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上 (33)

1. 足太陽膀胱經

崑崙,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。細脈動應手。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。火。素注。針五分。留十呼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妊婦刺之落胎。主腰尻腳氣。足腨腫不得履地。鼽衄。膕如結。踝如裂。頭痛肩背拘急。咳喘滿。腰脊內引痛。傴僂。陰腫痛。目眩。目痛如脫。瘧多汗。

心痛與背相接。婦人字難。包衣不出。小兒發癇瘛瘲。東垣曰。針經云上氣不足。腦為之不滿。耳為之苦鳴。頭為之傾。目為之瞑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之變。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。則為痿厥心悗。補足外踝。留之。

僕參(一名安邪),足跟骨下陷中。拱足得之。陽蹺之本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堂。三壯。主足痿。失履不收。足跟痛。不得履地。霍亂轉筋。吐逆。屍厥。癲癇。狂言見鬼。腳氣膝腫。

申脈(即陽蹺),外踝下五分陷中。容爪甲白肉際。陽蹺脈所出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注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甲乙。七呼。刺腰痛篇注。留七呼。主風眩。腰腳痛。䯒酸不能久立。如在舟中。勞極。冷氣逆氣。腰髖冷痹。腳膝屈伸難。婦人血氣痛。潔古曰。癇病晝發。灸陽蹺。

金門(一名梁關),外踝下。申脈下一寸。足太陽郄。陽維別屬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灸三壯。主霍亂轉筋。屍厥癲癇。暴疝。膝䯒酸。身戰不能久立。小兒張口搖頭。身反折。

京骨,足外側大骨下。赤白肉際陷中。按而得之。小指本節後。大骨名京骨。其穴在骨下。足太陽脈所過為原。膀胱虛實皆拔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七壯。明堂。五壯。素注。三壯。主頭痛如破。腰痛不可屈伸。身後痛身側痛。目內眥赤爛。白翳俠內眥起。目反白。

目眩。發瘧寒熱。喜驚。不欲食。筋攣。足䯒痛。髀樞痛。頸項強。腰背不可俯仰。傴僂。鼻鼽不止。心痛。

束骨,足小指外側本節後。赤白肉際陷中。足太陽脈所注為俞。木。膀胱實。瀉之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主腰脊痛如折。髀不可曲。膕如結。腨如裂。耳聾。惡風寒。頭囟項痛。目眩身熱。目黃淚出。肌肉動。項強不可回顧。目內眥赤爛。腸澼。泄。痔。瘧。癲狂。發背癰疽。背生疔瘡。

通谷,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留五呼。灸三壯。主頭重目眩。善驚。引鼽衄。項痛。目䀮䀮。留飲胸滿。食不化。失欠。東垣曰。胃氣下溜。五臟氣亂。在於頭。取天柱、大杼。不知。深取通谷、束骨。

至陰,足小指外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足太陽脈所出為井。金。膀胱虛。補之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灸三壯。素注。針一分。留五呼。主目生翳。鼻塞頭重。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。轉筋。寒瘧。汗不出。煩心。足下熱。小便不利。失精。目痛。大眥痛。太陽根結篇云。太陽根於至陰。結於命門。命門者。目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

崑崙穴位於腳外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,可摸到細小的脈搏。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,屬火性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十分鐘(十呼)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。孕婦禁止針刺,以免造成流產。主治腰痛、臀部疼痛、腳氣、足部腫脹無法著地、鼻出血、膝關節僵硬、踝關節疼痛、頭痛、肩背部肌肉緊繃、咳嗽氣喘、胸悶、腰脊部疼痛牽引至內臟、駝背、陰部腫痛、頭暈、眼睛疼痛如要脫落般、瘧疾伴隨多汗、心痛牽連至背部、婦女難產、胎盤滯留、小兒癲癇。東垣(李東垣)說:針刺此穴,若上氣不足,則腦部供血不足,出現耳鳴、頭暈、視力模糊等症狀;若中氣不足,則大小便異常,腸鳴;若下氣不足,則出現肢體痿弱、厥冷、心悸等症狀。因此,針刺足外踝,並留針。

僕參穴(又名安邪穴)位於腳跟骨下方凹陷處,屈腳即可觸及,為陽蹺脈的起始穴位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七壯;《明堂針灸圖經》記載灸三壯。主治足部痿弱、足無法正常彎曲、腳跟疼痛、無法著地、霍亂、抽搐、嘔吐、屍厥、癲癇、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、看見鬼怪、腳氣、膝關節腫脹。

申脈穴(即陽蹺穴)位於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,在指甲白色部分與肉的交界處,為陽蹺脈的起始穴位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七分鐘(七呼),灸三壯;《甲乙經》記載留針七分鐘(七呼);《刺腰痛篇》注釋也記載留針七分鐘(七呼)。主治眩暈、腰腳疼痛、腿部酸軟無法久站、感覺像在船上一樣搖晃、勞累過度、冷氣逆氣、腰髖部冷痛、腳膝關節屈伸困難、婦女血氣痛。潔古(潔古先生)說:癲癇白天發作,灸陽蹺穴。

金門穴(又名梁關穴)位於外踝下方,在申脈穴下一寸處,為足太陽經的郄穴,與陽維脈相通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,灸三壯。主治霍亂、抽搐、屍厥、癲癇、暴發性疝氣、膝蓋酸軟、身體震顫無法久站、小兒張口搖頭、身體反折。

京骨穴位於腳外側大骨下方,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,按壓即可觸及。小指本節後方的大骨稱為京骨,此穴位於骨頭下方,為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原穴,膀胱經虛實皆可針刺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七分鐘(七呼),灸七壯;《明堂針灸圖經》記載灸五壯;《素問》記載灸三壯。主治頭痛如裂開般、腰痛不能彎曲、後背痛、側腰痛、眼內眥紅腫潰爛、白翳侵犯內眥、眼球翻白、頭暈、瘧疾寒熱、易受驚嚇、不想吃東西、筋攣、足部酸痛、大腿外側疼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部不能俯仰、駝背、鼻出血不止、心痛。

束骨穴位於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,赤白肉交界處凹陷中,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,屬木性,膀胱經實證時應瀉此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灸三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三分鐘(三呼)。主治腰脊疼痛如折斷般、大腿不能彎曲、膝關節僵硬、踝關節疼痛、耳聾、怕風寒、頭頂後腦勺疼痛、頭暈發熱、眼睛黃染流淚、肌肉抽動、頸項僵硬不能回頭、眼內眥紅腫潰爛、腸鳴、腹瀉、痔瘡、瘧疾、癲狂、發背、癰疽、背部長疔瘡。

通谷穴位於腳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,為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,屬水性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,留針五分鐘(五呼),灸三壯。主治頭部沉重、頭暈、易受驚嚇、鼻出血、頸項疼痛、眼睛脹痛、胸部脹滿、消化不良、打哈欠。東垣(李東垣)說:胃氣下陷,五臟氣機紊亂,症狀表現在頭部,應針刺天柱、大杼穴;若不知此法,則深刺通谷、束骨穴。

至陰穴位於腳小指外側,距指甲角如韭葉寬度,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,屬金性,膀胱經虛證時應補此穴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三壯;《素問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,留針五分鐘(五呼)。主治眼睛生翳、鼻塞頭重、風寒從足小指侵入、脈絡痹阻導致胸脅疼痛部位不定、抽搐、寒瘧、不出汗、煩躁不安、足部發熱、小便不利、遺精、眼睛疼痛、眼角疼痛。《太陽根結篇》說:太陽經氣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命門即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