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子午流注髎穴開闔

上子午流注開闔時,原有方圓二圖。今直錄之,以便記誦。舊方圖以甲己為九,乙庚為八,丙辛為七,丁壬為六,戊癸為五;子午為九,丑未為八,寅申為七,卯酉為六,辰戌為五,巳亥為四。圓圖無此,而缺三焦、包絡。大抵書之有圖,所以彰明其理耳;今反晦之,是以不錄。

竇氏井滎俞經合應日開闔,有圖有說。今人泥其圖而不詳其說,妄言今日某日,某時其穴開,凡百病皆針灸此開穴;明日某日,某時其穴開,凡百病針灸明日開穴。誤人多矣。今去其圖,直錄其說,使人知某病宜針灸某經某穴,當用某日某時開方針。如東垣治前陰臊臭,刺肝經行間,用乙丑時矣。

又刺少衝,則宜丁未日矣。豈東垣治一病而有首尾越四十三日刺兩穴哉?此又不通之論也。大抵醫自素、難之下,皆為旁谿曲徑,非周行也。

白話文:

子午流注穴位開合時間表

古代關於子午流注開合時間的圖表,有方圖和圓圖兩種,現今只記錄文字方便記憶。舊方圖中,甲己配九,乙庚配八,丙辛配七,丁壬配六,戊癸配五;子午配九,丑未配八,寅申配七,卯酉配六,辰戌配五,巳亥配四。圓圖則沒有這些配對,而且缺少三焦和包絡的資訊。古代書籍附圖主要是為了說明原理,但如今這些圖表反而讓人混淆,所以這裡不列出。

竇氏所著的關於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五輸穴每日開合時間的圖表及說明,現代人只死記圖表,不理解其原理,胡亂說今天某個時間某個穴位開,所有疾病都針灸這個開穴;明天某個時間某個穴位開,所有疾病都針灸明天開的穴位,誤導很多人。因此,這裡不列出圖表,只記錄其原理:要根據特定疾病選擇特定經絡的特定穴位,並在穴位開合的特定時間施針。例如,東垣先生治療陰部瘙癢臭穢,刺肝經行間穴,應選擇乙丑時;又刺少衝穴,應選擇丁未日。難道東垣先生治療一種病要隔著四十三天才刺兩個穴位嗎?這顯然是不通的說法。總之,自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之後,許多醫學理論都旁徵博引,曲折迂迴,不夠系統全面。

2.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

假令得弦脈,病人善潔(膽為清淨之府故耳),面青善怒,此膽病也。若心下滿,當刺竅陰(井);身熱,當刺俠谿(滎);體重節痛,刺臨泣(俞);喘咳寒熱,刺陽輔(經);逆氣而泄,刺陽陵泉(合)。又總取丘墟(原)。

假令得弦脈,病人淋溲難,轉筋,四肢滿閉,臍右有動氣,此肝病也。若心下滿,當刺大敦(井);身熱,刺行間(滎);體重節痛,刺太衝(俞);喘嗽寒熱,刺中封(經);逆氣而泄,刺曲泉(合)。

假令得浮洪脈,病人面赤,口乾喜笑,此小腸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少澤(井);身熱,刺前谷(滎);體重節痛,刺後谿(俞);喘嗽寒熱,刺陽谷(經);逆氣而泄,刺小海(合)。又總刺腕骨(原)。

假令得浮洪脈,病人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噦,臍上有動氣,此心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少衝(井);身熱,刺少府(滎);體重節痛,刺神門(俞);喘嗽寒熱,刺靈道(經);逆氣而泄,刺少海(合)。

假令得浮緩脈,病人面黃,善噫,善思,善沫,此胃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厲兌(井);身熱,刺內庭(滎);體重節痛,刺陷谷(俞);喘嗽寒熱,刺解谿(經);逆氣而泄,刺三里(合)。又總刺衝陽(原)。

假令得浮緩脈,病人腹脹滿,食不消,體重節痛,怠隋嗜臥,四肢不收,當臍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此脾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隱白(井);身熱,刺大都(滎);體重節痛,刺太白(俞);喘嗽寒熱,刺商丘(經);逆氣而泄,刺陰陵泉(合)。

假令得浮脈,病人面白,善嚏,悲愁不樂欲哭,此大腸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商陽(井);身熱,刺二間(滎);體重節痛,刺三間(俞);喘嗽寒熱,刺陽谿(經);逆氣而泄,刺曲池(合)。又總刺合谷(原)。

假令得浮脈,病人喘嗽,灑淅寒熱,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此肺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少商(井);身熱,刺魚際(滎);體重節痛,刺太淵(俞);喘嗽寒熱,刺經渠(經);逆氣而泄,刺尺澤(合)。

假令得沉遲脈,病人面黑,善恐欠,此膀胱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至陰(井);身熱,刺通谷(滎);體重節痛,刺束骨(俞);喘嗽寒熱,刺崑崙(經);逆氣而泄,刺委中(合)。又通刺京骨(原)。

假令得沉遲脈,病人逆氣,小腹急痛,泄如下重,足脛寒而逆,此腎病也。若心下滿,刺湧泉(井);身熱,刺然谷(滎);體重節痛,刺太谿(俞);喘嗽寒熱,刺復溜(經);逆氣而泄,刺陰谷(合)。

此五臟六腑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刺法,深得素、難之旨,學者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

如果把到弦脈,病人會很愛乾淨(因為膽是個清淨的器官),臉色發青,容易發怒,這是膽病。如果感到心下(胃脘部)脹滿,就應該針刺竅陰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俠谿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臨泣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陽輔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陽陵泉穴(合穴)。另外,還可以總取丘墟穴(原穴)。

如果把到弦脈,病人小便困難、淋漓不盡,容易抽筋,四肢脹滿閉塞,肚臍右邊有氣在動,這是肝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大敦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行間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太衝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中封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曲泉穴(合穴)。

如果把到浮洪脈,病人臉色發紅,口乾舌燥,喜歡笑,這是小腸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少澤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前谷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後谿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陽谷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小海穴(合穴)。另外,還可以總刺腕骨穴(原穴)。

如果把到浮洪脈,病人感到煩躁不安,心痛,手掌發熱,容易打嗝,肚臍上方有氣在動,這是心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少衝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少府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神門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靈道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少海穴(合穴)。

如果把到浮緩脈,病人臉色發黃,容易打嗝、多思多慮、口吐白沫,這是胃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厲兌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內庭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陷谷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解谿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足三里穴(合穴)。另外,還可以總刺衝陽穴(原穴)。

如果把到浮緩脈,病人腹部脹滿,消化不良,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精神疲憊、嗜睡,四肢無力,肚臍部位有氣在動,按壓時感覺牢固且疼痛,這是脾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隱白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大都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太白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商丘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陰陵泉穴(合穴)。

如果把到浮脈,病人臉色蒼白,容易打噴嚏,悲傷憂愁、不快樂、想哭,這是大腸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商陽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二間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三間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陽谿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曲池穴(合穴)。另外,還可以總刺合谷穴(原穴)。

如果把到浮脈,病人氣喘咳嗽,忽冷忽熱,肚臍右側有氣在動,按壓時感覺牢固且疼痛,這是肺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少商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魚際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太淵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經渠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尺澤穴(合穴)。

如果把到沉遲脈,病人臉色發黑,容易恐懼、打哈欠,這是膀胱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至陰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通谷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束骨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崑崙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委中穴(合穴)。另外,還可以總刺京骨穴(原穴)。

如果把到沉遲脈,病人感到氣逆,小腹部劇痛,腹瀉且有下墜感,腳和小腿發冷且發麻,這是腎病。如果感到心下脹滿,就應該針刺湧泉穴(井穴);身體發熱,針刺然谷穴(滎穴);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針刺太谿穴(俞穴);出現氣喘咳嗽、忽冷忽熱,針刺復溜穴(經穴);氣逆且腹瀉,針刺陰谷穴(合穴)。

以上是五臟六腑的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穴的針刺方法,深刻體現了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的精髓。學習的人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