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傷寒

陰厥脈絕,氣海臟結,陰汗不止,腹脹腸鳴,面黑,指甲青,石關、關元,宜灸百壯。陽陵泉,潔古曰:「煩滿囊縮者,灸此。」太谿灸七壯,治少陰皆利,手足不冷,反發熱,脈不至者,劉氏曰:「大抵不可刺者,宜灸之。一則沉寒痼冷,二則無脈知陽絕也,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。

舍此三者,余皆不可灸。」醫學發明云:「陷下則灸之。天地間陰陽二氣而已,陽在外在上,陰在內在下。今言陷下者,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,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,脈證俱見寒在外者,則灸之。」異法方宜論云:「北方之人,宜灸焫也,為冬寒火旺,伏陽在內,皆宜灸之。」以至理論,則腎主臟,藏陽氣在內,冬三月,主閉藏是也。若太過則病,固宜灸焫。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。難經曰:「熱病在內,取會之氣穴,為陽陷入陰中,取陽氣通天之竅穴,以火引火而道之,此宜灸焫也。」若將有病,一概灸之,豈不誤哉?如仲景云:「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

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」又云:「脈浮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脈浮熱甚而灸之,此為實實而虛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唾血。」又云:「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,其三十穴灸之有害,

七十九穴刺之為災,並中髓也。」此仲景傷寒例。

按明堂針經條下,所說禁忌明矣。內經云:「脈之所見,邪之所在。脈沉者,邪氣在內;脈浮者,邪氣在表。」世醫只知脈之說,而不知病證之禁忌。若表見寒證,身汗出常清,數慄而寒,不渴,欲覆厚衣,常惡寒,手足厥,皮膚乾枯,其脈必沉細而遲,但有一二證,皆宜灸之,陽氣陷故也。

若身熱惡熱,時見躁作,或面赤黃,咽乾嗌乾口乾,舌上黃赤,時渴,咽嗌痛,皆熱在外也,但有一二證,皆不宜灸,其脈必浮數,或但數亦不可灸,灸之災害立生。若有鼻不聞香臭,鼻流清涕,或欠或嚏,惡寒,其脈必沉,是脈證相應也。或輕手得弦緊者,是陰伏其陽也。

雖面赤,宜灸之,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。

白話文:

陰厥導致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氣海穴和內臟功能停滯,出現陰汗不止、腹脹腸鳴、臉色發黑、指甲發青等症狀。此時,應當在石關穴和關元穴艾灸一百壯,並在陽陵泉穴艾灸,潔古說,若是煩躁不安且陰囊萎縮,灸此穴有效。太谿穴艾灸七壯,能治療少陰經的疾病,使手腳不再冰冷,反而發熱,若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劉氏說,通常這種情況不適合針刺,應該用艾灸。原因有三:一是身體深層的寒冷頑固不散;二是摸不到脈搏代表陽氣衰竭;三是腹部皮膚緊繃,是陽氣下陷的徵兆。

除了這三種情況,其他都不適合艾灸。《醫學發明》說,如果陽氣下陷就應該用艾灸,天地間只有陰陽二氣,陽氣在外在上,陰氣在內在下。現在說的陽氣下陷,指的是陽氣陷入陰血之中,變成陰氣反而在上面壓制陽氣。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寒氣在外,就應該用艾灸。《異法方宜論》說,北方的人適合艾灸,因為冬天寒冷,陽氣潛藏在內,所以適合艾灸。從理論上來說,腎主內臟,將陽氣藏在體內,冬天三個月主閉藏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太過就會生病,所以應該艾灸,這就是陽明經的陽氣陷入陰水之中的情況。《難經》說,熱病在內,應該取會合之穴,這是因為陽氣陷入陰中,所以要取能使陽氣通達的穴位,用火來引導陽氣。這就是適合艾灸的情況。如果是有病沒病都亂用艾灸,豈不是會造成錯誤?像是張仲景說的,脈象微弱且快,絕對不可以艾灸,因為火會變成邪氣,導致煩躁不安。追逐虛弱而攻擊強壯,造成血脈散亂。火氣雖然微小,但對內臟的攻擊力很強,會燒傷骨頭和筋脈,使血氣難以恢復。還說,脈象浮盛應當用發汗的方式來解表,如果用艾灸,邪氣就無法排出,反而會因為火熱而更盛,導致腰部以下的疾病加重,甚至出現麻痹,這就叫做火逆。脈象浮盛且熱像很重卻用艾灸,這是用實補實,用虛瀉虛的錯誤治法,會因為火熱而使病氣擾動,導致咽喉乾燥,甚至咳血。還說,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其中有三十個穴位艾灸會造成傷害,七十九個穴位針刺會帶來災禍,甚至傷及骨髓,這是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的告誡。

根據《明堂針經》的記載,這些禁忌都很明確。《內經》說,脈象所顯示的就是邪氣所在的位置,脈象沉的,邪氣在內;脈象浮的,邪氣在表。現在的醫生只知道脈象的說法,卻不知道病情的禁忌。如果外在出現寒證,身體出汗清冷,怕冷發抖,不口渴,想多穿衣服,常常怕冷,手腳冰涼,皮膚乾燥,脈象一定是沉細而遲。只要出現一兩種這樣的症狀,都適合艾灸,因為這是陽氣下陷的緣故。

如果身體發熱且怕熱,時常煩躁不安,或者臉色發紅發黃,咽喉乾燥,口乾舌燥,舌苔黃赤,時常口渴,咽喉疼痛,這些都是熱邪在外。只要出現一兩種這樣的症狀,都不適合艾灸。這時的脈象一定是浮數,或是只有數脈,也不可艾灸,艾灸會立即產生災害。如果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,流清鼻涕,打哈欠或噴嚏,怕冷,脈象一定是沉。這是脈象和症狀相互應證的情況。如果輕按脈搏就感到弦緊,這是陰氣潛伏在陽氣之下的現象。

即使臉色發紅,也應該艾灸,不要因為臉色發紅就禁止艾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