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下 (14)

1. 足少陽膽經

浮白,耳後入髮際一寸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主足不能行。耳聾耳鳴。齒痛。胸滿不得息。胸痛。頸項癭。癰腫不能言。肩臂不舉。發寒熱。喉痹。咳逆痰沫。耳鳴嘈嘈無所聞。

竅陰(一名枕骨),完骨上。枕骨下。動搖有空。足太陽、手足少陽之會。陳氏云。髓會絕骨。髓屬腎。主骨。於足少陽無所關。腦為髓海。腦有枕骨穴。則當會枕骨。絕骨誤也。髓病治此。

按竅陰正足少陽經。不知陳氏何以云此。豈素問云枕骨二穴者。指督脈後頂、腦戶。而王注誤之歟。銅人。灸七壯。甲乙。灸五壯。針四分。素注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主四肢轉筋。目痛。頭項頷痛引耳嘈嘈。耳鳴無所聞。舌本出血。骨勞。癰疽發厲。手足煩熱。汗不出。舌強脅痛。咳逆喉痹。口中惡苦。

完骨,耳後入髮際四分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素注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堂。針二分。灸依年為壯。主足痿失履不收。牙車急。頰腫。頭面腫。頸項痛。頭風。耳後痛。煩心。小便赤黃。喉痹齒齲。口眼喎斜。癲疾。

本神,曲差旁一寸五分。直耳上入髮際四分。陽維脈所止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主驚癇吐涎沫。頸項強急痛。目眩。胸相引不得轉側。癲疾。嘔吐涎沫。偏風。

陽白,眉上一寸。直瞳子。手足陽明、少陽、陽維五脈之會。素注。針三分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灸三壯。主瞳子癢痛。目上視。遠視䀮䀮。昏夜無見。目痛目眵。背腠寒慄。重衣不得溫。

臨泣,目上。直入髮際五分陷中。令患人正睛取穴。足太陽、少陽、陽維之會。主目眩。目生白翳。目淚。枕骨合顱痛。惡寒鼻塞。驚癇。反視。大風。目外眥痛。卒中風不識人。

目窗,臨泣後一寸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三度刺。令人目大明。主目赤痛。忽頭旋。目䀮䀮遠視不明。頭面浮腫。頭痛。寒熱汗不出。惡寒。

正營,目窗後一寸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主目眩瞑。頭項偏痛。牙齒痛。唇吻急強。齒齲痛。

承靈,正營後一寸五分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主腦風頭痛。惡風寒。鼽衄鼻窒。喘息不利。

腦空(一名顳顬),承靈後一寸五分。俠玉枕骨下陷中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素注。針四分。銅人。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灸三壯。主勞疾羸瘦。體熱。頸項強不得回顧。頭重痛不可忍。目瞑心悸。發即為癲風。引目眇。鼻痛。曹操患頭風。發即心亂目眩。華佗針腦空立愈。

按三國志。曹操患頭風。久不愈。後陳琳草檄。操見之喜。頓愈。蓋喜則氣舒。故頭風解也。今醫家所載不同。豈佗愈後復發而然歟。

風池,耳後顳顬後。腦空下。髮際陷中。按之引於耳中。手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素注。針四分。甲乙。針三分。銅人。針七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甲乙。針一寸二分。患大風者。先補後瀉。少可患者。以經取之。留五呼。瀉七吸。灸不及針。日七壯至百壯。主灑淅寒熱。傷寒溫病汗不出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

耳後髮際一寸處的浮白穴,是足太陽經與少陽經交會之處。針刺三分,灸七壯;明堂穴也灸三壯,針刺三分。主治:足不能行走、耳聾耳鳴、牙痛、胸悶氣喘、胸痛、頸項腫瘤、癰腫說不出話、肩臂抬不起來、發冷發熱、喉嚨阻塞、咳嗽氣逆痰多、耳鳴嗡嗡作響聽不見聲音。

竅陰穴(又名枕骨穴)位於完骨穴上方,枕骨下方,按壓時感覺有空隙,是足太陽經、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交會之處。古人陳氏認為這是髓會絕骨處,髓屬腎,主骨,但與足少陽經無關,認為腦為髓海,腦部有枕骨穴,故應會聚於枕骨,認為「絕骨」是錯誤的說法,髓病應治療此穴。

(注:關於竅陰穴的經絡歸屬,古籍記載有出入,此處存疑。)針刺四分,灸七壯;甲乙穴灸五壯。主治:四肢抽筋、眼睛疼痛、頭、頸、頷部疼痛牽扯到耳朵嗡嗡作響、耳鳴聽不見聲音、舌根出血、骨骼勞損、癰疽發炎劇烈、手足煩熱、汗出不來、舌頭僵硬脅肋疼痛、咳嗽氣逆喉嚨阻塞、口中苦味。

耳後髮際四分處的完骨穴,是足太陽經與少陽經交會之處。針刺三分,灸七壯,留針七呼,灸三壯;明堂穴針刺二分,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。主治:足部痿弱,無法行走,腳趾不能彎曲,牙關緊閉,面頰腫脹,頭面腫脹,頸項疼痛,頭痛,耳後疼痛,煩躁,小便黃赤,喉嚨阻塞,牙齒腐爛,口眼歪斜,癲癇。

曲差穴旁一寸五分,或直耳上髮際四分處的本神穴,是陽維脈的終止點。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主治:驚癇、吐口水、頸項僵硬疼痛、頭暈、胸部牽扯疼痛無法翻身、癲癇、嘔吐口水、偏風。

眉毛上一寸,瞳孔正上方的陽白穴,是手足陽明經、少陽經、陽維脈五條經脈的交會點。針刺三分或二分,灸三壯。主治:瞳孔癢痛、眼睛向上看、遠處視物模糊不清、晚上看不見東西、眼睛疼痛、眼屎多、背部皮膚發冷發抖、穿厚衣服也覺得不暖和。

眼睛上方,髮際內陷五分處的臨泣穴,需讓患者直視前方取穴,是足太陽經、少陽經、陽維脈的交會點。主治:頭暈、眼睛長白翳、流眼淚、枕骨與顱骨交界處疼痛、惡寒鼻塞、驚癇、眼睛反視、大風、眼睛外眥疼痛、中風不認識人。

臨泣穴後一寸的目窗穴,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。針刺三分,灸五壯,刺三遍。能使眼睛明亮。主治:眼睛紅痛、突然頭暈、遠處視物模糊不清、頭面浮腫、頭痛、發冷發熱汗出不來、惡寒。

目窗穴後一寸的正營穴,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。灸五壯,針刺三分。主治:頭暈眼花、頭頸偏頭痛、牙齒疼痛、嘴唇緊閉、牙齒腐爛疼痛。

正營穴後一寸五分的承靈穴,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。主治:腦風頭痛、怕風寒、流鼻血、鼻塞、呼吸困難。

承靈穴後一寸五分,靠近玉枕骨下陷處的腦空穴(又名顳顬穴),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。針刺四分或五分,得氣後即瀉,灸三壯。主治:勞累導致身體消瘦、身體發熱、頸項僵硬無法回頭、頭痛劇烈難忍、眼睛昏花心悸、發病即為癲癇、眼睛斜視、鼻子疼痛。(據說曹操的頭痛就是華佗用針刺此穴治愈的)。

(注:關於曹操頭痛痊癒的記載,史書與醫書記載不一,此處存疑。)

耳後顳顬後,腦空穴下方髮際內陷處的風池穴,按壓時會牽扯到耳中,是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。針刺四分或七分,留針三呼,灸三壯;治療大風病需先補後瀉,輕症患者可根據經脈循行取穴,留針五呼,瀉七吸,灸的壯數不及針刺。每日灸七壯到一百壯。主治:惡寒發熱、傷寒溫病汗出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