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5)
卷二 (15)
1. 癩
感天地間殺厲之氣。聲啞者難治。
針委中出血二三合。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。(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)
白話文:
感受天地間的肅殺之氣所導致的疾病,聲音沙啞的患者難以治療。
可用針刺委中穴,使其出血約二到三合的量。如果身上有黑紫色的疙瘩,也應在那處放血,以去除惡血。(以上出自劉氏雜病治療案例)
2. 瘡瘍
河間曰。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。血氣多少。俞穴遠近。從背出者。當從太陽五穴。選用至陰、通谷、束骨、崑崙、委中。從鬢出者。當從少陽五穴。選用竅陰、夾谿、臨泣、陽輔、陽陵泉。從髭出者。當從陽明五穴。選用厲兌、內庭、陷谷、衝陽、解谿。從胸出者。則以絕骨一穴。
腸癰纂要云。千金灸法。曲兩肘。正肘頭銳骨灸百壯。下膿血而安。武按。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。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。學者當引伸而觸類。
白話文:
河間學派認為,所有瘡瘍都必須區分是發生在哪些經絡部位、氣血的盛衰多寡、以及距離俞穴的遠近。如果瘡瘍長在背部,應該從足太陽膀胱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例如至陰、通谷、束骨、崑崙、委中。如果瘡瘍長在鬢角,應該從足少陽膽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例如竅陰、夾谿、臨泣、陽輔、陽陵泉。如果瘡瘍長在鬍鬚處,應該從足陽明胃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例如厲兌、內庭、陷谷、衝陽、解谿。如果瘡瘍長在胸部,則可以使用絕骨穴。
《腸癰纂要》提到,千金方中有灸療方法,彎曲兩肘,在肘尖突起的骨頭處灸一百壯,可以排出膿血而痊癒。我認為,河間學派關於瘡瘍的論述只談到足部的三陽經,而沒有包括手部和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,學習的人應該要加以延伸,觸類旁通。
3. 玉機微義針灸證治
4. 咳嗽
千金方曰。寒咳。肝咳。刺足太衝。心咳。刺手神門。脾咳。刺足太白。肺咳。刺手太淵。腎咳。刺足太谿。膽咳。刺足陽陵泉。厥陰咳。刺手大陵。劉氏曰。經有三焦而無心主。此有心主而無三焦。然已發其秘矣。惜乎胃、大小腸、膀胱咳及針治。皆略之而不議。千金云。
咳者。灸兩乳下黑白際。各數十壯即瘥。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。令前後正中。當脊骨灸十壯。上氣咳逆。嗽。短氣氣滿。食不下。灸肺募五十壯。上氣咳逆。短氣。風勞病。灸肩井二百壯。上氣咳逆。短氣胸滿。多唾。唾惡冷痰。灸肺俞五十壯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寒咳,扎足部的太衝穴;心咳,扎手部的神門穴;脾咳,扎足部的太白穴;肺咳,扎手部的太淵穴;腎咳,扎足部的太谿穴;膽咳,扎足部的陽陵泉穴;厥陰咳,扎手部的大陵穴。
劉氏說:經絡有三焦卻沒有心包,這裡說有心包卻沒有三焦,但已經點出了其中的奧秘了。可惜的是,胃咳、大腸咳、小腸咳、膀胱咳以及這些咳嗽的針灸治療方法,都省略了沒有討論。《千金方》又說:
咳嗽的人,灸兩乳下黑白皮膚交界處,各灸數十壯就會好。又用蒲草圍繞乳頭周圍,令前後正中對準脊椎骨,灸十壯。若是氣喘咳嗽、呼吸短促、胸悶、吃不下東西,就灸肺募穴五十壯。氣喘咳嗽、呼吸短促、風勞病,就灸肩井穴二百壯。若是氣喘咳嗽、呼吸短促、胸悶、多痰、吐出惡心寒痰,就灸肺俞穴五十壯。
5. 便血
寶鑑曰。邪在五臟。則陰脈不和。不和則血留之。結陰之病。陰氣內結。不得外行。無所稟。滲入腸間。故便血。灸中脘、三里、氣海等穴。便血不止。灸勞宮、太白、會陽。
白話文:
《寶鑑》這本書說,邪氣侵犯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協調。陰脈不協調,血液就會滯留在體內。這是屬於陰氣凝結的疾病。因為陰氣在體內凝結,無法向外運行,沒有地方可以依靠,所以滲入腸道之間,導致大便出血。可以用艾灸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氣海穴等穴位來治療。如果大便出血不止,可以再灸勞宮穴、太白穴、會陽穴。
6. 咳逆
丹溪曰。氣逆也。氣自臍下直衝。上出於口。而作聲也。人之陰氣。依胃為養。胃土傷損。則木氣侮之。陰為火乘。不得內守。木挾相火乘之。故直衝清道而上出。言胃弱者。陰弱也。嚴氏曰。灸乳下一指。男左女右。與乳相直問陷中。灸三壯。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。寶鑑曰。病甚者。灸二七壯。武按。此穴名乳根也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,咳逆是因為氣向上逆行。氣從肚臍下方直接往上衝,從口中發出聲音。人體的陰氣,是依靠胃來滋養的。如果胃的土氣受到損傷,那麼肝木之氣就會欺侮它。陰氣被火氣所侵擾,無法固守在體內。肝木挾帶著相火之氣,因此直衝清道(指呼吸道)而向上衝出。所以說,胃氣虛弱的人,陰氣也虛弱。嚴氏說,可以灸療乳頭下一指的地方,男性灸左邊,女性灸右邊,與乳頭平行的凹陷處,灸三壯。婦女的灸法,是將乳頭向下彎曲,末端的位置。寶鑑書中說,病情嚴重的人,可以灸十四壯。我認為,這個穴位名叫乳根穴。
7. 癘風
丹溪曰。是人受得天地間殺厲之風。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。不外乎陽明一經。病機云。灸承漿七壯。灸瘡輕。再灸。瘡愈。三灸之。劉氏曰。陽明、任脈之會。所以宣通血脈。以散風也。內經云。數刺腫上出血。子和曰。刺其面大脈。出血如墨。刺三次。血色變。每刺自額至頤。針上下俱刺。每隔一日一刺。刺至二十餘日方已。劉氏曰。委中皆可出血。同汗也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,這種病是因為人感受了天地間強烈凶猛的邪風,這種風非常猛烈可怕。這種病不外乎是侵犯陽明經脈。根據病機的說法,在承漿穴施灸七次,灸瘡會比較輕微,再灸幾次,瘡會痊癒,灸三次就能治好。劉氏說,承漿穴是陽明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,所以能夠疏通血脈,以驅散風邪。《內經》說,在腫脹的部位多次針刺放血。張子和說,針刺臉上大的血管,放出的血像墨汁一樣黑,刺三次後,血的顏色就會改變。每次針刺從額頭到下巴,針的上下都要刺到,每隔一天刺一次,刺到二十多天才能停止。劉氏說,委中穴也可以放血,效果和發汗一樣。
8. 癇
劉氏曰。此疾與中風顛狂。小兒急慢驚相類。原其所由。或在母腹中受驚。或因聞大驚而得。蓋小兒神氣尚弱。驚則神不守舍。舍空則涎歸之。或飲食失節。脾胃有傷。積為痰飲。迷心竅。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治。丹溪曰。不必分六畜牛馬雞犬。大率主痰火。
潔古云。晝發灸陽蹺。夜發灸陰蹺。各二七壯。千金方。驚癇按圖灸之。一小兒四歲。與長老唸咒摩頂受記發搐。後見皂衣人即發。羅謙甫先與灸兩蹺各二七壯。次服沉香天麻湯。
白話文:
劉氏說,這種病(癇症)和中風、癲狂、以及小兒的急驚風、慢驚風很相似。探究它的起因,有的是在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,有的是因為聽到巨大的驚嚇而引起的。因為小孩子的精神氣力還很弱,受到驚嚇後精神就無法安定,精神不穩定,痰涎就會跑來。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傷害了脾胃,累積成痰飲,迷亂了心竅。治療方法必須要從清火、化痰的方向來治療。朱丹溪說,不必區分是哪種動物(的驚嚇引起的),大致上主要都是因為痰火造成的。
張元素說,白天發作的就灸陽蹺穴,晚上發作的就灸陰蹺穴,各灸十四壯。《千金方》說,治療驚癇要按照圖示來灸。有一個四歲的小孩,因為跟著長老唸咒、摩頂受記後,開始抽搐,之後只要看到穿黑色衣服的人就會發作。羅謙甫先替他灸兩腳的陽蹺、陰蹺穴,各十四壯,接著再服用沉香天麻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