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四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7)

1. 銅人指要賦

行針之士。要辨浮沉。脈明虛實。針別淺深。經脈絡脈之別。巨刺繆刺之分。經絡閉塞。須用砭針。疏導臟腑。寒溫必明。淺深補瀉。經氣之正。自有常數。漏水百刻。五十度周。經絡流注。各應其時。先脈訣病。次穴蠲疴。左手掐穴。右手置針。刺榮無傷衛。刺衛無傷榮。

氣悍則針小而入淺。氣澀則針大而入深。氣滑出疾。氣澀出遲。深則欲留。淺則欲疾。候其氣至。必辨於針。徐而疾者實。實而遲者虛。虛則實之。滿則泄之。菀陳則除之。邪勝則虛之。刺虛者須其實。刺實者須其虛。經氣已至。慎守勿失。謹守其法。勿更變也。賊邪新客。

未有定處。推之則前。引之則止。其來不可逢。其往不可追。損其有餘。補其不足。先去血脈。而後調之。無問其病。以平為期。若有若無。若得若失。五臟以定。九候以備。診脈病明。行針病愈。眾脈不見。眾凶不聞。外內相得。無以形先。可玩往來。乃施於人。手動若務。

針耀而勻。伏如橫弩。起如發機。見其鳥鳥。見其稷稷。從見其飛。不知其誰。靜意是義。觀適之變。是謂冥冥。莫知其形。如臨深淵。手如握虎。如待所貴。不知日暮。其氣已至。適而自護。五虛勿近。五實不遠。捫而循之。切而散之。推而按之。彈而怒之。爪而下之。通而取之。

陰募在腹。陽俞在背。藏病取原。府病取合。藏俞治臟病。府募治腑病。出入導氣。補瀉同精。善行水者。不能注水。善穿水者。不能鑿凍。權衡以平。氣口成寸。以決死生。飲食入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食氣入胃。散精於肝。

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。濁氣歸心。淫精於肺。五勞五痹。九氣七情。六淫六腑。九竅九州。四氣三因。傷風傷寒。雜病奇病。婦人小兒。盛則瀉之。虛則補之。不盛不虛。以經取之。

上銅人指要賦。多取內經詞語。末後權衡以平。文不相屬。

2. 禁針穴歌

禁針穴道要先明。腦戶囟會及神庭。絡卻玉枕角孫穴。顱𩔨承泣隨承靈。神道靈臺膻中忌。水分神闕並會陰。橫骨氣衝手五里。箕門承筋並青靈。更加臂上三陽絡。一十二穴不可針。孕婦不宜針合谷。三陰交內亦通論。石門針灸應須忌。女子終身無妊娠。外有云門並鳩尾。缺盆客主人莫深。肩井深時人悶倒。三里急補人還平。

3. 禁灸穴歌

禁灸之穴四十五。承光啞門及風府。天柱素髎臨泣上。睛明攢竹迎香數。和髎顴髎絲竹空。頭維下關與脊中。肩貞心俞白環俞。天牖人迎共乳中。周榮淵液並鳩尾。腹哀少商魚際位。經渠天府及中衝。陽關陽池地五會。隱白漏谷陰陵泉。伏兔髀關委中穴。殷門申脈承扶忌。

4. 行針指要歌

或針風。先向風門氣海中。或針水。水分夾臍臍邊取。或針結。針著大腸瀉水穴。或針勞。須向風門及膏肓。或針虛。氣海丹田委中奇。或針氣。亶中一穴分明記。或針嗽。肺俞風門須用灸。或針痰。先針中脘三里間。或針吐。中脘氣海膻中補。翻胃吐食一般針。針中有妙少人知。

5. 補瀉雪心歌

行針補瀉分寒熱。瀉寒補熱須分別。捻針向外瀉之方。捻針向內補之訣。瀉左須將大指前。瀉右大指當後拽。補左大指向前搓。補右大指往下搣。如何補瀉有兩般。蓋是經絡兩邊發。補瀉又要識迎隨。隨則為補迎為泄。古人補瀉左右分。今人乃為男女別。男女經脈一般生。晝夜循環無暫歇。

兩手陽經上走頭。陰經胸走手指輟。兩足陽經頭走足。陰經足走腹中結。隨則針頭隨經行。迎則針頭迎經奪。更有補瀉定呼吸。吸瀉呼補真奇絕。補則呼出卻入針。要知針用三飛法。氣至出針吸氣入。疾而一退急捫穴。瀉則吸氣方入針。要知阻氣通身達。氣至出針呼氣出。徐而三退穴開禁。

莫向人前容易說。

6. 經脈交會八穴歌

公孫衝脈胃心胸。內關陰維下總同。臨泣膽經連帶脈。陽維目銳外關逢。後谿督內連眥頸。申脈蹺絡亦相通。列缺肺任行肺系。陰蹺照海膈喉嚨。

7. 十五絡穴歌

人身絡穴一十五。我今逐一從頭舉。手太陰絡為列缺。手少陰絡即通里。手厥陰絡為內關。手太陽絡支正是。手陽明絡偏歷當。手少陽絡外關位。足太陽絡號飛陽。足陽明絡豐隆記。足少陽絡為光明。足太陰絡公孫寄。足少陰絡名大鐘。足厥陰絡蠡溝配。陽督之絡號長強。陰任之絡號尾翳。脾之大絡為大包。十五絡脈君須記。

8. 十二經脈晝夜流注歌

肺寅大卯胃辰經。脾巳心午小未中。申膀酉腎心包戌。亥三子膽醜肝通。

9. 十二原穴歌

甲出丘墟乙太衝。丙歸腕骨是原中。丁出神門原內過。戊胃衝陽氣可通。己出太白庚合谷。辛緣本出太淵同。壬歸京骨期中過。癸出太谿原穴逢。三焦壬是陽池穴。包絡大陵癸又重。

10. 八會穴歌

府會中脘臟章門。筋會陽陵髓絕骨。骨會大杼氣膻中。血會膈俞太淵脈。

11. 臟腑七募穴歌

肝募期門脾章門。腎募京門心巨闕。天樞關元大小腸。膽募當記在日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