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下 (4)

1. 足少陰腎經

橫骨,大赫下一寸。肓俞下五寸。陰上橫骨中。宛曲如仰月。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。素注去中行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灸三壯。素注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淋。小便不通。陰器下縱引痛。小腹滿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五臟虛竭失精。

大赫(一名陰維,一名陰關),氣穴下一寸。去腹中行各一寸半。素注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素注。針一寸。灸三壯。主虛勞失精。陰痿精溢。陰上縮。莖中痛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婦人赤沃。

氣穴(一名胞門,一名子戶),四滿下一寸。去腹中行兩旁各一寸半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素注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賁豚氣上下引脊痛。泄利不止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婦人月事不調。

四滿(一名髓中),中注下一寸。氣穴上一寸。去腹中行各一寸半。足少陰脈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主積聚疝瘕。腸澼。大腸有水。臍下切痛。振寒。目內眥赤痛。婦人月水不調。惡血㽲痛。奔豚上下。無子。

中注,肓俞下一寸。去腹中行各一寸半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灸五壯。主小腹有熱。大便堅燥不利。泄氣上下引腰脊痛。目內眥赤痛。女子月事不調。

肓俞,商曲下一寸。去臍中五分。素注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腹切痛寒疝。大便燥。腹滿響響然不便。心下有寒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
按諸傢俱以疝主於腎。故足少陰經髎穴多兼治疝。丹溪以疝本肝經。與腎絕無相干。足以正千古之訛。

商曲,石關下一寸。去腹中行各五分。素注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腹痛。腹中積聚。時切痛。腸中痛。不嗜食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
石關,陰都下一寸。去腹中行各五分。素注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一寸。灸三壯。主噦噫嘔逆。腹痛。氣淋。小便黃。大便不通。心下堅滿。脊強不利。多唾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婦人子臟有惡血。血上衝腹。痛不可忍。

陰都(一名食宮),通谷下一寸。夾胃脘兩邊相去五分。素注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主心滿逆氣。腸鳴。肺脹氣搶。脅下熱痛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
通谷,幽門下一寸。夾上脘兩旁相去五分。素注一寸。十四經發揮云。自商曲至通谷。去腹中行各五分。素注自肓俞至幽門。去中行各一寸。足少陰、衝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主失欠口喎。食飲善嘔。暴喑不能言。結積留飲。痃癖胸滿。食不化。心恍惚。喜嘔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
幽門,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。明堂云巨闕旁一寸五分。千金云夾巨闕一寸。(按幽門當在足陽明胃經、任脈二脈之中。)衝脈所會。銅人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小腹脹滿。嘔吐涎沫。喜唾。煩悶胸痛。胸中滿。不嗜食。逆氣咳。健忘。泄利膿血。目赤痛從內眥始。女子心腹逆氣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

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一寸,肓俞穴下五寸,在陰毛上緣的橫骨中央,穴位走向宛如仰臥的月亮。穴位中心與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一寸半。素注(另一種針灸書籍)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(古代銅製人體模型)記載,此穴宜灸三壯。素注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五壯。主治:尿淋、小便不通、陰部向下延伸的疼痛、小腹脹滿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、五臟虛弱耗損精氣。

大赫穴(又名陰維、陰關)位於氣穴下一寸,距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一寸半。素注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灸五壯,針刺三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三壯。主治:虛勞、遺精、陽痿、遺精、陰莖上縮、陰莖疼痛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、婦女赤白帶下。

氣穴(又名胞門、子戶)位於四滿穴下一寸,距腹部中央兩側各是一寸半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灸五壯,針刺三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五壯。主治:呃逆(氣體上衝胸中)伴有疼痛沿著脊椎上下傳導、腹瀉不止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、婦女月經不調。

四滿穴(又名髓中)位於中注穴下一寸,氣穴上一寸,距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一寸半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:積聚、疝氣、腸梗阻、大腸積水、臍下切痛、畏寒、眼睛內眼角紅痛、婦女月經不調、經血瘀阻疼痛、呃逆(氣體上衝胸中)、不孕。

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一寸,距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一寸半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分,灸五壯。主治:小腹有熱感、大便秘結不通、腸鳴氣上衝下瀉伴有腰脊疼痛、眼睛內眼角紅痛、婦女月經不調。

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一寸,距臍中五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五壯。主治:腹部切痛、寒疝、大便秘結、腹部脹滿鳴響而排便困難、心下有寒感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。

關於疝氣,各家醫書都認為與腎經有關,因此足少陰經的穴位多能治療疝氣。但丹溪(朱丹溪)認為疝氣本屬肝經,與腎經毫無關係,足以糾正千古以來的謬誤。

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一寸,距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五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五壯。主治:腹痛、腹部積聚、間歇性刀割樣腹痛、腸痛、厭食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。

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一寸,距腹部中央的距離各是五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三壯。主治:呃逆、嘔吐、反胃、腹痛、氣淋、尿黃、大便秘結、心下堅滿、腰背強直不適、唾液過多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、婦女子宮有瘀血、瘀血上衝腹部疼痛難忍。

陰都穴(又名食宮)位於通谷穴下一寸,位於胃脘兩側,相距五分。素注記載,此穴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:心滿、逆氣、腸鳴、肺脹、胸脅下熱痛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。

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一寸,位於上脘兩側,相距五分。素注記載,自商曲穴至通谷穴,距腹部中央各五分;自肓俞穴至幽門穴,距中心位置一寸。此穴是足少陰經與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五分,灸五壯。明堂(另一種針灸書籍)記載,此穴宜灸三壯。主治:口角歪斜、飲食易嘔吐、突然失語不能言語、積聚、痞塊、胸滿、消化不良、心神恍惚、喜愛嘔吐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。

幽門穴位於巨闕穴兩側各五分凹陷處。明堂記載,此穴位於巨闕穴旁一寸五分;千金要方記載,此穴位於巨闕穴旁一寸。(幽門穴應該位於足陽明胃經和任脈之間。)此穴是衝脈的交會穴。銅人記載,此穴宜針刺一寸,灸五壯。主治:小腹脹滿、嘔吐涎沫、喜愛吐口水、煩悶胸痛、胸悶、厭食、逆氣咳嗽、健忘、腹瀉膿血、眼睛紅痛(從內眼角開始)、婦女心腹逆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