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
經曰:十二經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 又曰:迎而奪之,隨而濟之。 又曰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 難經曰:經脈行血氣,通陰陽,以榮於身者也。其始(平旦寅時)從中焦,注手太陰(肺)、陽明(大腸卯);陽明注足陽明(胃辰)、太陰(脾巳);太陰注手少陰(心午)、太陽(小腸未);太陽注足太陽(膀胱申)、少陰(腎酉);少陰注手心主(包絡戌)、少陽(三焦亥);少陽注足少陽(膽子)、厥陰(肝醜)。厥陰復注於手太陰。如環無端,轉相灌溉。 又曰:迎隨者,知榮衛之流行、經脈之往來,隨其順逆而取之。
又曰:所出為井;所溜為滎;所注為俞;所行為經;所入為合。 又曰:井者,東方春也,萬物之始生,故言井。合者,北方冬,陽氣入臟,故言合。(舉始終而言,經俞在其中矣。) 又曰:諸井者,肌肉淺薄,不足為使也。刺井當刺滎。(滑氏曰:補井當補合。) 又曰:原者,三焦之尊號。
五臟六腑有病,皆取其原。 又曰:瀉南方,補北方。 今本素、難,發揮於左。圓機之士,必以為贅。姑以私備忘爾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十二經脈的病變,如果屬於實證就應當瀉法,虛證就應當補法。如果是熱證就應該快速治療,寒證就應該慢慢治療。如果不屬於實證也不屬於虛證,就按照經脈本身的特性來治療。
《內經》又說:應該針對經脈氣血流動的方向,逆向而行來瀉,順著經脈氣血流動的方向來補。
《內經》又說:虛證應該補它的母經,實證應該瀉它的子經。
《難經》說:經脈運行氣血,貫通陰陽,用來滋養身體。它的開始(平旦寅時)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。手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。足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。手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。足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。手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。足厥陰肝經又回注入手太陰肺經。如同一個圓環沒有終點,互相灌溉運行。
《內經》又說:所謂的迎隨,就是要了解營衛之氣的運行,經脈的來往,順著或逆著這些氣血的流動來取穴治療。
《內經》又說:經氣所出的地方叫做井穴,經氣所流過的地方叫做滎穴,經氣所灌注的地方叫做俞穴,經氣所行走的地方叫做經穴,經氣所進入的地方叫做合穴。
《內經》又說:井穴代表東方春天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,所以稱之為井。合穴代表北方冬天,陽氣進入臟腑,所以稱之為合。(這是從始至終來說,經穴和俞穴包含在其中。)
《內經》又說:所有的井穴,因為肌肉淺薄,不適宜直接使用,所以要刺井穴的時候,應該刺滎穴。(滑氏說,補井穴應該補合穴。)
《內經》又說:原穴是三焦經的尊稱,五臟六腑有病,都應該取用原穴。
《內經》又說:瀉南方,補北方。現在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對於這些理論的闡述,有的醫師認為多餘。我現在只是把它寫下來,作為自己備忘而已。
2.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
手太陰肺經屬辛金。起中府。終少商。多氣少血。寅時注此。
是動病(邪在氣。氣為是動病)肺脹滿。膨膨而喘咳。缺盆中痛。甚則交兩手而瞀。是謂臂厥。
所生病(邪在血。血為所生病。)咳嗽上氣。喘喝煩心。胸滿臑臂內前廉痛。掌中熱。氣盛有餘。則肩背痛風寒。(疑寒字衍)汗出中風。小便數而欠。寸口大三倍於人迎。虛則肩背痛寒。少氣不足以息。溺色變。卒遺失無度。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補(虛則補之),用卯時(隨而濟之),太淵(穴在掌後陷中。為經。土。土生金為母。經曰。虛則補其母。),瀉(盛則瀉之),用寅時(迎而奪之),尺澤(為合。水。金生水。實則瀉其子。穴在肘中約紋動脈中。)
手陽明大腸經為庚金。起商陽。終迎香。氣血俱多。卯時注此。
是動病,齒痛頰腫。是主津。
所生病,目黃口乾。鼽衄喉痹。肩前臑痛。大指次指不用。氣有餘。則當脈所過者熱腫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。虛則寒慄不復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補,用辰時,曲池(穴在肘外輔骨。屈肘曲骨之中。拱胸取之。為合。土。土生金。虛則補其母。)
瀉,用卯時,二間(穴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為滎。水。金生水。為子實則瀉其子。)
足陽明胃經屬戊土。起承泣。終厲兌。氣血俱多。辰時氣血注此。
是動病,洒洒然振寒。善伸數欠。顏黑。病至惡人與火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。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。甚則欲上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賁響腹脹。是謂骭厥。主血。
所生病,狂瘧溫淫。汗出鼽衄。口喎唇胗。喉痹。大腹水腫。膝臏腫痛。循胸乳氣衝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。中指不用。氣盛則身以前皆熱。其有餘於胃。則消穀善飢。溺色黃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。氣不足。則身以前皆寒慄。胃中寒則脹滿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補,用巳時,解谿(穴在衝陽後一寸五分。腕上陷中。為經。火。火生土。經曰。虛則補其母。)
瀉,用辰時,厲兌(穴在足大指次指去甲如韭葉。為金。井。土生金。經曰。實則瀉其子。)
足太陰脾經屬己土。起隱白。終周榮。多氣少血。巳時氣血注此。
是動病,舌本強。食則嘔。胃脘痛。腹脹善噫。得後出與氣。則快然如衰。身體皆重。是主脾。
所生病,舌本痛。體不能動搖。食不下。煩心。心下急痛。寒瘧。溏瘕。泄水閉。黃疸。不能臥。強立。膝股內腫厥。足大指不用。盛者。寸口大三倍於人迎。虛者。寸口小三倍於人迎也。
補,用午時,大都(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。為滎。火。火生土。為母。虛則補其母。)
瀉,用巳時,商丘(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。為經。金。土生金。實則瀉其子。)
手少陰心經屬丁火。起極泉。終少衝。多血少氣。午時注此。
白話文:
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
手太陰肺經屬辛金,起於中府穴,止於少商穴。氣多血少,寅時氣血流注於此經。
活動時的病症(邪氣在氣分,氣分是活動時的病症):肺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喘咳、鎖骨下方疼痛,嚴重時會兩手冰冷麻木,稱為臂厥。
靜止時的病症(邪氣在血分,血分是靜止時的病症):咳嗽、氣喘、心煩、胸部及上臂內側前緣疼痛、掌心發熱。氣盛有餘則會肩背疼痛、出汗中風、小便次數多而量少,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。氣虛則肩背冷痛、呼吸短促、小便顏色改變、遺精或遺尿頻數,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。
補法(氣虛則補之):在卯時(順應氣血流注),取太淵穴(位於手腕掌後橫紋中央,為經穴,屬土,土生金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(氣盛則瀉之):在寅時(逆向調節氣血),取尺澤穴(位於肘窩橫紋中點,為合穴,屬水,金生水,實則瀉其子)。
手陽明大腸經屬庚金,起於商陽穴,止於迎香穴。氣血俱多,卯時氣血流注於此經。
活動時的病症:牙痛、面頰腫脹,主司津液。
靜止時的病症:眼睛發黃、口乾舌燥、鼻衄、咽喉腫痛、肩前臂痛、大拇指及食指不能活動。氣盛則經脈循行路線出現紅腫熱痛,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。氣虛則畏寒、發抖,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。
補法:在辰時,取曲池穴(位於肘關節外側,屈肘時肘橫紋盡頭處,為合穴,屬土,土生金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:在卯時,取二間穴(位於食指末節橈側,為滎穴,屬水,金生水,實則瀉其子)。
足陽明胃經屬戊土,起於承泣穴,止於厲兌穴。氣血俱多,辰時氣血流注於此經。
活動時的病症:渾身發抖、寒戰、喜歡伸懶腰、打哈欠、面色發黑,病情嚴重時會厭惡人群和火,聽到木頭聲響會驚恐,心神不安,想獨自關門閉戶,甚至想爬到高處唱歌,脫衣狂奔,胃部發出響聲、腹脹,稱為骭厥,主司血分。
靜止時的病症:狂躁、瘧疾、溫病、出汗、鼻衄、口角歪斜、嘴唇腫脹、咽喉腫痛、腹部脹大水腫、膝蓋及髕骨腫痛,胸部、乳房、大腿內側、伏兔穴、外踝及足背等處疼痛,中指不能活動。氣盛則身體前部發熱,胃火旺盛則消化快、容易飢餓,小便顏色發黃,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。氣虛則身體前部發冷,胃寒則腹脹,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。
補法:在巳時,取解谿穴(位於足跟腱外側,為經穴,屬火,火生土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:在辰時,取厲兌穴(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,為井穴,屬金,土生金,實則瀉其子)。
足太陰脾經屬己土,起於隱白穴,止於大包穴。氣多血少,巳時氣血流注於此經。
活動時的病症:舌根強硬、進食則嘔吐、胃脘部疼痛、腹部脹滿、容易打嗝,排氣後則舒適,全身沉重,主司脾臟。
靜止時的病症:舌根疼痛、身體僵硬不能活動、食慾不振、心煩、心窩部疼痛、寒熱往來、腹瀉、水腫、黃疸、不能平臥、喜歡站立、膝蓋及大腿內側腫脹麻木、大拇指不能活動。氣盛則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,氣虛則寸口脈小於人迎脈三倍。
補法:在午時,取大都穴(位於足大拇指末節內側,為滎穴,屬火,火生土,為母,虛則補其母)。
瀉法:在巳時,取商丘穴(位於內踝下緣前下方,為經穴,屬金,土生金,實則瀉其子)。
手少陰心經屬丁火,起於極泉穴,止於少衝穴。血多氣少,午時氣血流注於此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