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男女氣血

金針賦云。男子之氣。早在上而晚在下。取之必明其理。女子之氣。早在下而晚在上。用之必識其時。午前為早屬陽。午後為晚屬陰。男女上下。平腰分之。

按針灸當隨經絡氣至十二時候。如寅肺卯大腸經之類。男女所同。男女氣血上下之分。固非素、難意。亦不必然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針賦》說:男子的氣,早上會在身體上方,晚上則在下方,取用時必須明白這個道理。女子的氣,早上會在身體下方,晚上則在上方,運用時必須知道這個時辰。中午之前是早上,屬於陽氣;中午之後是晚上,屬於陰氣。男女的氣血,以腰部為界,上下區分。

依照針灸的原理,應該根據經絡氣血運行的時間,例如寅時走肺經、卯時走大腸經等等,這點男女都相同。至於男女氣血上下不同的說法,雖然不是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的原意,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。

2. 古人不行針知針理

一婦人患熱入血室。醫者不識。用補血藥。數日成結胸證。許學士曰。小柴胡湯已遲。不可行也。可刺期門。予不能針。請善針者針之。如言而愈。

針灸藥。皆醫家分內事。後世分門專科之醫出。而各有所長矣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得了熱邪侵入血室的病,醫生不了解病情,用了補血的藥,結果過了幾天病情惡化成了結胸證。許學士說,用小柴胡湯已經太晚了,不能用了,可以針刺期門穴。我(指講述者)不會針灸,就請擅長針灸的人來針刺,結果就像他說的那樣病就好了。

針灸和藥物,本來都是醫生應該掌握的事情。後來出現了分科專門的醫生,而各有所長了。

3. 艾葉

本草云。艾。味苦。氣微溫。陰中之陽。無毒。主灸百病。三月三日。五月五日。採曝乾。陳久者良。又辟惡殺鬼。又採艾之法。取五月五日火旺之時。灼艾有效。制艾先要知法。令乾燥。入臼搗之。以細篩去塵屑。每入石臼搗取。潔白為上。須令焙太燥。則灸有力。火易燃。如潤無功。

證類本草云。出明州。圖經云。舊不著所出州土。但云生田野。今在處有之。以復道者為佳。初春布地生苗。莖類蒿而葉背白。以苗短者為佳。或灸諸風冷痰。入硫黃末亦可。孟子云。七年之病。求三年之艾。丹溪云。艾性至熱。入火灸則上行。入藥服則下行。

白話文:

艾草,味道苦,氣味稍微溫和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艾灸治療各種疾病。在農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採摘,曬乾後存放,越陳久的艾草品質越好。艾草還可以避邪驅鬼。採摘艾草的方法,最好在農曆五月五日火氣旺盛的時候採摘,用來艾灸效果更好。製作艾絨首先要懂得方法,讓艾葉乾燥,放入石臼中搗碎,用細篩子篩去灰塵雜質,每次放入石臼搗碎都要取出最潔白的部分,要烘烤到非常乾燥,這樣艾灸的效果才好,容易點燃,如果受潮就沒有效果了。

《證類本草》說,艾草產於明州。《圖經》說,以前沒有記載艾草產於哪裡,只說生長在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。以復道這種地方產的艾草為佳。初春時,艾草的幼苗開始在地上生長,莖像蒿草,葉子背面是白色的。以幼苗較短的為佳。可以用來艾灸治療各種風寒痰濕的疾病,也可以加入硫磺粉一起使用。孟子說過,要治療七年的慢性病,就要用存放三年的艾草。朱丹溪說過,艾草的性質非常熱,用火灸則藥性向上走,入藥服用則藥性向下走。

4. 艾炷大小

千金云。黃帝曰。灸不三分。是謂徒冤。炷務大也。小弱乃小作之。又曰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還。炷如雀糞。明堂下經云。凡灸欲炷根下廣三分。若不三分。即火氣不能達。病未能愈。則是艾炷欲其大。惟頭與四肢欲小耳。明堂上經乃曰。艾炷依小箸頭作。其病脈粗細。

狀如細線。但令當脈灸之。雀糞大炷亦能愈疾。又有一途。如腹中疝瘕痃癖伏梁氣等。惟須大艾炷。故小品曰。腹背爛燒。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。不宜大熱。如巨闕、鳩尾。灸之不過四七炷。只依竹箸頭大。但令正當脈灸之。艾炷若大。復灸多。其人永無心力。如頭上灸多。

令人失精神。背腳灸多。令人血脈枯竭。四肢細而無力。既失精神。又加細節。令人短壽。王節齋曰。面上艾炷須小。手足上則可粗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黃帝說:「艾灸如果不能深入三分,那就是白費力氣。」艾炷一定要大才有效。如果身體虛弱,艾炷可以稍微做小一點。《千金方》又說,七天以上的嬰兒,到滿周歲之前,艾炷要像麻雀糞便那麼大。《明堂下經》說,一般艾灸要讓艾炷底部寬三分,如果不到三分,火氣就無法傳達到病灶,病就無法治癒。所以艾炷要大,只有頭部和四肢的艾炷可以小一點。《明堂上經》卻說,艾炷要像小筷子頭一樣大小,要根據病脈的粗細來決定。如果脈像細線一樣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可以。像麻雀糞便那麼大的艾炷也能治病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,像是肚子裡的疝氣、瘕、痃癖、伏梁氣等疾病,就必須用大艾炷。所以《小品方》說,腹部和背部可以燒灸到皮膚潰爛,但四肢只是要去除風邪而已,不適合太熱的灸。像是巨闕穴和鳩尾穴,艾灸不要超過二十八炷,大小只要像竹筷子頭那麼大,只要對準脈搏灸就好。艾炷如果太大,又灸太多,那個人永遠沒有精神體力。如果頭上灸太多,會讓人精神恍惚。如果背部和腳部灸太多,會讓人血脈枯竭,四肢變得細弱無力。如果精神喪失,又加上筋脈衰竭,會讓人短命。王節齋說,臉上的艾炷必須小,手腳上的艾炷可以粗一點。

5. 點艾火

下經云。古來灸病。忌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棗、桑、竹八木火。切宜避之。有火珠曜日。以艾承之得火。次有火鏡曜日。亦以艾引得火。此火皆良。諸蕃部落。用鑌鐵擊階石得火。以艾引之。凡倉卒難備。即不如無木火。清麻油點燈上燒艾莖點灸。兼滋潤灸瘡。至愈不疼。

用蠟燭更佳。良方云。凡取火者。宜敲石取火。或水精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。天陰則以槐木取火。今行舟人以鐵鈍刀擊石。以紙灰為丸。在下承之。亦得火。

按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。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。鄒子曰。春取榆柳之火。夏取棗杏之火。季夏取桑柘之火。秋取柞楢之火。冬取槐檀之火。饒氏曰。此古人贊化育之一事。艾灸點火。只依取五火而已。秦漢而下。醫家不識此意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自古以來用艾草做灸療,要避免使用松樹、柏樹、枳樹、橘樹、榆樹、棗樹、桑樹、竹子這八種木材燃燒的火。一定要避開這些火。以前有火珠可以聚集陽光,用艾草承接可以點燃;另外還有火鏡可以聚集陽光,也用艾草引火點燃。這些火都是很好的。有些外族部落,用精煉的鐵敲擊台階上的石頭取火,再用艾草引火。如果情況緊急,沒有其他火源時,用麻油點燈,再用燈火燒艾草的莖來點灸,這樣還能滋潤灸瘡,直到痊癒都不會疼痛。

用蠟燭點火更好。有個好方子說,凡是取火,最好是用敲擊石頭的方式取火,或者用水晶鏡子在太陽下取得太陽火最好。陰天的話就用槐木取火。現在跑船的人,用鈍鐵刀敲擊石頭,用紙灰做成小丸子,放在下面承接,也可以取到火。

按照《周禮》的記載,夏官的司爟掌管用火的政令,根據四季變換使用不同的國火來應對時令疾病。鄒衍說,春天用榆樹柳樹的火,夏天用棗樹杏樹的火,季夏用桑樹柘樹的火,秋天用柞樹楢樹的火,冬天用槐樹檀樹的火。饒氏說,這是古人順應自然生長的一種做法。艾灸點火,只需要依照上面說的這五種火就好。秦漢以後,醫生們都不了解這個道理了。

6. 壯數多少

千金云。凡言壯數者。若丁壯病根深篤。可倍於方數。老少羸弱。可減半。又曰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下。不過七壯。扁鵲灸法。有至三五百壯、千壯。曹氏灸法。有百壯。有五十壯。小品諸方亦然。惟明堂本經云。針入六分。灸三壯。更無餘治。故後人不準。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。

凡灸頭項。止於七壯。積至七七壯止。(銅人)若治風則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至二百壯。腹背宜灸五百壯。若鳩尾、巨闕亦不宜多灸。但去風邪。不宜多灸。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。(明堂)千金方於足三里穴乃云。多至三二百壯。心俞禁灸。若中風。則急灸至百壯。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。

不可泥一說。而不知其又有一說也。下經只云。若是禁穴。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。恐未盡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所謂的「壯數」,是指如果年輕力壯的人病根深重,艾灸的次數可以加倍於原本的建議次數;年老體弱的人,則可以減半。書中又說,小孩子七天以上、一歲以下,艾灸次數不應超過七壯。《扁鵲灸法》有時候會灸到三五百壯甚至上千壯,《曹氏灸法》則有灸一百壯,也有灸五十壯的,其他一些方子也是如此。只有《明堂本經》說,針灸入六分深,艾灸三壯,沒有其他說法,所以後人沒有遵守。實際上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加或減少艾灸次數。

通常艾灸頭部和頸部,最多灸到七壯,累積起來最多到四十九壯(七七壯)。《銅人》書中這樣寫道。如果治療風邪,可以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穴,甚至可以灸到兩百壯。腹部和背部適合灸到五百壯。但像是鳩尾穴、巨闕穴也不宜多灸,只要能祛除風邪就好,不宜過多艾灸。艾灸過多會導致四肢細弱無力。《明堂》書中這樣說。《千金方》提到在足三里穴可以灸到兩三百壯。心俞穴是禁止艾灸的,但如果中風,則可以緊急灸到一百壯。這些都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艾灸次數。

不能執著於一種說法,而不知道還有其他說法。《下經》只說如果是禁灸的穴位,《明堂》書中也允許灸一到三壯,恐怕沒有說盡所有情況。

7. 阿是穴

千金云。凡宦遊吳蜀。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。勿令瘡暫瘥。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。故吳蜀多行灸法。有阿是穴之法。言人有病。即令捏其上。若里當其處。不問孔穴。即得便快成痛處。即云阿是。灸刺皆驗。故云阿是穴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凡是到吳地和蜀地做官或遊歷的人,身上經常要選三、兩個地方施灸,不要讓灸瘡癒合,這樣瘴氣、溫瘧等毒氣就無法侵入人體。所以吳地和蜀地大多盛行灸法。其中有種「阿是穴」的方法,說的是當人生病時,就按壓身體,如果按到某個地方,裡頭感覺到酸痛,不論那個位置是不是穴位,都會覺得舒服或疼痛,這個地方就叫做「阿是」。在這裡施灸或針刺都有效,所以稱為阿是穴。

8. 治灸瘡令發

資生云:凡著艾得瘡發,所患即瘥;不得發,其病不愈。《甲乙經》云:灸瘡不發者,用故履底炙令熱,熨之,三日即發。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,於煻灰中煨熟拍破,熱熨瘡十餘遍,其瘡三日自發。予見人灸瘡不發者,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,亦有用皂角煎湯,候冷頻點之而發。

亦有恐氣血衰不發,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,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,不可一概論也。予常灸三里各七壯,數日過不發,再各灸二壯,右足發,左足不發,更灸左足一壯遂發,亦在人以意取之,若順其自然,則終不發矣,此人事所當盡也。按寶鑑云:氣不至而不效,灸之亦不發。

蓋十二經應十二時,其氣各以時而至,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,應至之候而灸之者,則瘡不發,世醫莫之知也,惜哉!若壯實人,不候時而灸亦發。

白話文:

《資生》這本書提到:凡是使用艾草灸療後,如果皮膚起膿皰,那原本的病就會好;如果沒有起膿皰,那病就不會痊癒。《甲乙經》說:灸療後皮膚不起膿皰,可以用舊鞋底烤熱後,敷在灸的地方,持續三天就會起膿皰。現在可以用三到五根紅色蔥的蔥白部分,去掉蔥綠,放在熱灰中煨熟,然後拍碎,趁熱敷在灸瘡上十幾次,灸瘡三天後就會起膿皰。我曾看過有人灸療後不起膿皰,就頻繁地用麻油浸泡,結果起了膿皰;也有人用皂角煎湯,等冷卻後頻繁點在灸瘡上,也起了膿皰。

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衰弱而不起膿皰,所以在灸療前後服用四物湯,藉此滋養氣血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。我曾灸足三里穴,左右腳各灸七壯,過了幾天沒有起膿皰,再各灸兩壯,結果右腳起了膿皰,左腳沒有,再灸左腳一壯就起了膿皰,這也需要根據個人情況判斷,如果順其自然,那可能永遠都不會起膿皰,這是人為應該盡力的部分。《寶鑑》書中說:如果氣血沒有到達,灸療就不會有效,也就不會起膿皰。

因為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時辰,它們的氣血各自依照時辰運行,所以如果不知道經絡氣血的多少,以及應該到達的時間就進行灸療,那就不會起膿皰,這點世上的醫生都不知道,真是可惜!如果體格強壯的人,就算不按照時辰灸療,也會起膿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