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十四法

動者。如氣不行。將針伸提而已。退者。為補瀉欲出針時。各先退針一豆許。然後卻留針。方可出之。搓者。凡令病人覺熱。向外臥針似搓線之狀。勿轉太緊。治寒而里。臥針前轉法。以為搓也。進者。凡不得氣。男外女內者。及春夏秋冬。各有進退之理。盤者。凡如針腹部。

白話文:

動針

  • 氣不行時,只將針提出來即可。

退針

  • 當補瀉完,要取針時,先將針退一點點。然後再留針一會兒,才能拔出。

搓針

  • 讓病人感覺溫熱,將針橫向臥在皮下,像搓線一樣。不要搓得太緊。治療寒症和內臟疾病時,在臥針前按此方法搓針。

進針

  • 如果沒有得氣,男性向外進針,女性向內進針。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進退方法。

盤針

  • 例如針刺腹部時,針橫向臥在皮下,針尾向外。

於穴內輕盤搖而已。搖者。凡瀉時欲出針。必須動搖而後出。彈者。凡補時用指甲輕彈針。使氣疾行也。如瀉不可用。捻者。以手指捻針也。務要記夫左右。左為外。右為內。循者。凡下針於部分經絡之處。用手上下循之。使氣血往來。經云。推之則行。引之則止。捫者。凡補者出針時。

白話文:

在穴位內輕輕旋轉和搖動針而已。

搖動:在放氣時,想要出針時,必須先搖動針,然後才能抽出。

彈撥:在補氣時,用指甲輕輕彈撥針,讓氣血運行得更快。這種方法不能用於放氣。

捻動:用手指捻動針。務必記住左右,左手代表外側,右手代表內側。

循摸:在針刺經絡部位後,用手上下撫摸,讓氣血流通。經書中說:「推動它,它就會運行;收回它,它就會停止。」

觸摸:在補氣時,出針時。

用手捫閉其穴也。攝者。下針時得氣澀滯。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。其氣血自得通行也。按者。以手按針。無得進退。如按切之狀。爪者。凡下針用手指作力。置針有準也。切者。凡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。令氣血宣散。然後下針。是不使傷於榮衛也。

按此十四法。所謂進、退、動、搖、彈、捫、攝、循、切、按、爪皆素問針法。搓、捻非素問法也。

白話文:

用手:用手覆蓋並按住穴位。

:在針刺過程中遇到阻滯感時,沿著經絡向上用大拇指上下切動。這樣氣血就能自行流通。

:用手按住針柄,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,就像切動的樣子。

:每次針刺時,都要用手指施加力道,這樣才能讓針刺得準確。

:每次針刺前,都必須先用大拇指在穴位周圍左右切動,讓氣血散發開來。然後才下針。這樣可以避免傷及血脈。

2. 八法

金針賦云。一曰燒山火。治頑麻冷痹。先淺後深。用九陽而三進三退。慢提緊按。熱至緊閉。插針除寒之有準也。二曰透天涼。治肌熱骨蒸。先深後淺。用六陰而三出三入。緊提慢按。寒則徐徐舉針。退熱之可憑。皆細細搓之。去病準繩。三曰陽中之陰。先寒後熱。淺而深。

白話文:

金針賦的說法:

一、燒山火: 治療頑固的麻痺、寒痹。先淺針後深針。使用九次陽氣,三進三退。慢慢提針,緊緊按壓。感覺到熱到緊閉,迅速插針除去寒氣。

二、透天涼: 治療肌肉發熱、骨頭發燙。先深針後淺針。使用六次陰氣,三出三入。緊緊提針,慢慢按壓。感覺到冷時,慢慢提針。可以退熱。都要仔細搓針,才能準確治病。

三、陽中之陰: 先感覺到冷,後感覺到熱。淺針深針交替使用。

以九六之法。則先補後瀉也。四曰陰中之陽。先熱後寒。深而淺。以九六之法。則先瀉後補也。補者。直須熱至。瀉者。務待寒侵。猶如搓線。慢慢轉針。在淺則用淺法。在深則用深法。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。五曰子午搗臼。水蠱隔氣。落穴之後。調氣均勻。針行上下。九入六出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「九六法」,先補後瀉。另一種情況是,在陰中之陽,先發熱後發寒,由淺入深。按照「九六法」,先瀉後補。補氣時,必須等到體溫升高。瀉氣時,必須等到體溫下降。就像搓線一樣,慢慢轉動針灸針。在淺層,就用淺層的針灸方法;在深層,就用深層的針灸方法。這兩種方法不能同時使用,也不能混淆。另外,還有「子午搗臼」和「水蠱隔氣」的治療方法。在針灸穴位後,調整氣血平衡。針灸針上下進出,九次進針,六次出針。

左右轉之。千遭自平。六曰進氣之訣。腰背肘膝痛。渾身走注疼。刺九分。行九補。臥針五七吸。待氣上行。亦可龍虎交戰。左捻九而右捻六。是亦住痛之針。七曰留氣之訣。痃癖癥瘕。刺七分。用純陽。然後乃直插針。氣來深刺。提針再停。八曰抽添之訣。癱瘓瘡癩。取其要穴。

白話文:

六、進氣之訣

腰背、肘膝疼痛,全身遊走性疼痛。針刺九分,行氣補法九次。針留五至七次呼吸,等待氣往上運。也可以用「龍虎交戰」之法,左手向左轉動針九次,右手向右轉動六次。這也是緩解疼痛的針灸法。

七、留氣之訣

癤腫、怪病、癥狀不明的疾病。針刺七分,使用純陽九針。然後直接刺入針,氣來時深刺,提針後再停針。

八、抽添之訣

半身不遂、瘡癤。取相關經絡的重要穴位。

使九陽得氣。提按搜尋。大要運氣周遍。扶針直插。復向下納。回陽倒陰。指下玄微。胸中活法。一有未應。反復再施。

按此八法巧立名色。非素、難意也。

白話文:

讓九個陽穴都能得到氣。提按太沖穴,尋找氣感。主要讓氣運行周遍全身。扶著針垂直刺入。再向下納。回陽倒陰。指尖下的玄妙感應。胸中掌握活法。只要有一處未感應到,就反覆再次施針。

3. 四法

金針賦云。過關過節。催運氣以飛經走氣。其法有四。一曰青龍擺尾。如扶船舵。不進不退。一左一右。慢慢撥動。二曰白虎搖頭。似手搖鈴。退方進圓。兼之左右。搖而振之。三曰蒼龜探穴。如入土之象。一退三進。鑽剔四方。四曰赤鳳迎源。展翅之儀。入針至地。提針至天。

白話文:

《金針賦》說:針灸時,氣血流暢,有助於疾病康復。有四種手法:

  1. 青龍擺尾:像扶著船舵,不前進也不後退,左右慢慢撥動。
  2. 白虎搖頭:像搖手鈴,後退時呈方形,前進時呈圓形,左右搖振。
  3. 蒼龜探穴:像烏龜鑽入土中,先後退一步,再前進三步,四方探查。
  4. 赤鳳迎源:像展翅飛翔,針插入穴位深處,提針時拔至高處。

候針自搖。復進其穴。上下左右。四圍飛旋。病在上。吸而退之。病在下。呼而進之。

按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。求針之明。為針之晦。

白話文:

等到針自己晃動時,再將針推進穴位中,上下左右四周飛旋。如果病情在上方,就吸氣然後退針;如果病情在下方,就呼氣然後進針。

按照這種方法也只是巧妙地設定了一些名目罷了,追求針法的明朗,反而使得用針變得模糊不清。

4. 下針法

金針賦云。先須爪按。重而切之。次令咳嗽一聲。隨咳下針。凡補先呼氣。初針刺至皮肉。乃曰天才。少停進針。刺至肉內。是曰人才。又停進針。刺至筋骨之間。名曰地才。此為極處。就當補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至人之分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進退往來。飛經走氣。

白話文:

《金針賦》上說: 首先用指甲按壓穴位,然後用力針刺下去。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,順著咳聲針刺下去。所有補針時,都要先呼氣。針刺剛到皮膚與肌肉時,這叫「天才」。稍停一下後繼續進針,針到肌肉內,這叫「人才」。再稍停一下後繼續進針,針到筋骨之間,這叫「地才」。這是針刺最深的地方,此刻應當開始補針。再次稍停良久,然後將針退到「人才」的分界線處。等到氣息沉穩有力時,將針朝著病竈處反向進針。進針和退針交替進行,讓氣血在經絡中運行。

盡在其中矣。凡瀉者吸氣。初針至天。少停進針。直至於地。得氣瀉之。再停良久。卻須退針復至於人。待氣沉緊。倒針朝病。法同前矣。及夫調氣之法。下針至地。之後。復人之分。欲氣上行。將針右捻。欲氣下行。將針左捻。欲補先呼後吸。欲瀉先吸後呼。氣不至者。以手循攝。

白話文:

所有治療都包含在這些方法中。進行瀉法時,要吸氣。針刺初期,針尖要到達天部。稍作停留後,將針刺入,一直到地部,得到氣後進行瀉法。再次稍作停留後,將針拔出,重新刺入人體。等到氣沉而緊,再將針頭對準病處。手法與前面一致。至於調氣的方法,將針刺入地部後,在重新刺入人體時,如果想要氣向上行,就要將針向右轉動,如果想要氣向下行,就要將針向左轉動。如果想要補氣,就要先呼氣後吸氣;如果想要瀉氣,就要先吸氣後呼氣。如果氣沒有到達,可以用手在周圍按壓。

以爪切掐。以針搖動。進捻搓彈。直待氣至。以龍虎升騰之法。按之在前。使氣在後。按之在後。使氣在前。運氣走至疼痛之所。以納氣之法。扶針直插。復向下納。使氣不回。若關節沮澀。氣不過者。以龍虎龜鳳。通經接氣。大段之法。馳而運之。仍以循攝爪切。無不應矣。

此通仙之妙。

按素問有淺深法。而此曰天地人三才者。是亦九針論意也。

白話文:

用指甲按壓和捏掐。用針搖晃和抖動。用力捻、搓、彈,直至有氣感。運用龍虎升騰之法,按針時,氣在後方。按針時,氣在前。運氣運行至疼痛部位。用納氣之法,扶針直刺,再向下納,使氣不回。如果關節僵硬,氣不通暢,可以用龍虎龜鳳之法,疏通經絡,接續氣息。運用大段之法,快速運行。仍然循序漸進地使用指甲按壓和捏掐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

醫經小學云。先說平針法。含針口內溫。按揉令氣散。掐穴放教深。持針安穴上。令他嗽一聲。隨嗽歸天部。停針再至人。再停歸地部。待氣候針沉。氣若不來至。指甲切其經。次提針向病。針退天地人。補必隨經刺。令他吹氣頻。隨吹隨左轉。逐歸天地人。待氣停針久。三彈更熨溫。

白話文:

《醫經小學》中說,首先講平針法。

  1. 口含針頭,使其溫暖。按壓按摩,讓氣血散開。
  2. 手掐穴位,使針刺得較深。持針將針刺入穴位。
  3. 讓病人咳嗽一聲,隨著咳嗽,針頭歸屬於天部。
  4. 停針後,再針刺,再停針後,針頭歸屬於地部。
  5. 等待一段時間,針頭會下沉。
  6. 氣血沒有到達,就用指甲掐按該經絡。
  7. 然後針刺患處。
  8. 拔出針後,手指按壓天地人三部。
  9. 補刺時,一定要沿著經絡刺入。
  10. 讓病人吹氣,邊吹邊向左轉動針柄,順著氣血的運行,歸屬於天地人三部。
  11. 等氣血停滯後,將針長時間留在穴位。
  12. 最後,彈撥針柄三次,並用艾條溫灸。

出針口吸氣。急急閉其門。瀉欲迎經取。吸則納其針。吸則須右轉。他次進天人。轉針仍復吸。依法再停針。出針吹出氣。搖動大其門。

白話文:

針灸時,出針時呼氣。趕緊閉合針孔。瀉火取經時,吸氣時扎針。扎針後必須順時針旋轉。第二次針灸時,繼續旋轉針灸並吸氣。按照方法再扎針。拔針時吹氣。搖晃身體,擴大針孔。

5. 出針法

金針賦云。病勢既退。針氣微松。病未退者。針氣始根。推之不動。轉之不移。此為邪氣吸拔其針。乃真氣未至。不可出之。出之者。其病即復。再須補瀉。停以待之。直候微松。方可出針豆許。搖而停之。補者吸之去疾。其穴急捫。瀉者呼之去徐。其穴不閉。欲令腠密。然後吸氣。

白話文:

金針賦說:病情好轉時,針氣會微微鬆動。病情還沒好的時候,針氣緊緊扎著,推不動也轉不動。這是因為邪氣吸住了針,表示正氣還沒到達,不能拔針。拔針的話,病情就會復發,還要再一次補瀉。停下來等待,一直等到針氣微微鬆動,才能拔針。拔針時,稍微晃動後停住。補針療法是將疾病吸出來,拔針時穴位要緊緊按住。瀉針療法是將疾病呼出來,拔針時穴位不用按住。讓皮膚毛細孔閉合,然後再將針氣吸出。

故曰下針貴遲。太急傷血。出針貴緩。太急傷氣。劉宗厚曰。出針不可猛出。必須作三四次。徐徐轉而出之。則無血。若猛出必見血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針刺時進針應緩慢。進針太快會傷及血液。拔針應緩慢。拔針太快會傷及氣。劉宗厚說:拔針不能突然拔出,必須分三四次,慢慢轉動後拔出,這樣就不會出血了。如果突然拔出,一定會出血。

6.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

神應經曰。人身左邊右手以大指進前捻針為補。大指退後捻針為瀉。右邊以右手大指退後捻針為補。進前捻針為瀉。

捻針左右。已非素問意矣。而人身左右不同。謬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《神應經》中記載:

  • 人體左側:右手拇指向前捻針,為補;拇指向後捻針,為瀉。
  • 人體右側:左手拇指向後捻針,為補;拇指向前捻針,為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