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下 (20)

1. 足厥陰肝經

太衝,足大指本節後二寸。或云一寸半內間。動脈應手陷中。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。土。素問。女子二七。太衝脈盛。月事以時下。故能有子。又診病人太衝脈有無。可以決死生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主心痛脈弦。馬黃。瘟疫。肩腫吻傷。虛勞浮腫。腰引小腹痛。

兩丸騫縮。溏泄遺溺。陰痛。面目蒼色。胸脅支滿。足寒。肝心痛。蒼然如死狀。終日不得息。大便難。便血。小便淋。小腸疝氣痛。㿉疝。小便不利。嘔血嘔逆。發寒。嗌乾善渴。肘腫。內踝前痛。淫濼。䯒酸。腋下馬刀。瘍瘻唇腫。女子漏下不止。小兒卒疝。

中封(一名懸泉),足內踝骨前一寸。筋里宛宛中。素注。一寸半。仰足取陷中。伸足乃得之。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。金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主㾬瘧。色蒼蒼。發振寒。小腹腫痛。食怏怏繞臍痛。五淋不得小便。足厥冷。身黃有微熱。不嗜食。身體不仁。寒疝。腰中痛。或身微熱。痿厥失精。筋攣。陰縮入腹相引痛

蠡溝(一名交儀),內踝上五寸。足厥陰絡別走少陽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下經。灸七壯。主疝痛。小腹脹滿。暴痛如癃閉。數噫。恐悸。少氣不足。悒悒不樂。咽中悶。如有息肉。背拘急不可俯仰。小便不利。臍下積氣如石。足脛寒酸。屈伸難。女子赤白淫下。月水不調。氣逆則睪丸卒痛。實則挺長。瀉之。虛則暴癢。補之。

中都(一名中郄),內踝上七寸䯒骨中。與少陰相直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腸澼。㿉疝。小腹痛。不能行立。脛寒。婦人崩中。產後惡露不絕。

膝關,犢鼻下二寸傍陷中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主風痹。膝內廉痛引臏。不可屈伸。咽喉中痛。

曲泉,膝股上內側。輔骨下。大筋上。小筋下陷中。屈膝橫文頭取之。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。水。肝虛則補之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主㿉疝。陰股痛。小便難。腹脅支滿。癃閉。少氣。泄利。四肢不舉。實則身目眩痛。汗不出。目䀮䀮。膝關痛。筋攣不可屈伸。

發狂。衄血下血。喘呼。小腹痛引咽喉。房勞失精。身體極痛。泄水下痢膿血。陰腫。陰莖痛。䯒腫。膝脛冷疼。女子血瘕。按之如湯浸股內。小腹腫。陰挺出。陰癢。

陰包,膝上四寸。股內廉兩筋間。踡足取之。看膝內側必有槽中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下經。七分。主腰尻引小腹痛。小便難。遺溺。婦人月水不調。

五里,氣衝下三寸。陰股中動脈應手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五壯。主腹中滿。熱閉不得溺。風勞嗜臥。

陰廉,羊矢下。去氣衝二寸動脈中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主婦人絕產。若未經生產者。灸三壯。即有子。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

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本節後方二寸處,也有人說是一寸半內側,動脈搏動處,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,屬土。根據《素問》記載,女子二十八歲(二七),太衝脈盛,月經能按時來潮,因此才能生育。診斷病人太衝脈的盛衰,可以判斷生死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時間十呼,艾灸三壯,主治心痛脈弦、馬黃反應、瘟疫、肩腫、吻傷、虛勞浮腫、腰痛牽引小腹痛、兩腿萎縮、腹瀉、尿失禁、陰部疼痛、面容蒼白、胸脅脹滿、足寒、肝心痛(疼痛劇烈如將死之人,整天不得安寧)、大便秘結、便血、小便淋漓不暢、小腸疝氣痛、陰囊疝氣、小便不利、嘔血、嘔吐、發冷、咽喉乾燥口渴、肘部腫痛、內踝前方疼痛、性病、肌肉酸痛、腋下腫塊如馬刀狀、瘡瘍瘻管、唇腫、女子陰道出血不止、小兒突然發作的疝氣。

中封穴(又名懸泉穴)位於腳內踝骨前方一寸處,在筋腱柔軟處。《素問》記載為一寸半。仰起腳取穴,腳趾伸直才能找到穴位。是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上的經穴,屬金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時間七呼,艾灸三壯,主治瘧疾、面色蒼白、發冷發抖、小腹腫痛、食慾不振繞臍痛、排尿困難(五淋)、足部厥冷、全身發黃伴有微熱、不愛吃東西、身體麻木不仁、寒疝、腰痛、身體微熱、痿證、遺精、筋攣、陰莖縮入腹中並牽引疼痛。

蠡溝穴(又名交儀穴)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,足厥陰經的絡脈在此與少陽經相通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時間三呼,艾灸三壯;下經取穴艾灸七壯,主治疝氣痛、小腹脹滿、突然劇痛如尿閉、頻繁呃逆、驚恐不安、氣短乏力、憂鬱不樂、咽喉堵塞感(如長了息肉)、背部僵硬不能俯仰、小便不利、臍下積氣如石、足脛寒酸、屈伸困難、女子赤白帶下、月經不調、氣逆則睾丸突然疼痛(實證則睾丸腫大,應瀉之;虛證則睾丸奇癢,應補之)。

中都穴(又名中郄穴)位於內踝骨上方七寸,脛骨中間,與足少陰經相對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,主治腸絞痛、陰囊疝氣、小腹痛、不能行走站立、脛部寒冷、婦女崩漏、產後惡露不止。

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,旁側凹陷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四分,艾灸五壯,主治風濕痹痛、膝蓋內側疼痛牽引至髕骨,不能屈伸、咽喉痛。

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上方,股骨內側髁下方,大筋上方,小筋下方凹陷處,屈膝時橫紋的頭端取穴,是足厥陰肝經的合穴,屬水。肝虛則補之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六分,留針時間十呼,艾灸三壯,主治陰囊疝氣、陰部及大腿內側疼痛、小便困難、腹脅脹滿、尿閉、氣短、腹瀉、四肢無力;實證則頭暈目眩、疼痛、不出汗、眼花、膝關節痛、筋攣不能屈伸、發狂、鼻出血、便血、呼吸困難、小腹痛牽引咽喉、房事過度遺精、全身劇痛、泄瀉帶膿血、陰囊腫痛、陰莖痛、肌肉酸痛、膝脛冷痛、婦女血塊瘀滯(按壓時感覺像浸在熱水裡)、小腹腫脹、陰道脫垂、陰部瘙癢。

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,大腿內側兩筋之間,屈膝取穴,在膝蓋內側必有凹陷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六分,艾灸三壯;下經取穴,針刺深度七分,主治腰骶部疼痛牽引小腹痛、小便困難、尿失禁、婦女月經不調。

五里穴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,大腿內側動脈搏動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六分,艾灸五壯,主治腹部脹滿、熱閉尿瀦留、風濕痺痛嗜睡。

陰廉穴位於恥骨聯合下方,距氣衝穴二寸,動脈搏動處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時間七呼,艾灸三壯,主治婦女不孕症。若未曾生育者,艾灸三壯,即可受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