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子午流注髎穴開闔

膽甲日,甲與己合,膽引氣行,木,原在寅。甲戌時竅陰(井膽);丙子時前谷(滎小腸);戊寅時陷谷(俞胃);並過本原丘墟;庚辰時陽谿(經大腸);壬午時委中(合膀胱);甲申時氣納三焦。

肝乙日,乙與庚合,肝與血行。乙酉時大敦(井肝);丁亥時少府(滻心);己丑時太白(俞脾);辛卯時經渠(經肺);癸巳時陰谷(合腎);乙未時血納包絡。

小腸丙日,丙與辛合,小腸引氣出行,火,原在子,火入水鄉。丙申時少澤(井小腸);戊戌時內庭(滻胃);庚子時三間(俞大腸);過本原腕骨(原。火。原在子。);壬寅時崑崙(經膀胱);甲辰時陽陵泉(合膽);丙午時氣納三焦。

心丁日,丁與壬合,心引血行。丁未時少衝(井心);己酉時大都(滻脾);辛亥時太淵(俞肺);癸丑時復溜(經腎);乙卯時曲泉(合肝);丁巳時血納包絡。

胃戊日,戊與癸合,胃引氣出行,土,原在戌。戊午時厲兌(井胃);庚申時三間(滻大腸);壬戌時束骨(俞膀胱);過本原衝陽(土。原在戊。);甲子時陽輔(經膽);丙寅時少海(合小腸);戊辰時氣納三焦。

脾己日,甲與己合,脾引血行。己巳時隱白(井脾);辛未時魚際(滻肺);癸酉時太谿(俞腎);乙亥時中封(經肝);丁丑時少海(合心);己卯時血納包絡。

大腸庚日,庚與乙合,大腸引氣出行,金,原在申。庚辰時商陽(井大腸);壬午時通谷(滻膀胱);甲申時臨泣(俞膽);過本原合谷(金。原在申。);丙戌時陽谷(經小腸);戊子時三里(合胃);庚寅時氣納三焦(支溝)。

肺辛日,丙與辛合,肺引血出行。辛卯時少商(井肺);癸巳時然谷(滻腎);乙未時太衝(俞肝);丁酉時靈道(經心);己亥時陰陵泉(合脾);辛丑時血納包絡。

膀胱壬日,丁與壬合,膀胱引氣出行,水,原在午,水入火鄉。壬寅時至陰(井膀胱);甲辰時俠谿(滻膽);丙午時後谿(俞小腸);過本原京骨(水。原在午。火入水鄉。故壬丙子午相交。);戊申時解谿(經胃);庚戌時曲池(合大腸);壬子時氣納三焦(還原化本)。

腎癸日,戊與癸合,腎引血行。癸亥時湧泉(井腎);乙丑時行間(滻肝);丁卯時神門(俞心);己巳時商丘(經脾);辛未時尺澤(合肺);癸酉時血納包絡。

三焦(十二經之本;生氣之原;主通行榮衛;經歷五臟六腑)。壬子時關衝(井三焦);甲寅時液門(滻);丙辰時中渚(俞);過本原陽池(原);戊午時支溝(經);庚申時天井(合);壬戌時氣入行。

心包絡(心主與三焦為表裡)。癸丑時中衝(井);乙卯時勞宮(滻);丁巳時大陵(俞);己未時間使(經);辛酉時曲澤(合);癸亥血入行。

白話文:

子午流注穴位開闔

膽經甲日:(甲日與己日相合,膽經引導氣的運行,屬性為木,起始於寅時。)

  • 甲戌時:竅陰穴(井穴,屬膽經)。
  • 丙子時:前谷穴(滎穴,屬小腸經)。
  • 戊寅時:陷谷穴(俞穴,屬胃經),同時經過膽經的原穴丘墟穴。
  • 庚辰時:陽谿穴(經穴,屬大腸經)。
  • 壬午時:委中穴(合穴,屬膀胱經)。
  • 甲申時:氣會聚到三焦。

肝經乙日:(乙日與庚日相合,肝經引導血液運行。)

  • 乙酉時:大敦穴(井穴,屬肝經)。
  • 丁亥時:少府穴(滎穴,屬心經)。
  • 己丑時:太白穴(俞穴,屬脾經)。
  • 辛卯時:經渠穴(經穴,屬肺經)。
  • 癸巳時:陰谷穴(合穴,屬腎經)。
  • 乙未時:血液會聚到心包絡。

小腸經丙日:(丙日與辛日相合,小腸經引導氣的運行,屬性為火,起始於子時,火入水鄉。)

  • 丙申時:少澤穴(井穴,屬小腸經)。
  • 戊戌時:內庭穴(滎穴,屬胃經)。
  • 庚子時:三間穴(俞穴,屬大腸經),同時經過小腸經的原穴腕骨穴。
  • 壬寅時:崑崙穴(經穴,屬膀胱經)。
  • 甲辰時:陽陵泉穴(合穴,屬膽經)。
  • 丙午時:氣會聚到三焦。

心經丁日:(丁日與壬日相合,心經引導血液運行。)

  • 丁未時:少衝穴(井穴,屬心經)。
  • 己酉時:大都穴(滎穴,屬脾經)。
  • 辛亥時:太淵穴(俞穴,屬肺經)。
  • 癸丑時:復溜穴(經穴,屬腎經)。
  • 乙卯時:曲泉穴(合穴,屬肝經)。
  • 丁巳時:血液會聚到心包絡。

胃經戊日:(戊日與癸日相合,胃經引導氣的運行,屬性為土,起始於戌時。)

  • 戊午時:厲兌穴(井穴,屬胃經)。
  • 庚申時:三間穴(滎穴,屬大腸經)。
  • 壬戌時:束骨穴(俞穴,屬膀胱經),同時經過胃經的原穴衝陽穴。
  • 甲子時:陽輔穴(經穴,屬膽經)。
  • 丙寅時:少海穴(合穴,屬小腸經)。
  • 戊辰時:氣會聚到三焦。

脾經己日:(甲日與己日相合,脾經引導血液運行。)

  • 己巳時:隱白穴(井穴,屬脾經)。
  • 辛未時:魚際穴(滎穴,屬肺經)。
  • 癸酉時:太谿穴(俞穴,屬腎經)。
  • 乙亥時:中封穴(經穴,屬肝經)。
  • 丁丑時:少海穴(合穴,屬心經)。
  • 己卯時:血液會聚到心包絡。

大腸經庚日:(庚日與乙日相合,大腸經引導氣的運行,屬性為金,起始於申時。)

  • 庚辰時:商陽穴(井穴,屬大腸經)。
  • 壬午時:通谷穴(滎穴,屬膀胱經)。
  • 甲申時:臨泣穴(俞穴,屬膽經),同時經過大腸經的原穴合谷穴。
  • 丙戌時:陽谷穴(經穴,屬小腸經)。
  • 戊子時:足三里穴(合穴,屬胃經)。
  • 庚寅時:氣會聚到三焦(支溝穴)。

肺經辛日:(丙日與辛日相合,肺經引導血液運行。)

  • 辛卯時:少商穴(井穴,屬肺經)。
  • 癸巳時:然谷穴(滎穴,屬腎經)。
  • 乙未時:太衝穴(俞穴,屬肝經)。
  • 丁酉時:靈道穴(經穴,屬心經)。
  • 己亥時:陰陵泉穴(合穴,屬脾經)。
  • 辛丑時:血液會聚到心包絡。

膀胱經壬日:(丁日與壬日相合,膀胱經引導氣的運行,屬性為水,起始於午時,水入火鄉。)

  • 壬寅時:至陰穴(井穴,屬膀胱經)。
  • 甲辰時:俠谿穴(滎穴,屬膽經)。
  • 丙午時:後谿穴(俞穴,屬小腸經),同時經過膀胱經的原穴京骨穴。
  • 戊申時:解谿穴(經穴,屬胃經)。
  • 庚戌時:曲池穴(合穴,屬大腸經)。
  • 壬子時:氣會聚到三焦(還原歸本)。

腎經癸日:(戊日與癸日相合,腎經引導血液運行。)

  • 癸亥時:湧泉穴(井穴,屬腎經)。
  • 乙丑時:行間穴(滎穴,屬肝經)。
  • 丁卯時:神門穴(俞穴,屬心經)。
  • 己巳時:商丘穴(經穴,屬脾經)。
  • 辛未時:尺澤穴(合穴,屬肺經)。
  • 癸酉時:血液會聚到心包絡。

三焦經:(十二經的根本,是生命之氣的源頭,主管通行榮養物質,經歷五臟六腑。)

  • 壬子時:關衝穴(井穴,屬三焦經)。
  • 甲寅時:液門穴(滎穴,屬三焦經)。
  • 丙辰時:中渚穴(俞穴,屬三焦經),同時經過三焦經的原穴陽池穴。
  • 戊午時:支溝穴(經穴,屬三焦經)。
  • 庚申時:天井穴(合穴,屬三焦經)。
  • 壬戌時:氣開始運行。

心包絡經:(心包絡與三焦互為表裡。)

  • 癸丑時:中衝穴(井穴,屬心包絡經)。
  • 乙卯時:勞宮穴(滎穴,屬心包絡經)。
  • 丁巳時:大陵穴(俞穴,屬心包絡經)。
  • 己未時:間使穴(經穴,屬心包絡經)。
  • 辛酉時:曲澤穴(合穴,屬心包絡經)。
  • 癸亥時:血液開始運行。

以上是子午流注穴位開闔的時辰規律。以前有圓圖和方圖,現在只記錄文字方便記憶。舊的方圖以甲己為九、乙庚為八、丙辛為七、丁壬為六、戊癸為五。子午為九、丑未為八、寅申為七、卯酉為六、辰戌為五、巳亥為四。圓圖沒有這些,也缺少三焦和心包絡。以前有圖是為了闡明道理,現在圖反而讓人不明白,所以不用圖。

過去竇氏提出的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穴的開闔規律,有圖有解釋。現在的人拘泥於圖,不理解其中的道理,就說今天某時開哪個穴位,凡是疾病都針灸開穴,明天某時開哪個穴位,凡是疾病都針灸明天開的穴位,這樣就誤導了很多人。現在去掉圖,只記錄文字的解釋,讓人知道某病適合針灸哪條經絡的哪個穴位,應該用哪天哪個時辰開穴的方法。例如,東垣治療男性下體臊臭,針刺肝經的行間穴,應該在乙丑時;針刺心經的少衝穴,應該在丁未日。難道東垣治療一個病要隔四十三天針刺兩個穴位嗎?這是不合理的。總之,從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之後的醫學,大多是旁門左道,不是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