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
手少陽三焦經,(屬相火配心包)起關衝。終絲竹空。多氣少血。亥時注此。
是動病,耳聾。渾渾焞焞。咽腫喉痹。是主氣。
所生病,汗出。目銳眥痛。頰痛。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。小指次指不用。盛者。人迎大一倍於寸口。虛者。人迎反小於氣口也。
補,用子時,中渚(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。為俞。木。木生火。為母。虛則補其母。)
瀉,用亥時,天井(穴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。兩筋間陷中。屈肘得之。甄權云。屈肘一寸。叉手按膝頭。取之兩筋骨罅。為合。土。火生土。為子。實則瀉其子。)
足少陽膽經,屬甲木。起瞳子髎。終竅陰。多氣少血。子時注此。
是動病,口苦善太息。心脅痛。不能轉側。甚則面微有塵。體無膏澤。足外反熱。是為陽厥。是主骨。
所生病,頭角頷痛。目銳眥痛。缺盆中腫痛。腋下腫。馬刀挾癭。汗出振寒。瘧。胸中脅肋髀膝外。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。小指次指不用。盛者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。虛者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補,用丑時,俠谿(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。本節前陷中。為滎。水。水生木。為母。虛則補其母。),丘墟(穴在足外踝下。去臨泣三寸。為原。皆取之。)
瀉,用子時,陽輔(穴在足外踝上四寸。輔骨前絕骨端。去丘墟七寸。為經。火。木生火。為子。實則瀉其子。)
足厥陰肝經,屬乙木。起大敦。終期門。多血少氣。丑時注此。
是動病,腰痛不可俯仰。丈夫㿗疝。婦人小腹腫。甚則嗌乾。面塵脫色。是主肝。
所生病,胸滿嘔逆。洞泄。狐疝。遺溺癃閉。盛者。寸口大一倍於人迎。虛者。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補,用寅時,曲泉(穴在膝內輔骨下。大筋上小筋下陷中。屈膝得之。在膝橫文頭是。為合。水。水生木。為母。虛則補其母。)
瀉,用丑時,行間(穴在足大指間。動脈應手。為滎。火。木生火。為子。實則瀉其子。)
上針法。井滎俞經合補瀉。皆本素、難也。
白話文:
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
手少陽三焦經(屬相火,與心包經相通),起於關衝穴,止於絲竹空穴。氣多血少。亥時經氣在此處運行。
若經氣異常,則會出現耳聾、頭昏眼花、咽喉腫痛等症狀。這是經氣本身的病變。
若臟腑病變影響到經絡,則會出現汗出、眼角疼痛、面頰疼痛、耳後、肩、肘、臂外側疼痛、小指及無名指麻木無力等症狀。脈象盛者,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一倍;脈象虛者,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。
補法:在子時,針刺中渚穴(位於手小指次指(無名指)末節後方的凹陷處,屬俞穴,五行屬木,木生火,為母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:在亥時,針刺天井穴(位於肘關節外側,肱骨後方,距肘橫紋上約一寸,屈肘時,在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為合穴,五行屬土,火生土,為子,實則瀉其子)。
足少陽膽經,屬甲木,起於瞳子髎穴,止於竅陰穴。氣多血少。子時經氣在此處運行。
若經氣異常,則會出現口苦、嘆息、心脅疼痛、不能翻身,嚴重者面色灰暗、皮膚乾燥無光澤、足背外側發熱(陽厥)等症狀。這是經氣本身的病變,主要影響骨骼。
若臟腑病變影響到經絡,則會出現頭、角、頷部疼痛、眼角疼痛、鎖骨下腫痛、腋下腫痛、頸部腫塊(類似甲狀腺腫大)、汗出、畏寒、瘧疾、胸脅、大腿外側、膝蓋外側、脛骨外側、踝關節前及各關節疼痛、小指及無名指麻木無力等症狀。脈象盛者,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;脈象虛者,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。
補法:在丑時,針刺俠谿穴(位於足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骨縫處,近端凹陷處,屬滎穴,五行屬水,水生木,為母,虛則補其母)、丘墟穴(位於足外踝下,距臨泣穴三寸,屬原穴)。
瀉法:在子時,針刺陽輔穴(位於足外踝上四寸,腓骨前緣,距丘墟穴七寸,屬經穴,五行屬火,木生火,為子,實則瀉其子)。
足厥陰肝經,屬乙木,起於大敦穴,止於期門穴。血多氣少。丑時經氣在此處運行。
若經氣異常,則會出現腰痛不能彎腰、男性疝氣、女性小腹腫脹,嚴重者咽喉乾燥、面色灰暗無光澤等症狀。這是經氣本身的病變,主要影響肝臟。
若臟腑病變影響到經絡,則會出現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、疝氣、尿頻、尿閉等症狀。脈象盛者,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一倍;脈象虛者,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。
補法:在寅時,針刺曲泉穴(位於膝內側,股骨內髁下方,大筋的上方,小筋的下方,屈膝時可觸及,位於膝橫紋的盡頭,屬合穴,五行屬水,水生木,為母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:在丑時,針刺行間穴(位於足大趾與次趾(二趾)之間,動脈搏動明顯處,屬滎穴,五行屬火,木生火,為子,實則瀉其子)。
以上針灸方法,皆根據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穴位進行補瀉,方法出自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