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下 (7)
卷一下 (7)
1. 手厥陰心包絡經
勞宮(一名五里,一名掌中),掌中央動脈。銅人。屈無名指取之。資生。屈中指取之。滑氏云。以今觀之。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。心包絡脈所溜為滎。火。素注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銅人。灸三壯。明堂。針二分。得氣即瀉。只一度。針過兩度。令人虛。禁灸。灸令人息肉日加。
主中風。善悲笑不休。手痹。熱病數日汗不出。怵惕。脅痛不可轉側。大小便血。衄血不止。氣逆嘔噦煩渴。食飲不下。大小人口中腥臭。口瘡。胸脅支滿。黃疸目黃。小兒齦爛。
中衝,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。心包絡脈所出為井。木。心包絡虛。補之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明堂。灸一壯。主熱病煩悶汗不出。掌中熱。身如火。心痛煩滿。舌強。
三焦者。水穀之道路。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者。在心下下鬲。在胃上口。主內而不出。其治在膻中。玉堂下一寸六分。兩乳間陷者中是也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不上不下。主腐熟水穀。其治在臍旁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主內而出以傳道。其治在臍下一寸。故名三焦。
三焦者。決瀆之官。水道出焉。
滑氏曰。三焦。相火也。火能腐熟水穀。萬物焦從火。火亦腐物之氣。命名取義。或有在於此歟。三焦有名無形。又曰。三焦者。於鬲腹脂膏之內。五臟五腑之隙。水穀流化之關。其氣融會於其間。熏蒸鬲膜。發達皮膚分肉。運行四旁上中下。各隨其所屬部分而名之。實元氣之別使也。是故雖無其形。倚內外之形而得名。雖無其實。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。
三因方云。古人謂左為腎臟。其腑膀胱。右為命門。其腑三焦。三焦者。有脂膜如手大。正與膀胱相對。有二白脈自中出。夾脊而上貫於腦。所以經云男子藏精。女子系胞。以此推之。三焦當如此說。有形可見為是。扁鵲乃云。三焦有位無形。而叔和輩失其旨意。遽云無狀有名。
俾後學承謬不已。且名以召實。無實奚名。果無其形。尚何藏精系胞為哉。其所謂三焦者何也。上焦在膻中。內應心。中焦在中脘。內應脾。下焦在臍下。即腎間動氣。分布人身。有上中下之異。方人湛寂。欲想不興。則精氣散在三焦。榮華百脈。及其想念一起。欲火熾然。
翕撮三焦精氣流溢。並於命門輸瀉而去。故號此府為三焦耳。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。可為長太息也。初甚異其說。及為齊從事。(以下醫說。載之龍川志。)有一舉子徐遁者。石守道之婿也。少嘗醫療病。有精思。曰。齊嘗大飢。群丐相臠而食。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。視其五臟。
見右腎之下。有脂膜如手大者。正與膀胱相對。有二白脈。自其中出。夾脊而上貫腦。意此則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。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。所見默合。可以證古人之謬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絡經
勞宮穴(也叫五里穴、掌中穴),位於手掌中央動脈處。根據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屈起無名指取穴。資生(古籍記載的穴位名)則屈起中指取穴。《滑氏》認為,從現代解剖來看,在屈起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取穴最準確。心包絡經脈在此循行,屬滎穴,五行屬火。《素問》注釋記載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六個呼吸時間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灸三壯。明堂穴,針刺深度二分,得氣後即可瀉針,只刺一次,若超過兩次則會使人虛弱,禁止灸法,灸法會使人長息肉。
主治中風、善哭善笑不止、手部痺痛、熱病數日不退且不出汗、心悸不安、脅肋疼痛難以翻身、大小便出血、鼻出血不止、氣逆嘔吐呃逆煩渴、飲食不下、大小便及口中腥臭、口瘡、胸脅脹滿、黃疸目黃、小兒牙齦潰爛。
中衝穴,位於中指指端,距指甲角如韭菜葉般寬的凹陷處。心包絡經脈在此起始,屬井穴,五行屬木。心包絡虛弱時應補益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深度一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灸一壯。主治熱病煩悶不出汗、手掌心發熱、全身發熱如火燒般、心痛煩悶、舌頭強硬。
三焦,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氣機的起始與終止之處。上焦位於心臟下方、膈肌之上、胃的上口,主內不外泄,其治療部位在膻中穴(玉堂穴下一寸六分,兩乳之間的凹陷處)。中焦位於胃脘部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,其治療部位在臍旁。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主分清濁,主內而外泄以傳導,其治療部位在臍下一寸。因此稱為三焦。
三焦,是決水之官,水道由此而出。
《滑氏》曰:三焦,是相火。火能腐熟水穀,萬物皆因火而成熟,火也是腐熟物質之氣,此名稱取義或在此。三焦有名無形。又曰:三焦位於膈肌、腹部脂肪層內,五臟五腑之間,水穀轉化的關口,其氣息在其中融會,熏蒸膈膜,滋養皮膚肌肉,運行於四肢百骸的上中下,各隨其所屬部位而命名。實際上是元氣的分支使者。因此雖然沒有固定的形體,卻依據內外形體而得名;雖然沒有實體,卻依據內外實體而定位。
《三因方》說:古人認為左側是腎臟,其腑是膀胱;右側是命門,其腑是三焦。三焦有脂膜,如同手掌般大小,正好與膀胱相對,有兩條白色的經脈自其中走出,沿脊柱上行貫通於腦。所以經書上說:「男子藏精,女子系胞」,以此推論,三焦應當如此。有形體可見,這是事實。扁鵲卻說三焦有位置而無形體,而叔和等人沒有領會其真意,便草率地說其無形體而有名稱。
使後學者承襲謬誤而不已。而且用名稱來召示其實體,沒有實體又何來名稱?如果確實沒有形體,又何來藏精系胞之說呢?所謂的三焦是什麼呢?上焦在膻中,內應於心;中焦在中脘,內應於脾;下焦在臍下,就是腎間的動氣,分佈於人體,有上中下之區別。人如果精神渙散,意念不興,則精氣散佈於三焦,滋養百脈;等到意念一起,慾火熾盛,
則收攝三焦的精氣,並於命門輸瀉而去。所以稱此府為三焦。世人承襲叔和的謬誤而不覺悟,真是令人長嘆!起初我非常異議其說法,直到我做了齊地的官吏。(以下醫說,記載在《龍川志》)有一個舉子徐遁,是石守道的女婿,年輕時曾醫治疾病,思慮精深,他說:齊地曾發生大饑荒,許多乞丐互相殘食,有一人皮肉都吃盡了,但骨骼經脈卻完整無損,觀察其五臟,
看見右腎之下,有脂膜如同手掌般大小,正好與膀胱相對,有兩條白色的經脈,自其中走出,沿脊柱上行貫通於腦。我想這便是導引家所說的夾脊雙關穴,而沒有意識到這手掌大小的脂膜就是三焦。所見所聞與古籍記載相符,可以證明古人說法之謬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