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東垣針法
東垣針法,悉本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。近世醫者,止讀《玉龍》、《金針》、《標幽》等歌賦,而於先生之所以垂教者,廢而不講。宜其針之不古若,而病之不易瘳也。茲故表而出之,引伸觸類,應用不窮矣。
東垣曰:「黃帝針經:胃病者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飲食不下,取三里以補之。」
脾胃虛弱,感濕成痿,汗大泄,妨食。三里、氣衝,以三稜針出血。若汗不減不止者,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。禁酒濕面。
東垣曰:「黃帝針經云:『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;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。』蓋上氣者,心肺上焦之氣。陽病在陰,從陰引陽,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。又云:『視前痛者,當先取之。』是先以謬刺,瀉其經絡之壅者,為血凝而不流,故先去之而治他病。」
東垣曰:「胃氣下溜,五臟氣皆亂,其為病互相出見。黃帝曰:『五亂刺之有道乎?』岐伯曰:『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;審知其道,是謂身寶。』帝曰:『願聞其道。』岐伯曰:『氣在於心者,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神門、大陵,同精導氣,以復其本位。
氣在於肺者,取之手太陰滎、足少陰輸魚際、太谿。成痿者,以導溫熱,引胃氣出陽道,不令濕土克腎,其穴在太谿。
氣在於腸胃者,取之足太陰、陽明。不下者,取之三里、章門、中脘。因足太陰虛者,於募穴中導引之於血中。有一說:「腑輸去腑病也。」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,於足陽明之募穴中引導之。如氣逆為霍亂者,取三里;氣下乃止,不下復始。
氣在於頭,取之天柱、大杼。不足,取之足太陽滎輸通谷、束骨。先取天柱、大杼,不補不瀉,以導氣而已。取足太陽膀胱經中,不補不瀉,深取通谷、束骨,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導去之。
氣在於臂足,取之先去血脈。後取其陽明、少陰之滎輸二間、三間,深取之。內庭、陷谷深取之。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,後治其痿厥。皆不補不瀉。從陰深取,引而上之。上者出也,去也。皆陰火有餘,陽氣不足,伏匿於地中者,榮血也。當從陰引陽,先於地中升奉陽氣,次瀉陰火,乃導氣同精之法。』」
帝曰:「補瀉奈何?」曰:「徐入徐出,謂之導氣;補瀉無形,謂之同精。是非有餘不足也,亂氣之相逆也。」帝曰:「允乎哉道!明乎哉問!請著之玉版,命曰治亂也。」
東垣曰:「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。」《陰陽應象論》云:「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;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;定其血脈,各守其鄉。」血實宜決之;氣虛宜掣引之。夫陰病在陽者,是天外風寒之邪,乘中而外入,在人之背上腑腧臟腧,是人之受天外客邪。亦有二說:中於陽,則流於經。此病始於外寒,終歸外熱。故以治風寒之邪,治其各臟之俞,非止風寒而已。六淫濕、暑、燥、火,皆五臟所受,乃筋骨血脈受邪。各有背上五臟腧以除之。傷寒一說,從仲景。中八風者,有風論;中暑者,治在背上小腸俞;中濕者,治在胃俞;中燥者,治在大腸俞。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,皆瀉其背之腑俞。
白話文:
東垣針法闡述了針灸治療的原理和方法,並批判了當時醫者只注重背誦歌賦而忽略經典教誨的現象。 它強調要深入研讀經典,才能更好地運用針灸治療疾病。
書中記載了東垣李東垣的針灸經驗:對於胃痛、脾胃虛弱等症,運用三里穴等穴位進行補瀉,甚至運用三稜針放血。書中詳細說明了如何根據病症的不同,選擇不同的穴位和針法,例如上氣不足時要「推而揚之」,下氣不通時要「引而去之」。
文中詳細闡述了如何根據臟腑氣機的紊亂,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,例如心氣不足取神門、大陵;肺氣不足取魚際、太谿;胃腸氣機紊亂取三里、章門、中脘等。 治療過程中,強調根據氣機的運行方向,進行導引,使之歸於正位。
對於頭部、四肢的疾病,也提出了相應的針灸方法,同樣強調根據陰陽、氣血的盛衰,選擇不同的針刺手法,例如「從陰深取,引而上之」。 書中特別強調了「補瀉無形,謂之同精」,指出針灸的精髓在於調節氣血,使之平衡。
最後,東垣闡述了陰陽的辯證論治,指出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並以傷寒論為例,說明如何根據不同的病邪,選擇相應的背俞穴進行治療。 總而言之,東垣針法注重整體觀念,強調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,靈活運用針灸技巧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