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十四法

動者。如氣不行。將針伸提而已。退者。為補瀉欲出針時。各先退針一豆許。然後卻留針。方可出之。搓者。凡令病人覺熱。向外臥針似搓線之狀。勿轉太緊。治寒而里。臥針前轉法。以為搓也。進者。凡不得氣。男外女內者。及春夏秋冬。各有進退之理。盤者。凡如針腹部。

於穴內輕盤搖而已。搖者。凡瀉時欲出針。必須動搖而後出。彈者。凡補時用指甲輕彈針。使氣疾行也。如瀉不可用。捻者。以手指捻針也。務要記夫左右。左為外。右為內。循者。凡下針於部分經絡之處。用手上下循之。使氣血往來。經云。推之則行。引之則止。捫者。凡補者出針時。

用手捫閉其穴也。攝者。下針時得氣澀滯。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。其氣血自得通行也。按者。以手按針。無得進退。如按切之狀。爪者。凡下針用手指作力。置針有準也。切者。凡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。令氣血宣散。然後下針。是不使傷於榮衛也。

按此十四法。所謂進、退、動、搖、彈、捫、攝、循、切、按、爪皆素問針法。搓、捻非素問法也。

白話文:

十四法

**動:**如果氣無法運行,就將針向上提插一下而已。

**退:**這是補瀉時要出針的步驟,先將針退回一點點,然後再停留一下,才可以拔出針。

**搓:**凡是想要讓病人感到熱,將針像搓線一樣向外側轉動,不要轉太緊。這是用來治療寒氣在體內的方法。之前所說臥針前轉動針的方法,也屬於搓法。

**進:**凡是沒有得氣的情況,男性從外側進針,女性從內側進針,以及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進退針方法。

**盤:**凡是針刺腹部時,在穴位內輕輕盤旋搖動即可。

**搖:**凡是瀉法要出針時,必須先搖動一下針再拔出。

**彈:**凡是補法時,用指甲輕彈針身,使氣快速運行。瀉法不可使用彈法。

**捻:**用手指捻轉針身,務必記住左右方向。左邊為外,右邊為內。

**循:**凡是在經絡循行部位下針,用手在上下順著經絡循行,讓氣血流通。經書說:「推動它可以讓氣血運行,引導它可以讓氣血停止。」

**捫:**凡是補法出針時,用手按壓封閉穴位。

**攝:**下針時如果感到氣澀滯,就沿著經絡方向用大拇指甲上下切按,氣血自然就會通行。

**按:**用手按住針,不要讓針進退移動,類似按切的動作。

**爪:**凡是下針時用手指用力,使針刺入精確的位置。

**切:**凡是下針前,必須先用大拇指甲在穴位左右切按,使氣血擴散,然後再下針,這樣就不會傷到榮衛。

以上這十四種手法,所謂的進、退、動、搖、彈、捫、攝、循、切、按、爪,都是《素問》所記載的針法。搓和捻則不是《素問》的針法。

2. 八法

金針賦云。一曰燒山火。治頑麻冷痹。先淺後深。用九陽而三進三退。慢提緊按。熱至緊閉。插針除寒之有準也。二曰透天涼。治肌熱骨蒸。先深後淺。用六陰而三出三入。緊提慢按。寒則徐徐舉針。退熱之可憑。皆細細搓之。去病準繩。三曰陽中之陰。先寒後熱。淺而深。

以九六之法。則先補後瀉也。四曰陰中之陽。先熱後寒。深而淺。以九六之法。則先瀉後補也。補者。直須熱至。瀉者。務待寒侵。猶如搓線。慢慢轉針。在淺則用淺法。在深則用深法。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。五曰子午搗臼。水蠱隔氣。落穴之後。調氣均勻。針行上下。九入六出。

左右轉之。千遭自平。六曰進氣之訣。腰背肘膝痛。渾身走注疼。刺九分。行九補。臥針五七吸。待氣上行。亦可龍虎交戰。左捻九而右捻六。是亦住痛之針。七曰留氣之訣。痃癖癥瘕。刺七分。用純陽。然後乃直插針。氣來深刺。提針再停。八曰抽添之訣。癱瘓瘡癩。取其要穴。

使九陽得氣。提按搜尋。大要運氣周遍。扶針直插。復向下納。回陽倒陰。指下玄微。胸中活法。一有未應。反復再施。

按此八法巧立名色。非素、難意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針賦》說:第一種叫做「燒山火」,用來治療頑固的麻木和寒冷引起的痺痛。下針時先淺後深,運用九次陽數的補法,要三次進針三次退針,慢慢提針,快速按壓。等到熱感產生時,就要緊閉針孔,這樣就能準確地去除寒邪。第二種叫做「透天涼」,用來治療肌肉發熱和骨蒸潮熱。下針時先深後淺,運用六次陰數的瀉法,要三次出針三次入針,快速提針,慢慢按壓。如果感到寒冷,就慢慢地提針,這樣就能退熱。這兩種方法都要仔細搓轉針柄,是去除疾病的準則。第三種叫做「陽中之陰」,是先感到寒冷再感到熱。下針時由淺到深,運用九和六的法則,就是先補後瀉。第四種叫做「陰中之陽」,是先感到熱再感到寒冷。下針時由深到淺,運用九和六的法則,就是先瀉後補。補法,一定要等到熱感產生;瀉法,一定要等到寒感侵入。就像搓線一樣,要慢慢轉動針柄。如果針在淺層,就用淺層的方法;如果針在深層,就用深層的方法。這兩種方法不可混淆。第五種叫做「子午搗臼」,用來治療水腫和胸膈脹滿。下針之後,要調和氣息,讓氣息均勻。針要上下移動,九次入針六次出針,左右轉動,只要轉動上千次,病情自然會平復。第六種叫做「進氣之訣」,用來治療腰背、手肘、膝蓋疼痛,以及全身游走性疼痛。針刺九分深,施行九次補法,然後臥針五到七次呼吸的時間,等待氣上行。也可以用「龍虎交戰」的手法,左轉九次,右轉六次,這也是一種止痛的針法。第七種叫做「留氣之訣」,用來治療瘕積、痞塊等病症。針刺七分深,運用純陽的補法,然後直接將針刺入。氣來的時候要深刺,提針後暫停。第八種叫做「抽添之訣」,用來治療癱瘓、瘡瘍等疾病。要選取重要的穴位,運用九次陽數的補法,用提針按壓的方式探尋。最重要的是要使氣在全身運行周遍,扶著針直刺,然後向下推送。這樣就能夠使陽氣回覆,使陰氣消退,這其中的奧妙,全憑指下感覺和胸中領悟。如果一次沒有效果,就要反覆施針。

以上這八種方法,巧妙地設立了名稱,如果不是對醫理有深入研究的人,是很難理解的。

3. 四法

金針賦云。過關過節。催運氣以飛經走氣。其法有四。一曰青龍擺尾。如扶船舵。不進不退。一左一右。慢慢撥動。二曰白虎搖頭。似手搖鈴。退方進圓。兼之左右。搖而振之。三曰蒼龜探穴。如入土之象。一退三進。鑽剔四方。四曰赤鳳迎源。展翅之儀。入針至地。提針至天。

候針自搖。復進其穴。上下左右。四圍飛旋。病在上。吸而退之。病在下。呼而進之。

按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。求針之明。為針之晦。

白話文:

金針賦說:「針刺時要能讓氣在經絡中快速運行,方法有四種:第一種叫青龍擺尾,就像扶著船舵一樣,不前進也不後退,一下向左一下向右,慢慢地撥動針。第二種叫白虎搖頭,像手搖鈴一樣,從退的方向轉為進的方向,同時兼顧左右方向,搖動並震動針。第三種叫蒼龜探穴,像進入土裡一樣,退一下進三下,向四面八方鑽刺。第四種叫赤鳳迎源,像展開翅膀一樣,針刺入深部,再將針提到淺部,針在穴位裡會自己搖動,然後再刺入穴位,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旋轉。如果病在上方,就吸氣時退針;如果病在下方,就呼氣時進針。」

依我看,這些方法也只是巧立名目而已,這樣做反而會讓原本清晰的針法變得模糊不清。

4. 下針法

金針賦云。先須爪按。重而切之。次令咳嗽一聲。隨咳下針。凡補先呼氣。初針刺至皮肉。乃曰天才。少停進針。刺至肉內。是曰人才。又停進針。刺至筋骨之間。名曰地才。此為極處。就當補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至人之分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進退往來。飛經走氣。

盡在其中矣。凡瀉者吸氣。初針至天。少停進針。直至於地。得氣瀉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復至於人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法同前矣。及夫調氣之法。下針至地。之後。復人之分。欲氣上行。將針右捻。欲氣下行。將針左捻。欲補先呼後吸。欲瀉先吸後呼。氣不至者。以手循攝。

以爪切掐。以針搖動。進捻搓彈。直待氣至。以龍虎升騰之法。按之在前。使氣在後。按之在後。使氣在前。運氣走至疼痛之所。以納氣之法。扶針直插。復向下納。使氣不回。若關節沮澀。氣不過者。以龍虎龜鳳。通經接氣。大段之法。馳而運之。仍以循攝爪切。無不應矣。

此通仙之妙。

按素問有淺深法。而此曰天地人三才者。是亦九針論意也。

醫經小學云。先說平針法。含針口內溫。按揉令氣散。掐穴放教深。持針安穴上。令他嗽一聲。隨嗽歸天部。停針再至人。再停歸地部。待氣候針沉。氣若不來至。指甲切其經。次提針向病。針退天地人。補必隨經刺。令他吹氣頻。隨吹隨左轉。逐歸天地人。待氣停針久。三彈更熨溫。

出針口吸氣。急急閉其門。瀉欲迎經取。吸則納其針。吸則須右轉。他次進天人。轉針仍復吸。依法再停針。出針吹出氣。搖動大其門。

白話文:

下針方法

「金針賦」說,下針前,必須先用指甲按壓穴位,要用力且按實。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,趁著咳嗽時迅速下針。凡是補法,要先讓病人呼氣,第一針先刺入皮膚表層,這叫「天才」;稍停一下,再將針刺入肌肉,這叫「人才」;再停一下,將針刺至筋骨之間,這叫「地才」,這就是下針最深的地方,在這裡就要施以補法。 稍停片刻,要將針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等待氣感沉緊時,再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進行進針、退針,使針感在經絡中運行。

所有針法精髓都在這裡了。凡是瀉法,要讓病人吸氣,第一針先刺入皮膚表層(天才),稍停一下,再將針刺至最深處(地才),等到得氣後進行瀉法。 稍停片刻,要將針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等待氣感沉緊時,再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方法和補法一樣。至於調氣的方法,將針刺至最深處(地才)後,再退回「人才」的位置,想要氣往上行,就將針往右旋轉;想要氣往下行,就將針往左旋轉。 要補氣,先讓病人呼氣後吸氣;要瀉氣,先讓病人吸氣後呼氣。 如果氣感沒有到達,就用手在經絡上按壓推揉,用指甲掐按穴位,或者搖動針身,進針、捻針、搓針、彈針,直到氣感到達為止。運用「龍虎升騰」的技巧,按壓針的前方,使氣往後走;按壓針的後方,使氣往前走。引導氣血走到疼痛的地方。 使用「納氣」的方法,扶持針身垂直刺入,再向下納氣,使氣不往回走。 如果關節活動不順暢,氣無法通過,就使用「龍虎龜鳳」的技巧,打通經絡、接續氣血,大範圍地運行氣血,再配合按壓推揉和指甲掐按穴位,沒有不見效的。

這是通往修仙境界的奧妙之法。

「素問」中有淺刺深刺的方法,而這裡說的「天地人三才」,也是《九針論》的意旨。

「醫經小學」說,先講平針法,將針含在口中溫熱,按揉使氣散開。掐按穴位,讓針刺得深一些。持針對準穴位,讓病人咳嗽一聲,趁咳嗽時將針刺入表層(天部);停一下,再刺至中間(人部);再停一下,刺至最深處(地部)。 等待氣感到達、針身沉緊。如果氣感不來,就用指甲掐按經絡。然後將針頭朝向病灶處,退針時要經過天地人三部。 使用補法,必須順著經絡刺入,讓病人頻繁地吹氣,隨著吹氣,將針往左旋轉,然後依次退回天地人三部。 等到氣停下來時,讓針停久一點,再彈針三次,並溫熨穴位。

出針時讓病人吸氣,然後趕快閉合針孔。使用瀉法,要迎著經絡刺入,吸氣時將針刺入。吸氣時必須將針往右旋轉,然後依序進針到天部、人部。轉針時仍然要吸氣,按照方法停針。出針時讓病人吹氣,並搖動針孔使之擴大。

5. 出針法

金針賦云。病勢既退。針氣微松。病未退者。針氣始根。推之不動。轉之不移。此為邪氣吸拔其針。乃真氣未至。不可出之。出之者。其病即復。再須補瀉。停以待之。直候微松。方可出針豆許。搖而停之。補者吸之去疾。其穴急捫。瀉者呼之去徐。其穴不閉。欲令腠密。然後吸氣。

故曰下針貴遲。太急傷血。出針貴緩。太急傷氣。劉宗厚曰。出針不可猛出。必須作三四次。徐徐轉而出之。則無血。若猛出必見血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針賦》說:當病情已經減退時,針刺的感覺會稍微鬆動;如果病情還沒減退,針刺的感覺就會像扎根一樣,推不動也轉不動。這是因為邪氣在吸附針,表示真氣還沒到達,不可以把針拔出來。如果拔出來,病就會復發,需要再次施以補瀉手法,停針等待。直到針刺感覺稍微鬆動時,才可以將針稍微拔出一些,再搖動一下後停止。如果是補法,要吸氣並快速拔出,同時按住穴位;如果是瀉法,則要呼氣並慢慢拔出,不要立即封閉穴位。如果要使皮膚腠理緊密,就要吸氣。

所以說,下針時貴在緩慢,太快會傷血;出針時貴在緩慢,太快會傷氣。劉宗厚說:拔針不可以猛然拔出,必須分三四次,慢慢轉動著拔出,這樣就不會出血。如果猛然拔出,一定會看到出血。

6.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

神應經曰。人身左邊右手以大指進前捻針為補。大指退後捻針為瀉。右邊以右手大指退後捻針為補。進前捻針為瀉。

捻針左右。已非素問意矣。而人身左右不同。謬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《神應經》說,人體左邊,用右手大拇指向前捻針是補法,大拇指向後捻針是瀉法;人體右邊,用右手大拇指向後捻針是補法,向前捻針是瀉法。

這種捻針左右手方向不同的說法,已經不是《黃帝內經》(素問)的意思了。更何況人體左右兩邊的補瀉方法還不同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