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四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3)

1. 奇經八脈歌

督脈起自下極俞。並於脊裡上風府。過腦額鼻入齦交。為陽脈海都綱要。任脈起於中極底。上腹循喉承漿里。陰脈之海任所謂。衝脈出包循脊中。從腹會咽絡口唇。女人成經為血室。脈並少陰之腎經。與任督本於陰會。三脈並起而異行。陽蹺起足之跟里。循外踝上入風池。陰蹺內踝循喉嗌。

本足陽陰脈別支。諸陰交起陰維脈。發足少陰築賓郄。諸陽會起陽維脈。太陽之郄金門是。帶脈周迴季脅間。會於維道足少陽。所謂奇經之八脈。維繫諸經乃順常。

白話文:

督脈起於身體最下端的長強穴,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風府穴,經過大腦、額頭、鼻子,進入上牙齦的齦交穴,是陽經的總綱要,被稱為「陽脈之海」。任脈起於肚臍下方的中極穴底部,向上沿著腹部,經過喉嚨,到達下唇的承漿穴,是陰經之海,被稱為「陰脈之海」。衝脈從子宮起始,沿著脊椎中間向上,從腹部會合於咽喉,並絡於口唇,在女性形成月經,成為血室。衝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,又和任脈、督脈一同源於陰會穴,三條脈從同一起點出發,但走向不同。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,沿著外踝向上到達風池穴。陰蹺脈起於內踝,沿著喉嚨向上。這兩條脈分別是足部陰經和陽經的分支。陰維脈是陰經的會合處,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開始。陽維脈是陽經的會合處,起於太陽經的金門穴。帶脈環繞腰部側邊的季脅,會合於足少陽經的維道穴。這就是奇經八脈,它們維繫著全身各經脈的正常運行。

2. 流注指微賦

疾居榮衛。扶救者針。觀虛實與肥瘦。辨四時之淺深。取穴之法,但分陰陽而谿谷。迎隨逆順,須曉血氣而升沉。原夫指微論中,賾義成賦。知本時之氣開,說經絡之流注。每披文而參其法,篇篇之旨審尋。覆按經而察其言,字字之功明諭。疑隱皆知,實虛總附。移疼住痛之有神。

針下獲安。暴疾沉疴至危篤,刺之勿誤。詳夫陰日血引,值陽氣留口溫針。陽日氣引,逢陰血暖牢寒濡。深求諸經十二作數,絡脈十五為周。陰俞六十藏主,陽穴七二府收。刺陽經者,可臥針而取。奪血絡者,先俾指而柔。逆為迎而順為隨,呼則瀉而吸則補。淺恙新疴,用針之因。

淹疾延患,著灸之由。躁煩藥餌而難拯,必取八會。癰腫奇經而畜邪,殲馘砭瘳。況乎甲膽乙肝,丁火壬水。生我者號母,我生者名子。春井夏滎乃邪在,秋經冬合方刺矣。犯禁忌而病復,用日衰而難已。孫絡在於肉分,血行出於支里。悶昏針運,經虛補絡須然。疼實癢虛。

瀉子隨母要指。想夫先賢迅效無出於針,今人愈疾豈難於醫。徐文伯瀉孕於苑內,斯由甚速。範九思療咽於江夏,聞見言希。大抵古今遺蹟,後世皆師。王纂針魅而立康,獺從彼出。秋夫療鬼而獲效,魂免傷悲。既而感指幽微,用針真訣。孔竅詳於筋骨肉分,刺要察於久新腑臟寒熱。

接氣通經,短長依法。裡外之絕,羸盈必別。勿刺大勞,使人氣亂而神隳。慎妄呼吸,防他針昏而閉血。又以常尋古義,由有臧機。遇高賢真趣,則超然得悟。逢達人示教,則表我扶危。男女氣脈,行分時合。度養子時刻注,穴須依今。詳定療病之宜,神針法式。廣搜難素之秘密文辭。

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。故稱廬江流注之指微,以為後學之模規。

上流注指微賦。竇桂芳撰次。今自子午流注針經輯錄於此。

白話文:

疾病發生在身體的營衛之間,用針灸來扶助救援。觀察患者的虛實和肥瘦,辨別四季疾病的深淺。取穴的方法,只要區分陰陽和肌肉之間的谿谷處。順著和逆著氣血流動的方向下針,必須明白氣血的升降。探究《指微論》中的深奧含義,形成這篇賦。了解一年四季氣的開合,說明經絡的流注。每次翻閱文章都要參詳其中的方法,仔細審查每一篇的要旨。仔細查閱經書的內容,文字的功用都明白地說明。疑難隱晦的地方都能明白,虛實的情況都清楚附列。可以達到移動疼痛、停止疼痛的神奇效果。

針下之後就能獲得安寧。突然發生的疾病或久病重症到了危急的程度,下針時都不能有錯誤。詳細來說,陰日血氣引動,遇到陽氣要用溫針。陽日氣引動,遇到陰血要用溫熱的針。深入研究十二經的數量,絡脈則有十五條循環。陰經的穴位有六十個,主要歸屬於臟,陽經的穴位有七十二個,主要歸屬於腑。針刺陽經的穴位,可以讓患者躺著下針。奪取血絡的血,先要用手指按摩使其柔軟。逆著經絡走向下針是迎,順著經絡走向下針是隨,呼氣時瀉,吸氣時補。輕微的新病,是因為使用針的原因。

長期的慢性病,是因為用艾灸的緣故。躁動煩悶用藥難以救治時,必須取用八會穴。癰腫奇經蓄積邪氣,要用砭石來治療。何況甲膽乙肝,丁火壬水,生我的叫做母,我生的叫做子。春季的井穴和夏季的滎穴,是邪氣所在之處,秋季的經穴和冬季的合穴才是下針之處。觸犯禁忌,病情就會復發,選擇衰敗的日子下針,病情難以痊癒。孫絡位於肌肉之間,血的運行在分支之內。如果昏迷不醒,針刺運行,經脈虛弱要補絡脈。疼痛屬於實證,癢屬於虛證。

要瀉子穴,要隨母穴,這是要領。想想古代賢人,針灸的效果迅速而無與倫比,如今人們治療疾病,難道比以前更難嗎?徐文伯在苑內為孕婦瀉熱,效果非常迅速。范九思在江夏治療咽喉疾病,很少有人聽說或看見。總體來說,古代的遺蹟,後人都要學習。王纂針刺鬼魅病,立刻康復,病邪像水獺一樣逃走了。秋夫治療鬼魅病而獲得療效,使患者魂魄不再悲傷。既然感悟到指下微妙,掌握了用針的真訣。詳細了解孔竅所在,屬於筋骨肌肉哪個部分,針刺要仔細辨別疾病的新舊,臟腑的寒熱。

接續氣息,疏通經絡,針的長短要按照法則。裡和外之間的分別,衰弱和強盛必須要區分開來。不要在過度勞累的時候下針,會讓人氣亂神衰。慎重地進行呼吸,防止因為針刺造成昏迷和閉氣。還要經常尋求古人的道理,是因為有這些規律。遇到高明的賢者,就會超然領悟。遇到通達的人教導,就能扶持弱者,救助危難。男女的氣脈,運行有時間的結合。推算養生時刻,取穴必須依照現在的情況。詳細確定治療疾病的適宜方法,神針的法則。廣泛蒐集《難經》、《素問》中的隱秘文字。

深入考察各家著作的精妙之處。所以稱《廬江流注指微賦》,作為後人學習的模範。

以上是《流注指微賦》。竇桂芳撰寫整理。現在從《子午流注針經》輯錄於此。

3. 標幽賦

拯救之法。妙用者針。察歲時於天道。定形氣於予心。春夏瘦而刺淺。秋冬肥而刺深。不窮經絡陰陽。多逢刺禁。既論臟腑虛實。須向經尋。原夫起自中焦。水初下漏。太陰為始。至厥陰而方終。穴出雲門。抵期門而最後。正經十二。別絡走三百餘支。正側仰伏。氣血有六百餘候。

手足三陽。手走頭而頭走足。手足三陰。足走腹而胸走手。要識迎隨。須明逆順。況乎陰陽。氣血多少為最。厥陰太陽。少氣多血。太陰少陰。少血多氣。而又氣多血少者。少陽之分。氣盛血多者。陽明之位。先詳多少之宜。次察應至之氣。輕滑慢而未來。沉澀緊而已至。既至也。

量寒熱而留疾。未至也。據虛實而候氣。氣之至也。如魚吞鉤餌之浮沉。氣未至也。如閒處幽堂之深邃。氣速至而速效。氣遲至而不治。觀夫九針之法。毫針最微。七星上應。眾穴主持。本形金也。有蠲邪扶正之道。短長水也。有決凝開滯之機。定刺象木。或邪或正。口藏比火。

進陽補羸。循機捫塞以象土。實應五行而可知。然是三寸六分。包含妙理。雖細楨於毫髮。同貫多岐。可平五臟之寒熱。能調六腑之虛實。拘攣閉塞。遣八邪而去矣。寒熱痛痹。開四關而已之。凡刺者。使本神朝而後入。既刺也。使本神定而氣隨。神不朝而勿刺。神已定而可施。

定腳處。取氣血為主意。下手處。認水木是根基。天地人三才也。湧泉同璇璣百會。上中下三部也。大包與天樞地機。陽蹺陽維並督帶。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。陰蹺陰維任衝脈。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。二陵二蹺二交。似續而交五大。兩間兩商兩井。相依而別兩支。足見取穴之法。

必有分寸。先審自意。次觀肉分。伸屈而得之。或平直而安定。在陽部筋骨之側。陷下為真。在陰分郄膕之間。動脈相應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。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頭部與肩部詳分。督脈與任脈異(一作易)定。明標與本。論刺深刺淺之經。住痛移疼。取相交相貫之徑。

豈不聞臟腑病。而求門海俞募之微。經絡滯。而求原別交會之道。更窮四根三結。依標本而刺無不痊。但用八法五門。分主客而針無不效。八脈始終連八會。本是紀綱。十二經絡十二原。是謂樞要。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。方見幽微。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。始知要妙。原夫補瀉之法。

非呼吸而在手指。速效之功。要交正而識本經。交經繆刺。左有病而右畔取。瀉絡遠針。頭有病而腳上針。巨刺與繆刺各異。微針與妙刺相通。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。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。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。次藏口內而欲針溫。目無外視。手如握虎。心無內慕。如待貴人。

左手重而多按。欲令氣散。右手輕而徐入。不痛之因。空心恐怯。直立側而多暈。背目沉掐。坐臥平而沒昏。推於十干十變。知孔穴之開闔。論其五行五臟。察時日之旺衰。伏如橫弩。應若發機。陰交陽別而定血暈。陰蹺陽維而下胎衣。痹厥偏枯。迎隨俾經絡接續。漏崩帶下。

溫補使氣血依歸。靜以久留。停針待之。必准者。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。端的處。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。大抵疼痛實瀉。癢麻虛補。體重節痛而俞居。心下痞滿而井主。心脹咽痛。針太衝而必除。脾冷胃疼。瀉公孫而立愈。胸滿腹痛刺內關。脅疼肋痛針飛虎。筋攣骨痛而補魂門。

體熱勞嗽而瀉魄戶。頭風頭痛。刺申脈與金門。眼癢眼疼。瀉光明於地五。瀉陰郄止盜汗。治小兒骨蒸。刺偏歷利小便。醫大人水蠱。中風環跳而宜刺。虛損天樞而可取。由是午前卯後。太陰生而疾溫。離左酉南。月朔死而速冷。循捫彈怒。留吸母而堅長。爪下伸提。疾呼子而噓短。

動退空歇。迎奪右而瀉涼。推內進搓。隨濟左而補暖。慎之。大患危疾。色脈不順而莫針。寒熱風陰。飢飽醉勞而切忌。望不補而晦不瀉。弦不奪而朔不濟。精其心而窮其法。無灸艾而壞其皮。正其理而求其原。免投針而失其位。避灸處而加四肢。四十有九。禁刺處而除六腧。

二十有二。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。李氏刺巨闕而復甦。太子暴死為厥。越人針維會而復醒。肩井曲池。甄權刺臂痛而復射。懸鐘環跳。華佗刺躄足而立行。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。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。取肝俞與命門。使瞽士視秋毫之末。刺少陽與交別。俾聾夫聽夏蚋之聲。

嗟夫。去聖愈遠。此道漸墜。或不得意而散其學。或愆其能而犯禁忌。愚庸智淺。難契於玄言。至道淵深。得之者有幾。偶述斯言。不敢示諸明達者焉。庶幾乎童蒙之心啟。

上標幽賦。竇漢卿所撰。今自針經指南表錄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