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9)
卷二 (19)
1. 眼目
東垣曰。五臟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。骨之精為黑眼。血之精為絡。其窠氣之精為白眼。肌肉之精為約束。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。目者五臟六腑之精。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。神之所主也。子和曰。目之五輪。乃五臟六腑之精華。宗脈之所聚。其白屬肺金。
肉屬脾土。赤屬心火。黑水神光屬腎水。兼屬肝木。目不因火則不病。白輪變赤。火乘肺也。肉輪赤腫。火乘脾也。黑水神光被翳。火乘肝與腎也。赤脈貫目。火自甚也。凡目暴赤腫起。羞明隱澀。淚出不止。暴寒目匡匡。大熱之所為也。在針則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。
翳者可使立退。腫者可使立消。惟小兒不可刺囟會。肉分淺薄。恐傷其骨。目之內眥。太陽膀胱之所過。血多氣少。目之銳眥。少陽膽經。血少氣多。目之上綱。太陽經也。亦血多氣少。目之下綱。陽明胃經也。血氣俱多。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。交頞中。與太陽、少陽俱會於目。
惟足厥陰肝經連於目系而已。故血太過者。太陽、陽明之實也。血不及者。厥陰之虛也。故出血者。宜太陽、陽明。蓋此二經。血多故也。少陽一經。不宜出血。血少故也。刺太陽、陽明出血。則目愈明。刺少陽出血。則目愈昏。要知無使太過不及。以血養目而已。雀目不能夜視。
及內暴怒大憂所致。皆肝血少。禁出血。止宜補肝養胃。劉氏曰。內障有因於痰熱、氣鬱、血熱、陽陷、陰脫、脫營所致。種種病因。古人皆不議。況外障之翳。有起於內眥、外眥、睛上、睛下、睛中。當視其翳色從何經而來。如東垣治魏邦彥夫人目翳。綠色從下而上。病自陽明來也。
綠非五色之正。殆肺腎合而成病也。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。與翳同矣。如論治之。疾遂不作。眼生倒睫拳毛者。兩目緊急。皮縮之所致也。蓋內復熱。陰氣外行。當去其內熱併火邪。眼皮緩。則毛出。翳膜亦退。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。速以三稜針出血。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。
目眶久赤爛。俗呼為赤瞎。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。以瀉濕熱而愈。劉氏曰。外治針也。以瀉瘀熱。內治服藥。以杜其原可也。偷針眼。視其背上有細紅點如瘡。以針刺破即瘥。實解太陽之鬱熱也。
白話文:
東垣說,五臟的精華都上注到眼睛,形成了眼睛的精華。精華的所在就是眼睛。骨頭的精華形成黑色的眼珠,血液的精華形成脈絡,精華的氣形成白色的眼白,肌肉的精華則負責約束。它們包裹著筋骨、血液和氣的精華,與經脈相連成為系統。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所在,是營衛之氣和魂魄經常運作的地方,也是神志所主導的。
朱丹溪說,眼睛的五個輪廓,是五臟六腑的精華匯聚之處,也是宗脈匯集的地方。白色的部分屬於肺金,肉色的部分屬於脾土,紅色的部分屬於心火,黑色的瞳孔及其神光屬於腎水,也兼屬於肝木。眼睛如果不受到火邪的影響,就不會生病。如果白色的眼白變紅,表示火邪侵犯了肺;如果肉色的部分紅腫,表示火邪侵犯了脾;如果黑色的瞳孔被翳膜遮蓋,表示火邪侵犯了肝和腎;如果紅色的血絲遍布眼睛,表示火熱很嚴重。凡是眼睛突然紅腫,怕光、眼睛澀痛、淚流不止,或是突然受寒眼睛發脹,這些都是因為過熱引起的。針灸的話,可以選用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等穴位。
翳膜可以讓它立刻消退,腫脹可以讓它立刻消散。只有小孩子不能針刺囟會穴,因為他們的肌肉層比較薄,可能會傷到骨頭。眼睛的內眼角是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地方,血多氣少;眼睛的外眼角是少陽膽經經過的地方,血少氣多;眼睛的上眼瞼是太陽經經過的地方,也是血多氣少;眼睛的下眼瞼是陽明胃經經過的地方,血和氣都比較多。然而陽明經從眼睛兩旁開始,交會於鼻樑,與太陽經、少陽經都匯聚於眼睛。
只有足厥陰肝經與眼球的系統相連。因此,血太多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實證,血不足則是因為厥陰經的虛證。所以,要放血,應該選擇太陽經和陽明經,因為這兩條經脈的血比較多。少陽經不宜放血,因為它血比較少。針刺太陽經和陽明經放血,眼睛就會更加明亮;針刺少陽經放血,眼睛就會更加昏暗。總之,要懂得不要過度或不足,以血液來滋養眼睛就可以了。夜盲症是因為肝血不足,以及內心突然大怒或過度憂愁所導致的,不宜放血,只適合補肝養胃。
劉氏說,內障的發生原因有痰熱、氣鬱、血熱、陽陷、陰脫、脫營等。各種病因,古人都不討論。至於外障的翳膜,有的從內眼角產生,有的從外眼角產生,有的在眼珠上方,有的在眼珠下方,有的在眼珠中間。應該觀察翳膜的顏色,從哪條經脈而來。例如東垣治療魏邦彥夫人的眼翳,綠色從下往上蔓延,病是從陽明經來的。
綠色並不是五種正色之一,大概是肺和腎的病合在一起形成的。於是就請畫家以墨調和膩粉調配出顏色,與眼翳的顏色相同。這樣來判斷病因,病就沒有再發作。眼睛長出倒睫毛,是因為兩隻眼睛太過緊張,眼皮縮緊所導致的。這是因為體內有熱,陰氣外散。應該去除體內的熱以及火邪。眼皮鬆弛,睫毛就會長出,翳膜也會消退。可以用手法將內眼瞼翻出來,並快速用三稜針放血,用左手的指甲迎接針尖,這樣就能立刻痊癒。
眼眶長期紅腫潰爛,俗稱「赤瞎」。應該用三稜針刺眼眶外側,瀉掉濕熱就能痊癒。劉氏說,外治可以使用針灸來瀉瘀熱,內治則需要服用藥物來根除病源。長針眼,可以觀察他的背部是否有細小的紅點,像瘡一樣,用針刺破就能痊癒,實際上是解除了太陽經的鬱熱。
2. 腰痛
東垣曰。經云。腰痛上寒不可顧。取足太陽、陽明。腰痛上熱。取足厥陰。不可俯仰。取足少陽。蓋足之三陽。從頭走足。足之三陰。從足入腹。經所過處。皆能為痛。治之者。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。循其孔穴而刺之。審其寒熱而藥之。假令足太陽。令人腰痛引項脊尻皆如重狀。
刺其郄中太陽二經出血。余皆仿此。劉氏曰。王注經中言灸疑誤。灸者宜腎俞、腰俞。寶鑑云。灸曲瞅下兩紋頭。左右腳四處。各三壯。每灸一腳。二火齊下。午時著灸。人定以來。臟腑自動一兩行。或轉動如雷聲。立愈。
白話文:
李東垣說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腰痛是上半身寒冷引起的,不能往後看,要針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;腰痛是上半身發熱引起的,要針刺足厥陰經的穴位;腰痛到不能彎腰或抬頭的,要針刺足少陽經的穴位。因為足部的三條陽經是從頭部走向足部,而足部的三條陰經是從足部進入腹部,它們所經過的地方都可能產生疼痛。治療時,應該仔細判斷是哪條經絡所經過的區域產生疼痛,然後沿著經絡上的穴位進行針刺,並根據寒熱的性質來用藥。例如,如果足太陽經的問題,會讓人感到腰痛,並且連帶到脖子、背部、尾椎都像有重物壓著一樣。
這種情況要針刺足太陽經和膀胱經上的郄穴,使其出血。其他情況也按照這個方法來處理。劉氏說,王冰在註解《黃帝內經》時說可以用灸法,這可能是錯的。如果用灸法,應該灸腎俞穴和腰俞穴。《醫學入門》說,灸曲肘下方的兩條紋路端點,左右腳四個地方,每個地方灸三壯。每次灸一隻腳,兩處一起灸,在中午時分進行。灸過之後,到了晚上人安靜下來時,臟腑就會開始自動運行一兩次,或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轉動聲,這樣腰痛就會立刻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