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5)
卷一下 (5)
1. 足少陰腎經
步廊,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。去胸中行二寸。仰而取之。素注。針四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痛引胸。鼻塞不通不得息。呼吸少氣。咳逆。嘔吐。不嗜食。不得舉臂。
神封,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。胸中行各開二寸。素注。針四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胸滿不得息。咳逆。嘔吐。乳癰寒熱。
靈墟,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。去中行各開二寸。素注。針四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痛引胸。不得息。咳逆。嘔吐。胸滿不嗜食。
神藏,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去胸中行二寸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素注。四分。主嘔吐。咳逆。喘不得息。胸滿不嗜食。
彧中,俞府下一寸六分。去胸中行二寸。仰而取之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主咳逆喘息不能食。胸脅支滿。涎出多唾。
俞府,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素注。針四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下經。灸三壯。主咳逆上氣。嘔吐。喘嗽。腹脹不下食飲。胸中痛。
按錢氏於腎有補無瀉。故於藥亦止制補腎地黃丸。而無瀉腎藥也。
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。豎膜之下。與橫膜相黏。而黃脂裹者心也。其脂膜之外。有細筋膜如絲。與心肺相連者。心包也。
滑氏云。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何也。曰。君火以名。相火以位。手厥陰代君火行事。以用而言。故曰手厥陰心主。以經而言。曰心包絡。一經而二名。實相火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陰腎經
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針刺時需向上偏離胸腔2寸。針刺深度:素問記載為4分,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3分,艾灸5壯。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牽引至胸部,鼻塞不通氣、呼吸困難、氣短、咳嗽氣逆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抬不起胳膊。
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針刺時需左右偏離胸腔各2寸。針刺深度:素問記載為4分,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3分,艾灸5壯。主治胸部脹滿呼吸困難、咳嗽氣逆、嘔吐、乳癰(乳房腫痛)伴寒熱。
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針刺時需左右偏離胸腔各2寸。針刺深度:素問記載為4分,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3分,艾灸5壯。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牽引至胸部、呼吸困難、咳嗽氣逆、嘔吐、胸部脹滿、食慾不振。
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針刺時需向上偏離胸腔2寸。針刺深度: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3分,素問記載為4分,艾灸5壯。主治嘔吐、咳嗽氣逆、呼吸困難、胸部脹滿、食慾不振。
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1.6寸,針刺時需向上偏離胸腔2寸。針刺深度: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4分,艾灸5壯;明堂穴艾灸3壯。主治咳嗽氣逆、呼吸困難、不能進食、胸脅部脹滿、唾液分泌過多。
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、璇璣穴旁2寸的凹陷處,針刺時需向上。針刺深度:素問記載為4分,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為3分,艾灸5壯;下經艾灸3壯。主治咳嗽氣逆、嘔吐、喘息咳嗽、腹部脹滿不能進食、胸痛。
錢氏認為針刺腎經只宜補而不可瀉,所以藥物治療也只用補腎的地黃丸等藥物,不用瀉腎的藥物。
心包絡位於心臟下方,橫膈膜之上、豎膈膜之下,與橫膈膜相連,心臟被黃色脂肪包裹,心包絡則位於這層脂肪膜之外,是一層細薄的筋膜,像絲線一樣與心臟和肺臟相連。
滑氏說:「手厥陰心主」和「心包絡」是什麼意思呢?回答是:以君火來命名,以相火來定位。手厥陰經代替君火行使功能,從作用上來說,稱之為「手厥陰心主」;從經絡上來說,稱之為「心包絡」。一個經絡有兩個名稱,實際上都是相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