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瘡
元戎云。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。赤熱腫痛。先濕紙覆其上。立視候之。其紙先干處即是結。癰頭也。取大蒜切成片。如當三錢厚薄。安於頭上。用大艾炷灸三壯。即換一蒜片。痛者灸至不痛。不痛灸至痛時方佳。最要早覺早灸為上。一日二日。十灸七活。三日四日。六七活。
五六日。三四活。過七日。則不可灸。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。即用大蒜研成膏。作薄餅鋪其上。聚艾於蒜餅上燒之。亦能活也。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。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。便用獨蒜切去兩頭。取中間半寸厚。正安於瘡上。著艾灸十四壯。多至四十九壯。又曰。灸而不痛。
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不痛者。先及其㿉。所以不痛。而後及良肉。所以痛也。灸而痛。不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痛者。先及其未㿉。所以痛。次及將㿉。所以不痛也。劉氏曰。此謂癰疽初發。宜灸之也。然諸瘡患久成漏者。常有膿水不絕。其膿不臭。內無歹肉。尤宜用附子浸透。
切作大片。厚二三分。於瘡上著艾灸之。仍服內托之藥。隔三二日再灸之。不五七次。自然肌肉長滿矣。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。郭氏治用白麵、硫黃、大蒜。三物一處搗爛。著瘡大小。捻作餅子。厚約三分。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。一灸一易。後隔四五日。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。
互相用之。紝入瘡內歹肉盡處。好肉長平。然後外貼收斂之藥。內服應病之劑。調理即瘥矣。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。大抵始發宜灸。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。至灸冷瘡。亦須內托之藥切當。設有反逆。不唯不愈。恐致轉生他病也。元好問記云。素飲酒。於九月中。患腦之下。
項之上。出小瘡。後數日。腦項麻木。腫勢外掀。瘍醫遂取五香連翹。至八日不下。而云不可速療。十八日得膿。俟膿出。用藥或砭刺。三月乃可平。四月如故。予記醫經云。凡瘡見膿九死一生。果如其言。則有束手待斃之悔矣。乃請東垣診視。且謂膏粱之變。不當投五香。
五香已無及。當先用火攻之。然後用藥。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。攻之至百壯。乃覺痛。次為處方云。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。當急治以黃連消毒丸。身面疣瘤。寶鑑云。艾炷灸十壯。即用醋摩雄黃塗紙上。剪如螺螄靨大。貼灸處。用膏藥重貼。二日一易。候癢折出。紙如豆粉愈。
白話文:
將軍說,一般人剛覺得背部要長瘡,但還沒完全形成,出現紅腫熱痛時,先用濕紙敷在上面,然後觀察。紙先乾的地方就是瘡結成的部位,也就是瘡頭。取大蒜切成約三錢厚薄的薄片,放在瘡頭上,用大艾絨做成的艾柱灸三壯。灸完就換一片蒜片,痛的話就灸到不痛,不痛的話灸到痛才好。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灸,這樣最好。一天兩天內灸,十個有七個能好;三四天後,大概六七個能好;五六天後,大概三四個能好;超過七天,就不適合用灸了。如果同一個地方長了十幾個瘡頭,就把大蒜搗成蒜泥,做成薄餅敷在上面,再把艾絨放在蒜餅上燒,也能有效。
如果背部開始出現一片紅腫,中間有一個黃色小米粒大小的膿頭,就取獨頭蒜,切掉兩頭,取中間約半寸厚的蒜片,直接敷在瘡上,用艾灸十四壯,最多可以灸到四十九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灸的時候不痛,要灸到痛才停;而灸的時候痛,要灸到不痛才停。灸的時候不痛,是因為灸到的是病變的地方,所以不痛;灸到後來好的肌肉時,就會痛。灸的時候痛,是因為灸到的是還沒病變的地方,所以痛;接著灸到快要病變的地方時,就不痛了。劉氏說,這是在說癰疽剛發的時候,適合用灸來治療。
然而,各種瘡如果很久都沒有好,變成瘻管,常常會有膿水流個不停,這些膿水不臭,裡面也沒有壞死的肉,這種情況特別適合用附子浸泡透,切成約二三分厚的薄片,敷在瘡上用艾灸,同時服用內服藥來幫助排毒。隔兩三天再灸一次,這樣灸個五七次,肌肉自然就會長好。至於膿水和壞死組織越來越嚴重,傷口很深的情況,郭氏的治療方法是用白麵、硫磺、大蒜三種東西一起搗爛,做成餅狀,大小要比瘡大一些,厚約三分,敷在瘡上用艾柱灸二十一壯,每灸一次換一次。過個四五天,再用翠霞錠子和信效錠子交替使用,塞入瘡內壞死組織的地方,等好肉長平,然後外敷收斂藥,內服針對病情的藥,調理一下就會痊癒。
總之,不僅是瘡剛發時適合灸,基本上剛發病都適合灸。還需要配合發汗、清熱、滋補的藥物來對症治療。至於灸治冷瘡,也必須配合內服藥來幫助排毒,如果用藥不對症,不僅不會好,恐怕還會引發其他疾病。元好問記載說,他平時愛喝酒,九月時,腦後和脖子上面長了小瘡,過了幾天,腦和脖子就麻木了,腫脹向外突出。外科醫生就用五香連翹治療,結果八天都沒好,說這種病不能太快治療。到了第十八天開始出膿,等膿出完,再用藥或者用砭石刺破治療,三個月後才能好,四個月還和原來一樣。我(元好問)記得醫書上說,凡是瘡見到膿,十個有九個會死,真的就像書上說的那樣,那也只能束手待斃了。後來我請東垣先生診斷,他說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,所以不應該用五香連翹,五香連翹已經沒用了,應該先用火攻。然後再用藥,用大艾柱像兩個核桃那麼大的,灸到一百壯,才開始感覺到痛。接著開了藥方說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,要趕緊用黃連消毒丸來治療。
身上和臉上的疣瘤,寶鑑書上說,用艾柱灸十壯,然後用醋磨雄黃塗在紙上,剪成螺絲形狀大小,貼在灸的地方,再用膏藥重複貼上。兩天換一次,等到癢到裂開,紙像豆粉一樣就會好了。
2. 水氣
內經謂經脈滿。則脈絡溢。絡脈溢。則謬刺之。以調其絡脈。使形容如舊而不腫。故曰謬刺其處。以復其形。謹按。謬刺謂不分俞穴而刺之也。水熱穴論。刺水穴分大法。水溢於表。或腹脹。或四肢雖腫。而氣稍實。脈浮洪者。宜行此。至病氣孤危。脈微弱而四肢小。氣盛實者。今人往往謬刺之。禍不旋踵。蓋不審經言脈滿絡溢謬刺之理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,經脈充滿,就會導致脈絡外溢;脈絡外溢,就應該用「謬刺」的方法來治療,以調整脈絡,使身體恢復原狀而不腫脹。所以說「謬刺其處,以復其形」,意思是藉由刺在患處來恢復身體原狀。
仔細研究,「謬刺」指的是不區分穴位而直接刺在患處。在《水熱穴論》中,有提到治療水腫的「刺水穴」大法。當水液外溢到體表,或者腹部脹大,或者四肢腫脹,但氣仍然較為充實,脈象呈現浮大洪盛時,適合使用這種方法。但如果病情已經危急,脈象微弱,四肢瘦小,氣虛卻又顯得實證,現代人常常錯誤地使用謬刺的方法,很快就會導致災禍。這是因為沒有理解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脈滿絡溢則謬刺」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