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暈針

濟生拔萃云。有隨針而暈者何。曰。一則不知刺禁。如刺中心一日死之類也。二則不明脈候。如下利其脈忽大者死之類。凡針灸者。先須審詳脈候。觀察病證。然後知其刺禁。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。

金針賦云。其或暈針者。神氣虛也。以針補之。以袖掩之。口鼻氣回。熱湯與之。略停少頃。依前再施。

按以針補之。以所內之針施補也。以袖掩之。掩其口毋令氣泄。掩其面毋令迎風也。

指微賦注云。醫人深明氣血往來。取穴部分不瘥。補瀉得宜。必無暈針昏倒之疾。或匆忙之際。畏刺之人多感此。壯者氣行自已。怯者當速救療。假令針肝經。感氣暈。以補肝經曲泉穴之絡。假令針肝絡血暈。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絡。針入復甦。效如起死。余皆仿此。

劉宗厚曰。暈針者。奪命穴救之。男左女右取之。不回。卻再取右。女亦然。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。自肩至肘正在當中。

按暈針三法。指微賦有理。劉氏止言奪命穴。而不言何經何絡。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。而古亦無奪命穴之名也。

2. 針灸傷

危氏書云。治針灸傷經絡。膿血不止。黃耆八兩、當歸三兩、肉桂木香乳香別研、沉香各一兩為末。用綠豆粉四兩、堇汁糊丸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不拘時候。熟水下。

3. 暖針

素問遺篇注云。用圓利針、長針。未刺時。先口溫針暖而用之。又曰。先以口銜針令溫。又曰。毫針於人近體暖針至溫。又曰。著身溫之。

按口體溫針。欲針入經穴。氣得溫而易行也。今或投針於熱湯中。亦此意耳。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。口溫者。針頭雖熱而柄尚寒。不若著身溫之。則針通身皆熱矣。

4. 呼吸

素問注云。按經云。皆先補真氣。乃瀉其邪也。何以言之。補法呼盡內針。靜以久留。此段瀉法。吸則內針。又靜以久留。然呼則次其吸。吸至則不兼呼。內針之候既同。久留之理復一。則先補之義。昭然可知。拔萃云。呼不過三。吸不過五。明堂云。當補之時。候氣至病。

更用生成之息數。令病人鼻中吸氣出。自覺熱矣。當瀉之時。候氣至病。更用生成之息數。令病人鼻中出氣。口中吸氣。按所病臟腑之數。自覺清涼矣。

5. 補瀉

素問遺篇補腎俞注曰。用圓利針。臨刺時咒曰。五帝上真。六甲玄靈。氣符至陰。百邪閉理。念三遍。先刺二分。留六呼。次入針至三分。動氣至而徐徐出針。以手捫之。令受針人嚥氣三次。又可定神魂者也。瀉脾俞注曰。欲下針時咒曰。帝扶天形。護命成靈。誦之三遍。乃刺三分。留七呼。動氣至。而急出其針。

按咒法非素問意。補註又王氏輩為之。未足信。但針工唸咒。則一心在針。故曰。如待所貴。不知日暮也。

濟生拔萃云。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。以右手置針於穴上。令病人咳嗽一聲。捻針入腠理得穴。令病人吸氣一口。針至六分。覺針沉澀。復退至三四分。再覺沉澀。更退針一豆許。仰手轉針頭向病所。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。以合手以回針。引氣過針三寸。隨呼徐徐出針。勿閉其穴。

命之曰瀉。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。以右手置針於穴上。令病人咳嗽一聲。捻針入腠理得穴。令病人呼氣一口。將盡納針至八分。覺針沉緊。復退一分許。如更覺沉緊。仰手轉針頭向病所。依前循捫其病所。氣至病已。隨吸而走出針。速按其穴。命之曰補。又曰。夫行針者。

當刺之時。口溫針暖。先以左手揣按所針滎俞之處。彈而怒之。爪而下之。捫而循之。通而取之。隨病人咳嗽一聲。右手持針而刺之。春夏二十四息。秋冬三十六息。徐出徐入。氣來如動脈之狀。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。左手閉針孔。徐出針而疾按之。瀉者。迎經脈動而伸之。

左手開針孔。疾出針而徐按之。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。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。

按素問云。候呼內針。又曰。候呼引針。候。伺候也。言醫工持針。等候病人之呼吸而用針也。今令病人呼吸。是以呼吸候針矣。又曰。令病人吹氣一口。吸氣一口。又是非鼻中呼吸矣。謬之甚也。此補瀉尚得素難意。

明堂注云。寒熱補瀉。假令補冷。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。復令吹氣一口。隨吹下針至六七分。漸進腎肝之部。停針徐徐良久。復退針一豆許。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。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。又令病人吸氣內針。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。卻外捻針使氣上行。直過所針穴一二寸。

乃吸而外捻。針出以手速按其穴。此為補。夫病熱者。治之以寒何如。須其寒者。先刺入陽之分。候得氣。推內至陰之分。後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。謹按生成之息數足。其病人自覺清涼矣。夫病惡寒者。治之以熱也何如。須其熱者。先刺入陰之分。候得氣。徐引針至陽之分。

後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。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。其病自覺和暖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