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下 (3)

1. 足少陰腎經

太谿(一名呂細),足內踝後。跟骨上動脈陷中。男子婦人病。有此脈則生。無則死。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。土。素注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主久瘧咳逆。心痛如錐刺心。脈沉。手足寒至節。喘息嘔吐。痰實。口中如膠。善噫。寒疝。熱病汗不出。默默嗜臥。溺黃。消癉。

大便難。咽腫唾血。痃癖寒熱。咳嗽不嗜食。腹脅痛。瘦瘠。傷寒手足厥冷。東垣曰。成痿者。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。不令濕土克腎水。其穴在太谿。

大鐘,足跟後踵中。大骨上兩筋間。足少陰絡。別走太陽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二分。留七呼。素注。留三呼。主嘔吐胸脹。喘息腹滿。便難。腰脊痛。少氣。淋瀝。灑淅。腹脊強。嗜臥。口中熱。多寒。欲閉戶而處。少氣不足。舌乾。咽中食饐不得下。善驚恐不樂。喉中鳴。咳唾氣逆煩悶。實則閉癃。瀉之。虛則腰痛。補之。

照海,足內踝下。陰蹺脈所生。素注。針四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主咽乾。心悲不樂。四肢懈惰。久瘧。卒疝。嘔吐。嗜臥。大風默默不知所痛。視如見星。小腹痛。婦女經逆。四肢淫濼。陰暴跳起或癢。漉清汁。小腹偏痛。淋。陰莖挺出。月水不調。潔古曰。癇病夜發。灸陰蹺。照海穴也。

水泉,太谿下一寸。內踝下。少陰郄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四分。主目䀮䀮不能遠視。女子月事不來。來即心下多悶痛。陰挺出。小便淋瀝。腹中痛。

復溜(一名昌陽,一名伏白),足內踝上二寸。筋骨陷中。前旁骨是復溜。後旁筋是交信。二穴止隔一條筋。足少陰脈所行為經。金。腎虛補之。素注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五壯。明堂。七壯。主腸澼。腰脊內引痛。不得俯仰起坐。目視䀮䀮。善怒。多言。舌乾胃熱。蟲動涎出。

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。腹中雷鳴。腹脹如鼓。四肢腫。五種水病青赤黃白黑。青取井。赤取滎。黃取俞。白取經。黑取合。血痔。泄後重。五淋血淋。小便如散火。骨寒熱。盜汗汗注不止。齲齒。脈微細不見。或時無脈。

交信,足內踝骨上二寸。少陰前。太陰後廉筋骨間。陰蹺之郄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素注。留五呼。主氣淋㿉疝。陰急。陰汗。瀉痢赤白。氣熱癃。股樞膊內痛。大小便難。淋。女子漏血不止。陰挺出。月水不來。小腹偏痛。四肢淫濼。盜汗出。

築賓,內踝上五寸腨分中。陰維之郄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留五呼。灸三壯。素注。刺三分。灸五壯。主㿗疝。胎疝。癲疾狂易。妄言怒罵。吐舌。嘔吐涎沫。足腨痛。

陰谷,膝下內輔骨後。大筋下。小筋上。按之應手。屈膝乃得之。足少陰脈所入為合。水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三壯。主膝痛如錐。不得屈伸。舌縱涎下。煩逆。溺難。小便急引陰痛。陰痿。股內廉痛。婦人漏下不止。腹脹滿不得息。小便黃。男子如蠱。女子如娠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

太溪穴(又名呂細),位於足內踝後方,跟骨上動脈的凹陷處。男女皆可使用此穴治療疾病。此脈存在則能生存,不存在則會死亡。它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,屬土,為經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(約21秒),灸三壯。主治久瘧、咳嗽逆氣、心痛如錐刺般劇烈、脈象沉弱、手足冰冷至關節、呼吸困難、嘔吐、痰多、口中黏膩如膠、善於打嗝、寒疝、熱病汗出不暢、默默嗜睡、尿黃、消渴、大便困難、咽喉腫痛並吐血、痃癖(腹部腫塊)寒熱交替、咳嗽不想吃東西、腹脅疼痛、消瘦、傷寒引起的手足厥冷。東垣(指醫家李東垣)說,治療痿證(肌肉萎縮無力)應以導引濕熱,使胃氣從陽道排出,避免濕土克制腎水,太溪穴是治療此症的要穴。

大鐘穴,位於足跟後方,跟骨上方兩筋之間。它是足少陰經的絡穴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。灸三壯,針刺二分,留針七呼,或留針三呼。主治嘔吐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腹部脹滿、大便困難、腰脊疼痛、氣短、尿頻、尿急、腰脊強直、嗜睡、口乾熱、怕冷、喜歡關門獨處、氣不足、舌乾、咽喉食物堆積不能下嚥、容易驚恐不安、喉嚨有聲音、咳嗽帶有濁痰、氣逆、煩悶。此穴實證則表現為閉尿不通,應瀉之;虛證則表現為腰痛,應補之。

照海穴,位於足內踝下方,是陰蹺脈的起點。針刺四分,留針六呼,灸三壯;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為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明堂穴也應灸三壯。主治咽喉乾燥、憂傷不樂、四肢無力、久瘧、突然發作的疝氣、嘔吐、嗜睡、大風病(一種慢性關節病)默默無語不知疼痛、視覺模糊如見星光、小腹疼痛、婦女經期紊亂、四肢浮腫、陰部突然跳動或瘙癢、分泌清澈液體、小腹偏痛、尿頻、陰莖勃起、月經不調。《潔古》記載:癇病(癲癇)夜間發作,灸陰蹺脈(即照海穴)。

水泉穴,位於太溪穴下一寸,內踝下方,是少陰經的郄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灸五壯,針刺四分。主治眼睛昏花不能看遠、女子月經不調,月經來潮時心下悶痛、陰部腫脹突出、小便淋瀝、腹部疼痛。

復溜穴(又名昌陽、伏白),位於足內踝向上二寸,筋骨凹陷處。前方的骨頭是復溜穴,後方的筋是交信穴,兩個穴位之間只隔一條筋。它是足少陰經的經穴,屬金,腎虛時應補之。針刺三分,留針七呼,灸五壯;《明堂針灸圖經》記載灸七壯。主治腸鳴、腰脊內部牽引疼痛,不能彎腰、抬頭、起坐、視力模糊、容易發怒、話多、舌乾口渴、胃熱、蟲蛀牙齒、流涎。

足部痿弱不能穿鞋,怕冷,身體不能自行保暖,腹部腸鳴如雷聲、腹部脹滿如鼓、四肢腫脹、五種水腫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,青取井穴,赤取滎穴,黃取俞穴,白取經穴,黑取合穴)、血痔、大便後墜脹感、五種淋症(其中一種為血淋)、小便如散落的火星、骨頭寒熱、盜汗不止、齲齒、脈象微細難以察覺,有時甚至摸不到脈。

交信穴,位於足內踝骨上二寸,少陰經前方,太陰經後方,筋骨之間,是陰蹺脈的郄穴。針刺四分,留針十呼,灸三壯,或留針五呼。主治氣淋、疝氣、陰部疼痛、陰汗、瀉痢(瀉肚)赤白混雜、氣熱引起的尿閉、大腿內側疼痛、大小便困難、尿頻、婦女陰道出血不止、陰部腫脹突出、月經不調、小腹偏痛、四肢浮腫、盜汗。

築賓穴,位於內踝向上五寸,腓腸肌中點。它是陰維脈的郄穴。針刺四分,留針五呼,灸三壯;或針刺三分,灸五壯。主治疝氣、妊娠期疝氣、癲癇、狂躁易怒、胡言亂語、吐舌頭、嘔吐涎沫、足部腓腸肌疼痛。

陰谷穴,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股骨後方,大筋下方、小筋上方,按壓時有明顯感覺,屈膝時更容易找到。它是足少陰經的合穴,屬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膝蓋疼痛如錐刺般劇烈,不能屈伸、舌頭伸長流涎、煩躁、小便困難、小便時尿道疼痛、陽痿、大腿內側疼痛、婦女陰道流血不止、腹部脹滿呼吸困難、小便黃、男子症狀像中了蠱毒,女子症狀像懷孕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