將針像搓線一樣向外側轉動,不要轉太緊。這是用來治療寒氣在體內的方法。之前所說臥針前轉動針的方法,也屬於搓法。
**進:**凡是沒有得氣的情況,男性從外側進針,女性從內側進針,以及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進退針方法。
**盤:**凡是針刺腹部時,在穴位內輕輕盤旋搖動即可。
**搖:**凡是瀉法要出針時,必須先搖動一下針再拔出。
**彈:**凡是補法時,用指甲輕彈針身,使氣快速運行。瀉法不可使用彈法。
**捻:**用手指捻轉針身,務必記住左右方向。左邊為外,右邊為內。
**循:**凡是在經絡循行部位下針,用手在上下順著經絡循行,讓氣血流通。經書說:「推動它可以讓氣血運行,引導它可以讓氣血停止。」
**捫:**凡是補法出針時,用手按壓封閉穴位。
**攝:**下針時如果感到氣澀滯,就沿著經絡方向用大拇指甲上下切按,氣血自然就會通行。
**按:**用手按住針,不要讓針進退移動,類似按切的動作。
**爪:**凡是下針時用手指用力,使針刺入精確的位置。
**切:**凡是下針前,必須先用大拇指甲在穴位左右切按,使氣血擴散,然後再下針,這樣就不會傷到榮衛。
以上這十四種手法,所謂的進、退、動、搖、彈、捫、攝、循、切、按、爪,都是《素問》所記載的針法。搓和捻則不是《素問》的針法。
2. 八法
金針賦云: 一曰燒山火,治頑麻冷痹。先淺後深,用九陽而三進三退,慢提緊按;熱至緊閉,插針除寒之有準也。 二曰透天涼,治肌熱骨蒸。先深後淺,用六陰而三出三入,緊提慢按;寒則徐徐舉針,退熱之可憑。 皆細細搓之,去病準繩。 三曰陽中之陰,先寒後熱,淺而深,以九六之法,則先補後瀉也。 四曰陰中之陽,先熱後寒,深而淺,以九六之法,則先瀉後補也。 補者,直須熱至;瀉者,務待寒侵。猶如搓線,慢慢轉針。在淺則用淺法,在深則用深法;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。 五曰子午搗臼,水蠱、隔氣。落穴之後,調氣均勻,針行上下,九入六出,左右轉之,千遭自平。 六曰進氣之訣,腰背肘膝痛;渾身走注疼。刺九分,行九補,臥針五七吸,待氣上行。亦可龍虎交戰,左捻九而右捻六,是亦住痛之針。 七曰留氣之訣,痃癖、癥瘕。刺七分,用純陽;然後乃直插針。氣來深刺,提針再停。 八曰抽添之訣,癱瘓、瘡癩。取其要穴,使九陽得氣,提按搜尋;大要運氣周遍。扶針直插,復向下納,回陽倒陰;指下玄微,胸中活法。一有未應,反復再施。
按此八法巧立名色,非素、難意也。
白話文:
《金針賦》說:第一種叫做「燒山火」,用來治療頑固的麻木和寒冷引起的痺痛。下針時先淺後深,運用九次陽數的補法,要三次進針三次退針,慢慢提針,快速按壓。等到熱感產生時,就要緊閉針孔,這樣就能準確地去除寒邪。第二種叫做「透天涼」,用來治療肌肉發熱和骨蒸潮熱。下針時先深後淺,運用六次陰數的瀉法,要三次出針三次入針,快速提針,慢慢按壓。如果感到寒冷,就慢慢地提針,這樣就能退熱。這兩種方法都要仔細搓轉針柄,是去除疾病的準則。第三種叫做「陽中之陰」,是先感到寒冷再感到熱。下針時由淺到深,運用九和六的法則,就是先補後瀉。第四種叫做「陰中之陽」,是先感到熱再感到寒冷。下針時由深到淺,運用九和六的法則,就是先瀉後補。補法,一定要等到熱感產生;瀉法,一定要等到寒感侵入。就像搓線一樣,要慢慢轉動針柄。如果針在淺層,就用淺層的方法;如果針在深層,就用深層的方法。這兩種方法不可混淆。第五種叫做「子午搗臼」,用來治療水腫和胸膈脹滿。下針之後,要調和氣息,讓氣息均勻。針要上下移動,九次入針六次出針,左右轉動,只要轉動上千次,病情自然會平復。第六種叫做「進氣之訣」,用來治療腰背、手肘、膝蓋疼痛,以及全身游走性疼痛。針刺九分深,施行九次補法,然後臥針五到七次呼吸的時間,等待氣上行。也可以用「龍虎交戰」的手法,左轉九次,右轉六次,這也是一種止痛的針法。第七種叫做「留氣之訣」,用來治療瘕積、痞塊等病症。針刺七分深,運用純陽的補法,然後直接將針刺入。氣來的時候要深刺,提針後暫停。第八種叫做「抽添之訣」,用來治療癱瘓、瘡瘍等疾病。要選取重要的穴位,運用九次陽數的補法,用提針按壓的方式探尋。最重要的是要使氣在全身運行周遍,扶著針直刺,然後向下推送。這樣就能夠使陽氣回覆,使陰氣消退,這其中的奧妙,全憑指下感覺和胸中領悟。如果一次沒有效果,就要反覆施針。
以上這八種方法,巧妙地設立了名稱,如果不是對醫理有深入研究的人,是很難理解的。
3. 四法
金針賦云:過關過節,催運氣以飛經走氣。 其法有四: 一曰青龍擺尾:如扶船舵,不進不退,一左一右,慢慢撥動。 二曰白虎搖頭:似手搖鈴,退方進圓,兼之左右,搖而振之。 三曰蒼龜探穴:如入土之象,一退三進,鑽剔四方。 四曰赤鳳迎源:展翅之儀,入針至地,提針至天;候針自搖,復進其穴,上下左右,四圍飛旋;病在上,吸而退之;病在下,呼而進之。
按此法,亦巧立名色而已。求針之明,為針之晦。
白話文:
金針賦說:「針刺時要能讓氣在經絡中快速運行,方法有四種:第一種叫青龍擺尾,就像扶著船舵一樣,不前進也不後退,一下向左一下向右,慢慢地撥動針。第二種叫白虎搖頭,像手搖鈴一樣,從退的方向轉為進的方向,同時兼顧左右方向,搖動並震動針。第三種叫蒼龜探穴,像進入土裡一樣,退一下進三下,向四面八方鑽刺。第四種叫赤鳳迎源,像展開翅膀一樣,針刺入深部,再將針提到淺部,針在穴位裡會自己搖動,然後再刺入穴位,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旋轉。如果病在上方,就吸氣時退針;如果病在下方,就呼氣時進針。」
依我看,這些方法也只是巧立名目而已,這樣做反而會讓原本清晰的針法變得模糊不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