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15)
卷一下 (15)
1. 足少陽膽經
目眩苦。偏正頭痛。痎瘧。頸項如拔。痛不得回顧。目淚出。欠氣多。鼻鼽衄。目內眥赤痛。氣發耳塞。目不明。腰背俱疼。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。大風中風。氣塞涎上不語。昏危。癭氣。東垣曰。少陽頭痛。風寒傷上。邪從外入。令人振寒。頭痛身痛惡寒。治在風池、風府。
平安公患偏風。甄權針風池、肩髃、曲池、支溝、五樞、陽陵泉、巨虛下廉即瘥。仲景曰。太陽病初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、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肩井(一名膊井),肩上陷中。缺盆上。大骨前一寸半。以三指按取。當中指下陷中。手足少陽、足陽明、陽維之會。連入五臟。甲乙。灸五壯。素注。針五分。若刺深。令人悶倒。如悶倒。速於三里下氣補之。須臾蘇。凡針肩井。須補三里。否則防後卒中之患。明堂。針四分。
先補後瀉。不宜灸。婦人墮胎微損。手足弱者。針肩井立瘥。日灸七壯止二百壯。素注。三壯。主中風氣塞。涎上不語。腎虛腰痛九漏。上氣短氣逆氣。風勞百病。撲傷腰髖疼。頭項痛。五勞七傷。頸項不得回顧。臂痛。兩手不得向頭。婦人產難。墮胎後。手足厥逆。
淵液(一名泉液),腋下三寸宛宛中。舉臂得之。銅人。禁灸。灸之令人生腫蝕馬瘍。內潰者死。明堂。針三分。主寒熱馬瘍。
輒筋(一名神光,一名膽募),期門下五分陷中。第三肋端。橫直蔽骨傍二寸五分。上直兩乳。側臥屈上足取之。膽之募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五分。素注。七分。主太息善悲。小腹熱。欲走。多唾。言語不正。四肢不收。嘔吐宿汁。吞酸。
京門(一名氣俞,一名氣府),監骨下。腰中季肋本俠脊。腎之募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主腸鳴。小腹痛。肩背寒。痙。肩胛內廉痛。腰痛不得俯仰久立。
帶脈,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。足少陽、帶脈二脈之會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五壯。明堂。灸七壯。主腰腹縱。溶溶如囊水之狀。婦人小腹痛。裡急後重。瘛瘲。月事不調。赤白帶下。
五樞,帶脈下三寸。水道旁一寸半陷中。足少陽、帶脈二經之會。銅人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明下。三壯。主痃癖。小腸膀胱腎余。小腹痛。陰疝。兩睪丸上入腹。婦人赤白帶下。裡急瘛瘲。
維道,章門下五寸三分。足少陽、帶脈二經之會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主嘔吐不止。水腫。三焦不調。不嗜食。
居髎,章門下八寸三分。監骨上陷中。素注。章門下四寸三分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主腰引小腹痛。肩引胸臂攣急。手臂不得舉以至肩。
環跳,髀樞中。側臥。伸下足。屈上足。以右手摸穴。左搖撼取之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十壯。素注。針一寸。留二呼。灸三壯。指微云。已刺不可搖。恐傷針。主冷風濕痹不仁。風疹遍身。半身不遂。腰胯痛蹇。膝不得轉側伸縮。仁壽宮患腳氣偏風。甄權奉敕針環跳、陽陵泉、陽輔、巨虛下廉而能起行。環跳穴痛。恐生附骨疽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
此經脈循行相關的症狀包含:頭暈目眩、偏頭痛、瘧疾、頸項僵硬疼痛難以轉動、流淚、呼吸急促、鼻塞流鼻血、眼內眥紅腫疼痛、耳鳴、視力模糊、腰背疼痛、腰部彎曲、頸部肌肉無力、中風、氣滯涎液阻塞致使不能言語、昏迷、甲狀腺腫大。東垣先生說,少陽經頭痛是風寒從上而下侵襲,邪氣由外而入,導致患者畏寒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惡寒,治療應針刺風池、風府穴。
平安公患有偏頭痛,甄權醫師針刺風池、肩髃、曲池、支溝、五樞、陽陵泉、巨虛下廉穴,便痊癒了。張仲景說,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,如果反覆發熱且症狀未解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,則可痊癒。
肩井穴位於肩部上方凹陷處,鎖骨上方,大骨前方一寸半。以三指按壓,中指壓在凹陷處即可找到。此穴為手足少陽經、足陽明經、陽維脈交會之處,與五臟相連。艾灸五壯,針刺五分。若針刺過深,會導致昏厥,若昏厥,應立即針刺足三里穴以補氣,片刻即可甦醒。凡針刺肩井穴,都需配合針刺足三里穴,否則容易發生中風。針刺明堂穴,深度四分。
針刺治療原則為先補後瀉,不宜艾灸。婦女因流產導致輕微損傷,或手腳無力者,針刺肩井穴可立即痊癒。每日艾灸七壯,最多灸二百壯。艾灸三壯,可治療中風、氣滯涎液阻塞致使不能言語、腎虛腰痛、尿頻、氣喘、氣逆、風濕痺痛、外傷導致腰髖疼痛、頭項疼痛、勞損、頸項疼痛難以轉動、手臂疼痛、雙手抬不起來、婦女難產、流產後手腳厥冷。
淵液穴(又名泉液穴)位於腋下三寸處,手臂上舉即可找到。禁灸,艾灸會導致腫脹潰爛,甚至死亡。針刺三分,主治寒熱、癰疽。
輒筋穴(又名神光穴,又名膽募穴)位於期門穴下五分凹陷處,第三肋骨末端,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,與兩乳房垂直線上。側臥屈上肢取穴。此穴為膽經的募穴,足太陽經、少陽經交會處。艾灸五壯,針刺五分,或七分。主治嘆息、悲傷、下腹部熱、想走動、唾液多、言語不清、四肢抽搐、嘔吐宿食、吞酸。
京門穴(又名氣俞穴,又名氣府穴)位於腰部,監骨下方,靠近脊柱。此穴為腎經的募穴。艾灸三壯,針刺三分,留針七次呼吸。主治腸鳴、小腹疼痛、肩背寒冷、痙攣、肩胛骨內側疼痛、腰痛難以彎腰久站。
帶脈穴位於季脅下(肋骨下緣)一寸八分凹陷處。足少陽經、帶脈交會處。針刺六分,艾灸五壯或七壯。主治腰腹部腫脹,像水囊一樣,婦女小腹疼痛、裡急後重、抽搐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。
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三寸,水道旁一寸半凹陷處。足少陽經、帶脈交會處。針刺一寸,艾灸五壯或三壯。主治瘕癖、小腸膀胱腎臟疾病、小腹疼痛、陰囊腫痛、睾丸上移至腹部、婦女赤白帶下、裡急後重、抽搐。
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。足少陽經、帶脈交會處。針刺八分,留針六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主治嘔吐不止、水腫、三焦不調、食慾不振。
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方凹陷處。足少陽經、陽維脈交會處。針刺八分,留針六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主治腰部牽引小腹疼痛、肩部牽引胸臂攣縮、手臂抬不起來。
環跳穴位於股骨大轉子(髖關節)處。側臥,伸直下肢,屈曲上肢,右手摸索取穴。足少陽經、足太陽經交會處。艾灸五十壯或三壯,針刺一寸,留針二次呼吸。針刺時不可搖晃針,以免傷及針。主治風寒濕痹、麻木不仁、風疹、半身不遂、腰胯疼痛、膝關節活動受限。仁壽宮患腳氣偏風,甄權奉旨針刺環跳、陽陵泉、陽輔、巨虛下廉穴而能行走。環跳穴疼痛,需注意避免發生附骨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