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6)
卷一下 (6)
1. 手厥陰心包絡經
手厥陰之脈。起於胸中。出屬心包。下鬲。歷絡三焦。
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。起於胸中。出屬心包。由是下鬲。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。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也。
其支者。循胸出脅。下腋三寸。上抵腋下。下循臑內。行太陰、少陰之間。入肘中。
脅上際為腋。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。下腋三寸天池穴。上行抵腋下。下循臑內之天泉穴。以介手太陰、少陰兩經之中間。入肘中之曲澤也。
下臂行兩筋之間。入掌中。循中指出其端。
由肘中下臂。行臂兩筋之間。循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入掌中勞宮穴。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。
其支別者。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
小指次指。無名指也。自小指而逆數之。則為次指。云其支別者。自掌中勞宮穴別行。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而交於手少陽也。
此經多血少氣。戌時氣血注此。受足少陰之交。凡九穴。左右共一十八穴。
天池(一名天會),腋下三寸。乳後一寸。著脅直腋橛肋間。手足厥陰、少陽之會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二分。甲乙。針七分。主胸中有聲。胸膈煩滿。熱病汗不出。頭痛。四肢不舉。腋下腫。上氣。寒熱痃瘧。
天泉(一名天濕),曲腋下二寸。舉臂取之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主目䀮䀮不明。惡風寒。心病。胸脅支滿。咳逆。膺背胛臂內廉痛。
曲澤,肘內廉下陷中。屈肘得之。心包絡脈所入為合。水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主心痛善驚。身熱煩渴。口乾。逆氣嘔涎血。心下澹澹。身熱。風胗。臂肘手腕善搖動。頭清汗出不過肩。傷寒逆氣嘔吐。
郄門,掌後去腕五寸。手厥陰心包絡脈郄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嘔血衄血。心痛嘔噦。驚恐畏人。神氣不足。
間使,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。心包絡脈所行為經。金。素注。針六分。留七呼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堂。七壯。甲乙。三壯。主傷寒結胸。心懸如飢。卒狂。胸中澹澹。惡風寒。嘔沫怵惕。寒中少氣。掌中熱。腋腫肘攣。卒心痛。多驚。中風氣塞。涎上昏危。喑不得語。咽中如梗。鬼邪。霍亂乾嘔。婦人月水不調。血結成塊。小兒客忤。
內關,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。與外關相對。手心主之絡。別走少陽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主手中風熱。失志。心痛。目赤。支滿肘攣。實則心暴痛。瀉之。虛則頭強。補之。
大陵,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。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。土。心包絡實。瀉之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素注。針六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主熱病汗不出。手心熱。肘臂攣痛腋腫。善笑不休。煩心。心懸若飢。心痛掌熱。喜悲泣驚恐。目赤目黃。小便如血。嘔噦無度。狂言不樂。喉痹口乾。
身熱頭痛。短氣。胸脅痛。瘑瘡疥癬。東垣曰。胃氣下溜。五臟氣亂。在於心者。取之心主之俞大陵。同精導氣。以復其本位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絡經循行路線從胸腔內開始,連接著心包,向下經過膈肌,再聯繫到三焦。
它與足少陰經交會於胸腔,從胸腔出發,連接著心包,向下經過膈肌,再沿著三焦的上脘、中脘,直到肚臍下一寸的部位,也就是下焦的交界處。
它的分支從胸部循行,經過脅肋,到達腋下三寸,再向上回到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下行,穿行於手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之間,到達肘窩。
腋窩上方是腋下,從屬於心包的經脈向上循行,經過胸部,到達脅肋,再向下到腋下三寸的天池穴,向上回到腋下,再沿著上臂內側循行至天泉穴,介於手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之間,最後到達肘窩的曲澤穴。
在下臂,它行走在兩條筋腱之間,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走到指尖。
從肘窩往下,行走在兩條筋腱之間,經過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穴,進入手掌的勞宮穴,沿著中指走到指尖的中衝穴。
它的分支從手掌的勞宮穴分出,沿著小指次指(無名指)走到指尖,與手少陽經相交。
這條經脈多血少氣,戌時(19-21點)氣血聚集於此,與足少陰經交會,共有九個穴位,左右合計十八個穴位。
天池穴(又名天會),位於腋下三寸,乳房後方一寸,在脅肋與腋窩之間。是手足厥陰、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點。針灸治療胸悶、胸膈煩滿、高燒無汗、頭痛、四肢麻痺、腋下腫痛、上氣、寒熱瘧疾等。
天泉穴(又名天濕),位於曲肘腋下二寸處,舉起手臂取穴。針灸治療目眩不明、怕風寒、心臟病、胸脅脹滿、咳嗽氣逆、胸背胛骨內側及上臂內側疼痛等。
曲澤穴,位於肘內側橫紋的中央凹陷處,屈肘時可以觸摸到。是心包絡經的合穴。針灸治療心痛、易驚嚇、發熱煩渴、口乾舌燥、逆氣嘔吐帶血、心窩部空虛、發熱、風疹、肘腕關節活動不便、頭痛汗出不超過肩膀、傷寒逆氣嘔吐等。
郄門穴,位於手掌後側,腕關節上五寸處。針灸治療嘔血、鼻出血、心痛、嘔吐逆氣、驚恐畏懼、精神不足等。
間使穴,位於手掌後側,腕關節上三寸,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針灸治療傷寒胸痛、飢餓感、突然發狂、胸中空虛、怕風寒、嘔吐泡沫、寒邪少氣、掌心發熱、腋下腫痛、肘部攣縮、突然心痛、多驚恐、中風氣滯、涎液上湧神志昏迷、聲音嘶啞、咽喉梗塞、鬼邪、霍亂乾嘔、婦女月經不調、血塊、小兒驚厥等。
內關穴,位於手掌後側,腕關節上二寸,兩條筋腱之間,與外關穴相對。針灸治療手部中風、熱症、心痛、眼紅、肢體脹滿、肘部攣縮等。
大陵穴,位於手掌後側,腕骨下緣,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是心包絡經的俞穴。針灸治療高燒無汗、掌心發熱、肘臂攣痛、腋下腫痛、無故發笑、煩躁不安、飢餓感、心痛掌心發熱、喜怒哀樂無常、眼紅眼黃、尿血、嘔吐不止、胡言亂語、咽喉腫痛口乾等。 東垣(指醫家李東垣)認為,胃氣下垂,五臟氣機紊亂,影響到心臟,則可取心臟的俞穴大陵穴,以調整氣血,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