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 腳氣

孫真人云:古人無此疾。自永嘉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。濕流足脛,房事所致。發明曰:北方人飲潼酪濕熱之物所致。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;治之以灸焫為佳,以導引濕氣出外。又察足之三陰、三陽,是何經絡所起。楊太受云:腳氣是為壅疾。當治以宣通之劑,使氣不成壅。既成而盛者,砭惡血而去其腫勢。經曰:畜則腫熱,砭射之也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說,古代沒有這種病,自從永嘉年間人們南遷後,穿戴華麗的人很多都得了這種病,濕氣流到腳和小腿,是性生活過度導致的。有人說,北方人因喝下潼酪等濕熱的食物而導致。有方法導致疾病產生,就有方法去除疾病。用艾灸治療最好,可以引導濕氣從體內排出。還要仔細觀察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,看看是哪個經絡出了問題。楊太受說,腳氣是一種阻塞的疾病,應該用疏通的藥物來治療,使氣不至於阻塞。如果已經阻塞而且很嚴重,就用放血的方式去除惡血,消退腫脹。醫書上說,如果積聚就會腫熱,要用放血的方法治療。

2. 喉痹

原病式曰:「痹,不仁也,俗作閉,閉,壅也。火主腫脹,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。」

張戴人曰:「手少陰、少陽二脈並於喉,氣熱則內結腫脹,痹而不通則死。」

後人強立八名,曰:「單乳蛾、雙乳蛾、單閉喉、雙閉喉、子舌脹、木舌脹、纏喉風、走馬喉閉。」熱氣上行,故傳於喉之兩旁。

近外腫作,以其形似,是謂乳蛾,一為單,一為雙也。其比乳蛾差小者,名閉喉熱結。舌下復生一小舌,名子舌脹。熱結於舌中為之腫,名木舌脹;木者,強而不柔和也。熱結於咽喉,腫繞於外,且麻且癢,腫而大者,名曰纏喉風。暴發暴死者,名走馬喉痹。八名雖詳,皆歸之火。

微者咸軟之;大者下散之。至於走馬喉痹,生死人在反掌間,砭刺出血,則病已。嘗治一婦人木舌脹,其舌滿口,令以䤵針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,三日方平,計所出血幾盈斗。

劉氏曰:「傷寒少陰病,咽痛及生瘡,不能言,聲不出者,用甘苦辛溫制其標病,以通咽喉。至若傷寒伏氣內發,咽痛兼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面赤脈微弱者,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,以順陰陽,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。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,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。」

上是火熱喉痹,急用吹藥點;刺少商、合谷、豐隆、湧泉、關衝等穴。

白話文:

喉痹,指的是喉嚨腫脹麻木不適的疾病。

古人說「痹」就是不靈活、麻木的意思,俗稱「閉」,有阻塞不通的意思。因為火熱之氣容易導致腫脹,所以當熱邪侵入上焦(指胸腔以上部位)時,就會造成咽喉腫脹。張戴人認為,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經脈都經過咽喉,如果體內氣熱就會導致咽喉內部結聚腫脹。如果痹塞不通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後人將此病細分為八種,分別是單乳蛾、雙乳蛾、單閉喉、雙閉喉、子舌脹、木舌脹、纏喉風、走馬喉閉。這些都是因為熱氣向上衝,侵襲到喉嚨兩旁。

在外觀上看起來腫大像乳頭的,就稱為乳蛾,分為單側和雙側兩種。如果腫塊比乳蛾小一點,就稱為閉喉,是由熱邪結聚引起的。如果舌頭底下又長出一個小舌頭,稱為子舌脹。熱邪結聚在舌頭中間導致腫脹,稱為木舌脹,意思是像木頭一樣僵硬不柔軟。熱邪結聚在咽喉,腫脹範圍擴大且麻木發癢,腫大明顯的,稱為纏喉風。發病快速,可能很快死亡的,稱為走馬喉痹。這八種名稱雖然詳細,但病因都歸咎於火熱。

病情輕微的,可用藥物使之軟化消散;病情嚴重的,就要用藥物來疏散熱邪。至於走馬喉痹,生死只在一瞬間,可以用針刺放血的方法治療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,患有木舌脹,舌頭腫大到塞滿整個口腔,我用銳利細小的鉸針在她舌頭上刺了五六次,三天後才消腫,估計放出的血將近一斗。劉氏認為,傷寒少陰病引起的咽喉痛、長瘡,導致不能說話、發不出聲音的,可以用甘、苦、辛、溫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的症狀,使咽喉通暢。如果是因為傷寒之邪伏藏在體內,突然發病,出現咽喉痛兼下痢不止,大便清稀,這是屬於裡寒外熱的症狀,臉色紅,脈搏微弱,就要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根本的寒症,使陰陽調和,當腹瀉停止時,體內水氣上升,虛火下降,咽喉痛自然就會痊癒。這並不是一般雜病中陰陽相互結聚引起的喉痹。所以不能隨意使用針刺或寒涼的藥物。上面所說的都是屬於火熱引起的喉痹,應該趕快用吹喉散藥粉,或針刺少商、合谷、豐隆、湧泉、關衝等穴位來治療。

3. 淋閉

原病式曰:淋,小便澀痛也;熱客膀胱,鬱結不能滲泄故也。

嚴氏曰:氣淋者,小便澀,常有餘瀝;石淋者,莖中痛,尿不得卒出;膏淋,尿似膏出;勞淋者,勞倦即發,痛引氣衝;血淋,過熱即發,甚則溺血。

劉氏曰:大抵是膀胱蓄熱而成。

灸法:炒鹽不拘多少,熱填滿病人臍中,卻用箸頭大艾炷七壯;或灸三陰交。

白話文:

淋病,是指小便時會感到澀痛的疾病。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,導致氣機鬱結,無法順利排泄小便所致。

嚴氏認為,氣淋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,常常有餘尿滴瀝不盡;石淋的症狀是陰莖疼痛,小便無法快速排出;膏淋的症狀是小便像油脂一樣排出;勞淋的症狀是勞累過度就會發作,疼痛會牽引到下腹部,並伴隨氣往上衝的感覺;血淋的症狀是過度燥熱就會發作,嚴重時會尿血。

劉氏認為,淋病大多是因為膀胱積熱所造成的。

關於灸療的方法,將炒過的鹽不拘量多少,趁熱填滿病人的肚臍中,然後在肚臍上用筷子頭大小的艾炷灸七壯。或者可以灸三陰交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