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上 (30)

1. 足太陽膀胱經

委陽,承扶下一尺六寸。屈身取之。足太陽之前。少陽之後。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。三焦下輔俞。足太陽之別絡。素注。針七分。留五呼。灸三壯。主腰脊痛不可俯仰。引陰中不得小便。瘛瘲癲疾。小腹堅。傷寒熱甚。

委中(一名血郄),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。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。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。土。素注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七呼。甲乙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素問。刺郄中大脈。令人僕脫色。主膝痛及拇指。腰俠脊沉沉然。遺溺。腰重不能舉體。小腹堅滿。

風痹。髀樞痛。可出血。痼疹皆愈。傷寒四肢熱。熱病汗不出。取其經血立愈。委中者。血郄也。大風發眉墮落。刺之出血。

附分,二椎下。附項內廉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。正坐取之。手足太陽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注。刺八分。灸五壯。主肘不仁。肩背拘急。風冷客於腠理。頸痛不得回顧。

魄戶,直附分下。三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。正坐取之。銅人。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又宜久留針。日灸七壯至百壯。素注。灸五壯。主背膊痛。虛勞肺痿。三尸走疰。項強急。不得回顧。喘息咳逆。嘔吐煩滿。

膏肓俞,四椎下。近五椎上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。正坐曲脊。伸兩手。以臂著膝前。令端直。手大指與膝頭齊。以物支肘。毋令搖動取之。銅人。灸百壯。多至五百壯。當覺礱礱然似水流之狀。亦當有所下。若無停痰宿飲。則無所下也。如病人已困。不能正坐。當令側臥。

挽上臂。令取穴灸之。又當灸臍下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四穴中取一穴。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。實下。主無所不療。羸瘦虛損。傳屍骨蒸。夢中失精。上氣咳逆。發狂健忘。痰病。左傳。成公十年。晉侯有疾。求醫於秦。秦使醫緩(秦醫名緩)為之。未至。公夢疾為二豎子曰。

彼良醫也。懼傷我。焉逃之。其一曰。居肓之上。膏之下。若我何。醫至曰。疾不可為也。在肓之上。膏之下。攻之不可。達之不及。藥不至焉。不可為也。公曰。良醫也。厚為之禮而歸之。孫思邈曰。時人拙。不能得此穴。所以宿疴難遣。若能用心方便。求得灸之。無疾不愈矣。

按先儒謂左氏失之誣。其所載固未足信。而思邈所譏。恐未中理。何者。如使天下無不可醫之疾。則思邈所著千金、翼方二書具存。其方其法。豈能百發百中哉。以是知鏡川上工十全之論有為而發也。又按肓、鬲也。心下為膏。又曰。凝者為脂。釋者為膏。又曰。膏、連心脂膏也。

楊文懿文集云。周官論醫事。以十全為上。失一二三為次之。十失四為下。吾嘗疑之。夫疾有淺深。則醫有難易。淺者。雖庸醫可十全也。使越人逢若齊侯者三四。使和、緩逢若晉侯者三四。則皆失之矣。果孰為上下乎。

白話文:

委陽穴: 位於大腿後側,承扶穴往下約一尺六寸的地方。要彎曲身體才能找到這個穴位。它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前面,足少陽膽經的後面,位於膝蓋後方外側兩條筋的中間。這個穴位是三焦經下部的輔助穴位,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。一般針刺七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腰背疼痛,無法彎腰或後仰,小便困難,抽搐、癲癇等疾病,以及小腹脹硬,傷寒發熱嚴重等症狀。

委中穴: 位於膝蓋後方的正中央,約在膝彎橫紋中動脈搏動的凹陷處。要使患者臉朝下趴臥才能取到這個穴位。它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匯入的穴位,五行屬土。一般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。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八分深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要瀉針則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。《甲乙經》記載,針刺五分深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,刺到膝蓋後方的大脈會使人昏厥、臉色蒼白。委中穴主要治療膝蓋疼痛以及腳拇指的疾病,還有腰背部沉重酸痛,小便失禁,腰部無力,身體抬不起來,小腹脹滿等症狀。 委中穴也主治風痹、大腿髖關節疼痛,可以通過放血治療。對於頑固的皮膚疹子也有療效。傷寒導致四肢發熱,或發熱但汗出不來時,針刺該穴放血可立即見效。委中穴又名血郄。大風病導致眉毛脫落,也可以針刺該穴放血治療。

附分穴: 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,在項部內側,距離脊椎中心線左右各三寸的地方。取穴時要正坐。附分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穴位。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三分深。《素問》記載,刺八分深,灸五壯。主治肘部麻木、肩背拘緊,風寒侵入皮膚腠理,頸部疼痛無法轉動等症狀。

魄戶穴: 位於附分穴直下方,第三胸椎棘突下,距離脊椎中心線左右各三寸的地方。取穴時要正坐。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記載,針刺五分深,得氣後要瀉針,也可以久留針,或每天灸七壯至一百壯。《素問》記載,灸五壯。主治背部疼痛、身體虛弱、肺痿、三尸蟲病、頸部僵硬無法轉動、喘息、咳嗽、嘔吐、煩躁等症狀。

膏肓俞穴: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,接近第五胸椎棘突上方,距離脊椎中心線左右各三寸的地方。取穴時要正坐,彎腰,雙手向前伸直,手臂貼著膝蓋前面,讓手指尖與膝蓋頭齊平,用物品支撐肘部,使其不要晃動。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記載,灸一百壯,多則可灸五百壯,當感到穴位有溫熱感,像水流動一樣,也應該有所排泄。如果沒有痰飲積滯,就不會有所排泄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無法正坐,應令其側臥,並抬起上臂,然後取穴施灸。還可以灸肚臍下的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四穴中的一個,再灸足三里穴,以引導火氣向下。此穴主治各種疾病,特別是身體消瘦、虛弱、傳染病、骨蒸、夢遺、氣逆、咳嗽、發狂、健忘、痰病等。《左傳》記載,晉景公有病,向秦國求醫,秦國派醫緩前來,但醫緩未到,晉景公夢見兩個小孩說:「他是良醫,怕傷害我們,要逃到哪裡?」一個說:「在肓之上,膏之下,他奈我何?」醫生來了後說:「病無法醫治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不到,達不到,藥力也到不了,無法治療。」晉景公說:「是良醫啊。」於是厚禮相待送他回國。孫思邈說:「現在的人笨拙,無法找到這個穴位,所以舊病難以去除。如果能夠用心找到並施灸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」 有學者認為《左傳》的記載有誤,並不可信。孫思邈的評論也可能不夠中肯。因為如果天下沒有不能治癒的疾病,那孫思邈所著的《千金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兩本書中所記載的方劑和方法,又怎能百發百中呢?由此可見,鏡川上工所說的「十全」之論,也是有道理的。另外,古人認為肓指的是膈,心下為膏,凝結的為脂肪,釋放的為膏。膏,即連心之脂膏。 楊文懿文集中提到,周朝官員討論醫事,以十全為上,失去一二三成為其次,失去四成為下。我曾經懷疑過,因為疾病有淺有深,所以治療有難有易。淺顯的疾病,即使是庸醫也能達到十全。如果讓扁鵲遇到齊桓公那樣的病人三四次,讓和、緩遇到晉景公那樣的病人三四次,他們也都會失敗。那麼誰才是醫術高明的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