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19)
卷一下 (19)
1. 足厥陰肝經
足厥陰之脈。起於大指聚毛之際。上循足跗上廉。去內踝一寸。
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。三毛後橫紋為聚毛。去、相去也。足厥陰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。循足跗上廉。歷行間、太衝。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。
上踝八寸。交出太陰之後。上膕內廉。
自中封上踝。過三陰交。歷蠡溝、中都。復上一寸。交出太陰之後。上膕內廉。至膝關、曲泉。
循股入陰中。環陰器。抵小腹。挾胃屬肝絡膽。
髀內為股。臍下為小腹。由曲泉上行。循股內之陰包、五里、陰廉。遂當衝門、府舍之分。入陰毛中。左右相交。環繞陰器。抵小腹。而上會曲骨、中極、關元。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。挾胃屬肝。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。
上貫膈。布脅肋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頏顙。連目系。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巔。
目內廉深處為目系。頏顙。咽顙也。自期門上貫膈。行食竇之外。大包之裡。散布脅肋。上雲門、淵液之間。人迎之外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頏顙。行大迎、地倉、四白、陽白之外。連目系。上出額。行臨泣之裡。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也。
其支者。從目系下頰裡。環唇內。
前此連目繫上出額。此支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。本經之裡。下頰裡。交環於唇口之內。
其支者。復從肝。別貫膈。上注肺。
此交經之支。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。行食竇之外。本經之裡。上注肺。下行至中焦。挾中脘之分。以交於手太陰也。
是經多血少氣。丑時氣血注此。受足少陽之交。凡一十三穴。左右共二十六穴。刺深一分。留二呼。
大敦,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。及三毛中。一云。內側為隱白。外側為大敦。足厥陰肝脈所出為井。木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主五淋。卒疝七疝。小便數遺不禁。陰頭中痛。汗出。陰上入小腹。陰偏大。腹臍中痛。悒悒不樂。病左取右。病右取左。腹脹腫病。小腹痛。中熱喜寐。屍厥狀如死人。婦人血崩不止。陰挺出。陰中痛。
行間,足大指縫間。動脈應手陷中。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。火。肝實則瀉之。素注。針三分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六分。留十呼。主嘔逆洞泄。遺溺癃閉。消渴嗜飲。善怒。四肢滿。轉筋。胸脅痛。小腹腫。咳逆嘔血。莖中痛。腰疼不可俯仰。腹中脹。小腸氣。肝心痛。色蒼蒼如死狀。
終日不得息。癲疾短氣。便溺難。七疝寒疝。中風。肝積肥氣。發痎瘧。婦人小腹腫。面塵脫色。經血過多不止。崩中。小兒急驚風。東垣曰。前陰臊臭。前陰者。足厥陰脈絡循陰器。出挺末。凡臭。心之所主。入肝為臊。於肝經瀉行間。是治本。後於心經瀉少衝。是治標。
按難經謂肝臭臊。心臭焦。脾臭香。肺臭腥。腎臭腐。五臟各有臭。而皆心主之故。瀉行間。為治本。次瀉少衝。是治標。試效方序中治腋臭。亦同此法。蓋腋下是極泉穴。心脈所發。腋臭亦屬臊。故治法與前陰臊臭不殊。藥用柴胡、草龍膽、車前子、黃連。以瀉心肝二經也。
白話文:
足厥陰肝經的經脈,起始於大腳趾指甲聚合處的毛髮交界處,沿著腳背上緣向上行走,經過內踝內側一寸處。
大腳趾指甲後方有三個毛髮,這三個毛髮後方的橫紋就是毛髮聚合的地方。「去」指的是離開、經過的意思。足厥陰經脈起於大腳趾聚合毛髮處的大敦穴,沿著腳背上緣,經過行間穴、太衝穴,到達內踝內側一寸處的中封穴。
向上行八寸,經過足太陰脾經之後,到達膝蓋內側。
從中封穴向上,經過三陰交穴、蠡溝穴、中都穴,再向上行一寸,經過足太陰脾經之後,到達膝蓋內側,到達膝關節、曲泉穴。
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,環繞生殖器,到達小腹部,夾著胃,聯繫肝臟和膽經。
大腿內側稱為股,肚臍以下稱為小腹。從曲泉穴向上行走,沿著大腿內側的陰包穴、五里穴、陰廉穴,到達衝門穴、府舍穴附近,進入陰毛之中,左右經脈交會,環繞生殖器,到達小腹,然後向上到達曲骨穴、中極穴、關元穴。再循著章門穴到達期門穴附近,夾著胃,聯繫肝臟,向下分支到膽經。
向上貫穿膈肌,分佈到脅肋,沿著喉嚨的後方,向上進入咽喉,連接目系,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。
眼睛內角深處是目系。咽喉。從期門穴向上貫穿膈肌,經過食竇的外面,大包穴的內側,分佈到脅肋,經過雲門穴、淵液穴之間,人迎穴的外側,沿著喉嚨的後方,向上進入咽喉,經過大迎穴、地倉穴、四白穴、陽白穴的外側,連接目系,向上到達額頭,經過臨泣穴的內側,與督脈在頭頂的百會穴相會。
它的分支從目系向下經過下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。
前面所述的是連接目系向上到達額頭,而這個分支則從目系向下行走,經過任脈的外側,本經的內側,經過下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。
它的分支又從肝臟分出,貫穿膈肌,向上到達肺臟。
這是經脈間相互聯繫的分支,從期門穴屬肝的部位分出,貫穿膈肌,經過食竇的外側,本經的內側,向上到達肺臟,向下到達中焦,經過中脘穴附近,與手太陰肺經相通。
這條經脈血多氣少,丑時氣血在此聚集,與足少陽膽經相通,共有十三個穴位,左右共二十六個穴位。針刺深度一分,留針二呼。
大敦穴位於大腳趾端,距指甲如韭葉寬,及三毛中點。也有人說,內側是隱白穴,外側是大敦穴。足厥陰肝經的起點,屬井穴,五行屬木。針刺三分,留針十呼,灸三壯。主治五種淋症、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便頻數遺尿不禁、陰部疼痛、汗出、陰部疼痛向上蔓延至小腹、陰莖過大、腹部肚臍疼痛、憂鬱不快樂等症狀。左側疾病取右側穴位,右側疾病取左側穴位。也治腹脹腫痛、小腹痛、裡熱嗜睡、屍厥(類似死人)等症狀,以及婦女的崩漏不止、陰道脫出、陰部疼痛。
行間穴位於大腳趾縫間,動脈搏動處凹陷處。足厥陰肝經的滎穴,五行屬火。肝臟實證時應瀉之。針刺三分,灸三壯,或針刺六分,留針十呼。主治嘔逆、泄瀉、遺尿、小便不通、消渴、嗜飲、易怒、四肢腫脹、抽筋、胸脅痛、小腹腫脹、咳嗽逆氣、嘔血、陰莖疼痛、腰痛不能彎腰、腹部脹滿、小腸氣、肝心痛、面色蒼白如死人、終日不得休息、癲癇、呼吸短促、大小便困難、寒疝、中風、肝臟積聚、肥胖、發熱、瘧疾、婦女小腹腫脹、面色蒼白、經血過多不止、崩漏、小兒急驚風。東垣(張元素)說:陰部臊臭,陰部是足厥陰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,氣味由心臟所主,入肝則為臊臭,所以治療陰部臊臭,應在肝經瀉行間穴,這是治本;然後在心經瀉少衝穴,這是治標。
《難經》說肝臭為臊,心臭為焦,脾臭為香,肺臭為腥,腎臭為腐。五臟各有其臭,都是由心臟所主,所以治療陰部臊臭,應先在肝經瀉行間穴,這是治本;然後在心經瀉少衝穴,這是治標。試驗方序中治療腋臭的方法也相同,因為腋下是極泉穴,是心經的起點,腋臭也屬臊臭,所以治療方法與陰部臊臭相同。藥物可用柴胡、龍膽草、車前子、黃連,瀉心肝二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