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東垣針法
若病久傳變。有虛有實。各隨病之傳變。補瀉不定。只治在背腑俞。別有上熱下寒。經曰。陰病在陽。當從陽引陰。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。若陰中火旺。上騰於天。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。先去五臟之血絡。引而下行。天氣降下。則下寒之病自去矣。慎勿獨瀉其六陽。此病陽亢。
乃陰火之邪滋之。只去陰火。只損脈絡經隧之邪。勿誤也。陽病在陰者。病從陰引陽。是水穀之寒熱。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。飲食失節。及勞役形質。陰火乘於坤土之中。致穀氣、營氣、清氣、胃氣、元氣不得上升。滋於六腑之陽氣。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。外者天也。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。
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。而後胃氣不行。勞役飲食不節。繼之則元氣乃傷。當從胃俞合三里穴中。推而揚之。以伸元氣。故曰從陰引陽。若元氣愈不足。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。若傳在五臟。為九竅不通。隨各竅之病。治其各臟之募穴於腹。故曰五臟不平。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。
又曰。五臟不和。九竅不通。皆陽氣不足。陰氣有餘。故曰。陽不勝其陰。凡治腹之募。皆為元氣不足。從陰引陽。勿誤也。若錯補四末之腧。錯瀉四末之腧。皆非也。錯瀉者。差尤甚矣。按岐伯所說。只取穴於天上。天上者。人之背上。五臟六腑之俞。不當瀉而瀉。豈有生者乎。
興言及此。寒心切骨。若六淫客邪。及上熱下寒。筋骨皮肉血脈之病。苟錯取穴於胃之合。及諸腹之募者必危。亦岐伯之言。下工豈可不慎哉。
東垣曰。三焦元氣衰王。黃帝針經云。上氣不足。腦為之不滿。耳為之苦鳴。頭為之傾。目為之瞑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之變。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。則為痿厥心悗。補足外踝。留之。
東垣曰。一富者前陰臊臭。又因連日飲酒。腹中不和。求先師治之。曰。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。循陰器出其挺末。凡臭者。心之所主。散入五方為五臭。入肝為臊。此其一也。當於肝經中瀉行間。是治其本。後於心經中瀉少衝。乃治其標。
白話文:
東垣針法
若疾病久拖,病情變化複雜,虛實夾雜,治療的補瀉手法需根據病情變化而定,沒有固定的模式,重點在於治療背部臟腑的俞穴。有些疾病表現為上熱下寒,經書記載:「陰病在陽,當從陽引陰。」必須先疏通經絡脈隧中的瘀血。如果陰中火旺,上炎於上焦,導致六陽反而不衰盛反而上充,則應先疏通五臟的絡脈,引導其下行,使天之陽氣下降,則下寒之症自然消失。切記不可單純瀉掉六陽之氣,因為此病是陽氣亢盛,乃是陰火邪氣滋生所致,只需清除陰火,去除脈絡經隧中的邪氣即可,不可誤治。陽病在陰,則應從陰引陽。水穀寒熱失調,則會損害六腑。經書又說,飲食失節,過度勞累,陰火乘據脾胃(坤土),導致穀氣、營氣、清氣、胃氣、元氣不能上升,反而滋長六腑的陽氣,導致五陽之氣先從體表(天)衰竭,下沉伏於脾胃(坤土)的陰火之中。
這類疾病皆因喜怒悲憂恐等七情所傷(五賊),導致胃氣運化失常,繼而因勞累和飲食不節,元氣受損。治療時應從胃俞、足三里穴入手,推動並提升元氣,這就是「從陰引陽」。若元氣更加不足,則應治療腹部諸腑的募穴。如果病邪傳入五臟,導致九竅不通,則根據各竅的病症,治療腹部相應臟腑的募穴。所以說,五臟失調,是六腑元氣閉塞所致。
經書又說,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,都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所以說「陽不勝其陰」。凡是治療腹部募穴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,從陰引陽,不可誤治。如果錯誤地補瀉四肢末端的腧穴,都是錯誤的,尤其錯誤瀉法更為嚴重。按岐伯所說,只取穴於「天上」(人體背部),即五臟六腑的俞穴,不應該瀉而瀉,豈能有生機?
說到這裡,令人寒心。若為六淫客邪,或上熱下寒,筋骨皮肉血脈等疾病,如果錯誤地取穴於胃的合穴和腹部諸募穴,必將危及生命,這也是岐伯所言,下級醫生豈能不謹慎呢?
東垣說,三焦元氣衰弱,黃帝內經云:「上氣不足,則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傾,目為之瞑;中氣不足,則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悗。」 補足外踝穴,留針。
東垣說:有一個富人,外陰臊臭,又因連日飲酒,腹部不和,來求老師診治。老師說:「外陰是足厥陰脈絡循行之處,凡是臭穢之氣,皆由心所主,散入五方而為五種臭氣,入肝則為臊臭。」這是病根所在,應在肝經瀉行間穴,這是治本;然後在心經瀉少衝穴,這是治標。
2. 治例
3. 傷寒
4. 發熱
風寒客於皮膚。陽氣怫鬱所致。此表熱也。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。此裡熱也。
汗不出。悽悽惡寒。取玉枕、大杼、肝俞、鬲俞、陶道。身熱惡寒。後谿。身熱汗出足厥冷。取大都。身熱頭痛食不下。取三焦俞。汗不出。取合谷、後谿、陽池、厲兌、解谿、風池。身熱而喘。取三間。餘熱不盡。取曲池。煩滿汗不出。取風池、命門。汗出寒熱。取五處、攢竹、上脘。
煩心好嘔。取巨闕、商丘。身熱頭痛汗不出。取曲泉。身熱進退頭痛。取神道、關元、懸顱。(以上出針經)
六脈沉細。一息二三至。灸氣海、關元。少陰發熱、灸太谿。
白話文:
風寒侵襲皮膚,導致體內陽氣鬱悶不暢,這是屬於表層的發熱。若陽氣下陷到體內陰分,蒸騰熏灼,就屬於裡層的發熱。
不出汗,感到寒冷且怕冷,可以針刺玉枕穴、大杼穴、肝俞穴、膈俞穴、陶道穴。身體發熱又怕冷,針刺後谿穴。身體發熱、出汗且腳冰冷,針刺大都穴。身體發熱、頭痛且吃不下東西,針刺三焦俞穴。不出汗,針刺合谷穴、後谿穴、陽池穴、厲兌穴、解谿穴、風池穴。身體發熱且喘氣,針刺三間穴。餘熱未退盡,針刺曲池穴。煩躁、胸悶且不出汗,針刺風池穴、命門穴。出汗且時冷時熱,針刺五處穴、攢竹穴、上脘穴。
煩躁、想嘔吐,針刺巨闕穴、商丘穴。身體發熱、頭痛且不出汗,針刺曲泉穴。身體發熱時好時壞且頭痛,針刺神道穴、關元穴、懸顱穴。(以上出自《針經》)
六脈沉細,一息之間跳動二三次,可以艾灸氣海穴、關元穴。少陰經發熱,可以艾灸太谿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