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32)
卷一上 (32)
1. 足太陽膀胱經
並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歌云。自從大杼至白環。相去脊中三寸間。夫既曰脊中。則自脊骨中間量取。而非骨外量取明矣。又按背部穴共五行。督脈在中。太陽經四行在兩旁。其穴又皆揣摩脊骨。各開取之。如瘦人骨露易取。肥人脊隱難摸。取穴多不得其真。須先將瘦人量取定。
將瘦人同身尺寸。自某處起至本處是穴。然後將肥人同身尺寸若干。亦自某處起量至某處是穴。假如取膏肓穴。先將瘦人揣摸。得四椎下五椎上。用墨點記。卻將稻稈心一條。自結喉下圍轉到墨點處。截斷稻稈兩頭。用瘦人中指兩文角寸法。量得此稻稈二十一寸強。又別將稻稈一條。
量取肥人中指節兩文頭寸法。二十一寸強截斷。自肥人結喉下圍量至稻稈並頭盡處。用墨點記。即是膏肓矣。余仿此。或曰。素問論五臟俞。灸之則可。刺之則不可。故王燾亦以針能殺生人。不能起死人。取灸而不取針。蓋亦有所據也。而銅人、明堂、千金諸書。於五臟俞穴。
針灸並載何如。曰。按素問血氣形志論及遺篇俱論臟俞刺法。以是知素問非成於一人之手也。如背俞止針三四分。漢書所載魏、樊阿得針法於華佗。其刺胸背。深入二三寸。巨闕、藏俞乃五寸。而病皆瘳。是又不以繩墨拘也。
合陽,膝約紋中央下三寸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五壯。主腰脊強引腹痛。陰股熱。䯒酸腫。步履難。寒疝陰偏痛。女子崩中帶下。
承筋(一名腨腸,一名直腸),腨腸中央陷中。脛後從腳跟上七寸。銅人。灸三壯。禁針。明堂。針三分。千金。禁針。資生云。三說不同。不刺可也。主腰背拘急。大便秘。腋腫。痔瘡。脛痹不仁。腨酸。腳急跟痛。腰痛。鼻鼽衄。霍亂轉筋。
承山(一名魚腹,一名肉柱,一名傷山),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。一雲腿肚下分肉間。針經云。取穴須用兩手高托按壁上。兩足指離地。用足大指尖豎起。上看足兌腨腸下分肉間。銅人。灸一壯。針七分。明堂。針八分。得氣即瀉。速出針。灸不及針。止七七壯。下經。灸五壯。
主大便不通。轉筋。痔腫。戰慄不能立。腳氣。膝腫。脛酸腳跟痛。筋急痛。腳氣膝下腫。霍亂。急食不通。傷寒水結。
飛揚(一名厥陽),外踝骨上七寸。足太陽絡脈。別走少陰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堂。灸五壯。主痔腫痛。體重。起坐不能。步履不收。腳腨酸腫。戰慄。不能久立久坐。足指不能屈伸。目眩目痛。歷節風。逆氣。癲疾。寒瘧。實則鼽窒。頭背痛。瀉之。虛則鼽衄。補之。
附陽,外踝上三寸。太陽前。少陽後。筋骨之間。陽蹺脈郄。素注。針六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堂。灸五壯。主霍亂轉筋。腰痛不能久立。坐不能起。髀樞股䯒痛。痿厥。風痹不仁。頭重䪼痛。時有寒熱。四肢不舉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,在背部第二條線,距離脊椎正中線各一寸五分。有歌訣說:「從大杼穴到白環穴,距離脊椎正中線都是三寸」。這裡所說的「脊中」,指的是從脊椎骨的中心測量,而不是從骨頭外側測量,這是很明顯的。背部的穴位共有五行,督脈在正中,太陽經的四行在兩旁。這些穴位都是根據脊椎骨的形狀來推測取穴,瘦的人骨骼突出容易取穴,而胖的人脊椎被脂肪遮蓋難以摸到,因此取穴常常不準確。必須先在瘦人身上量取穴位確定位置。
將瘦人的身體尺寸,從某個起點量到穴位所在點,記錄下距離。然後用同樣的方法,在胖人身上量取相同尺寸,從相同的起點開始量,到相同距離的位置,就是穴位所在處。舉例來說,要取膏肓穴,先在瘦人身上摸索,找到第四椎下、第五椎上的位置,用墨點標記。然後取一根稻草稈,從瘦人的喉結下方繞到墨點處,截斷稻草稈的兩端。用瘦人中指第二指節的寬度作為單位,量得這根稻草稈長二十一寸多。再取另一根稻草稈,用胖人中指第二指節的寬度作為單位,量取二十一寸多長並截斷。從胖人的喉結下方開始,沿著背部量到稻草稈的末端,用墨點標記,這個位置就是膏肓穴。其他穴位也仿照這種方法取穴。
有人說,《素問》提到五臟俞穴,可以用灸法治療,但不能用針刺。《王燾》也認為針刺會導致人死亡,不能起死回生,所以主張使用灸法而不使用針刺,這是有根據的。但《銅人》、《明堂》、《千金》等醫書,在五臟俞穴的記載中,針灸都有收錄,這是為什麼呢?答道,《素問》中《血氣形志論》和《遺篇》都提到臟俞穴的刺法,由此可見《素問》並非一人所著。例如,背俞穴只針刺三四分深,《漢書》記載魏、樊阿從華佗那裡學到針法,他刺胸背可深達二三寸,巨闕、藏俞穴甚至可深達五寸,病都能痊癒,這說明取穴不應拘泥於固定尺寸。
合陽穴,在膝蓋後側橫紋的中央下方三寸處。《銅人》記載,針刺六分,灸五壯。主治腰脊僵硬、腹痛、大腿內側發熱、腿部酸腫、行走困難、寒疝導致陰部疼痛、女性崩漏、白帶異常。
承筋穴,也叫腨腸或直腸,在小腿肚的中央凹陷處,脛骨後方,距離腳跟七寸。《銅人》記載,灸三壯,禁止針刺。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三分。《千金》記載,禁止針刺。《資生經》認為,三種說法不一致,建議不針刺。主治腰背拘急、大便秘結、腋下腫脹、痔瘡、小腿麻木不仁、小腿酸痛、腳跟疼痛、腰痛、鼻塞流涕、霍亂導致抽筋。
承山穴,又叫魚腹、肉柱、傷山,在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凹陷處,也有一種說法是在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地方。《針經》說,取穴時需要用雙手高舉扶按牆壁,雙腳腳趾離開地面,將腳大拇指豎起,往上看小腿肚下肌肉分開的凹陷處。《銅人》記載,灸一壯,針刺七分。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八分,得氣就瀉,快速出針。灸不如針,灸的數量最多七七四十九壯。下經說,灸五壯。主治大便不通、抽筋、痔瘡腫痛、戰慄不能站立、腳氣、膝蓋腫脹、小腿酸痛、腳跟疼痛、筋脈抽緊疼痛、腳氣導致膝蓋下方腫脹、霍亂、急食不下、傷寒導致水液停滯。
飛揚穴,也叫厥陽,在外踝骨上方七寸處,是足太陽經的絡穴,與足少陰經相連。《銅人》記載,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記載,灸五壯。主治痔瘡腫痛、身體沉重、不能坐起、行走不穩、小腿酸腫、戰慄、不能久站久坐、腳趾不能彎曲伸直、頭暈目痛、關節疼痛、氣逆、癲癇、寒性瘧疾,實證則鼻塞,頭背疼痛,應瀉之;虛證則鼻出血,應補之。
附陽穴,在外踝上方三寸處,在太陽經的前方、少陽經的後方,筋骨之間,是陽蹺脈的郄穴。古書說,針刺六分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記載,灸五壯。主治霍亂導致抽筋、腰痛不能久站、坐下就不能站起、大腿外側、髖部酸痛、痿軟無力、風濕麻木、頭部沉重、頭痛、時有寒熱、四肢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