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上 (27)

1. 足太陽膀胱經

風門(一名熱府),二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正坐取之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素注。三分。留七呼。明堂。灸五壯。若頻刺。泄諸陽熱氣。背永不發癰疽。灸五壯。主發背癰疽。身熱。上氣短氣。咳逆胸背痛。風勞嘔吐。傷寒頭項強。目瞑。胸中熱。

肺俞,第三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千金。對乳引繩度之。甄權。以搭手左取右。右取左。當中指末是。正坐取之。難經曰。陰病行陽。故五臟俞皆在陽。滑氏曰。背為陽俞。史記扁鵲傳作輸。猶委輸經氣。由此而輸彼也。甲乙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甄權。

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百壯。明下。三壯。素問。刺中肺。三日死。其動為咳。又曰。五日死。主癭氣。黃疸。勞瘵。口舌乾。勞熱上氣。腰脊強痛。寒熱喘滿。虛煩。傳屍骨蒸。肺痿咳嗽。肉痛皮癢。嘔吐。支滿不嗜食。狂走欲自殺。背僂。肺中風。偃臥。胸滿短氣。瞀悶汗出。

百毒病。食後吐水。小兒龜背。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太陽肺腧、肝腧。

按素問云。刺胸腹者。必避五臟。中肺者。三日死云云。銅人乃於背部各俞穴言之。則固矣。

厥陰俞(一名闕俞),四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正坐取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主咳逆。牙痛心痛。胸滿嘔吐。留結煩悶。

或曰。臟腑皆有俞在背。獨心包絡無俞何也。曰。厥陰俞即心包絡俞也。

心俞,五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正坐取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不可灸。明堂。灸三壯。資生云。刺中心。一日死。其動為噫。又曰。環死。豈可妄針。千金言。中風心急。灸心俞百壯。當權其緩急可也。主偏風半身不遂。心氣亂恍惚。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。

悶亂冒絕。汗出唇赤。狂走發癇。語悲泣。胸悶亂。咳吐血。黃疸。鼻衄。目瞤目昏。嘔吐不下食。丹毒。遺精白濁。健忘。小兒心氣不足。數歲不語。

鬲俞,七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正坐取之。難經曰。血會鬲俞。疏曰。血病治此。蓋上則心俞。心主血。下則肝俞。肝藏血。故鬲俞為血會。又足太陽多血。血乃水之象也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素問。刺中鬲。皆為傷中。其病難愈。不過一歲必死。主心痛周痹。

吐食翻胃。骨蒸。四肢怠惰。嗜臥。痃癖。咳逆。嘔吐。鬲胃寒痰。食飲不下。熱病汗不出。身重常溫。不能食。食則心痛。身痛臚脹。脅腹滿。自汗盜汗。

肝俞,九椎下。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正坐取之。經曰。東風傷於春。病在肝俞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明堂。灸七壯。素問。刺中肝。五日死。其動為欠。主多怒。黃疸。鼻酸。熱病後目暗淚出。目眩。氣短咳血。目上視。咳逆。口乾。寒疝。筋寒。熱痙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

**風門穴(又名熱府):**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針刺深度約五分,有些醫書記載可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。明堂經書記載可灸五壯。如果頻繁針刺,可以洩散體內的陽熱之氣,背部就永遠不會長癰疽。灸五壯,主要治療背部癰疽、身體發熱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胸背疼痛、風邪引起的勞損嘔吐、傷寒導致的頭項強硬、眼睛昏花、胸中發熱等症狀。

**肺俞穴:**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千金方提到,取穴時可對著乳頭引一條繩子來測量。甄權提到,可將手搭在對側肩膀上,中指指尖所指之處即是穴位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《難經》說,陰經的病會影響到陽經,所以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的陽經上。滑伯仁認為,背部為陽經俞穴,史記扁鵲傳中寫作「輸」,意思是將經氣由此輸送到彼處。《甲乙經》記載,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得氣後即可瀉。甄權認為可針刺五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一百壯,明堂經書則認為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,針刺到肺會導致三日死亡,死前會咳嗽;另一說法是五日死亡。此穴主要治療癭氣(甲狀腺腫大)、黃疸、勞癆病、口舌乾燥、虛熱上衝、腰背僵硬疼痛、寒熱往來、喘氣急促、虛煩、傳屍骨蒸(肺結核)、肺痿咳嗽、肌肉疼痛、皮膚瘙癢、嘔吐、胸部脹滿不思飲食、狂躁想自殺、駝背、肺中風、臥床不起、胸悶氣短、昏厥出汗、各種毒邪疾病、飯後吐水、小兒龜背。仲景說,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頭項強痛,或頭暈眼花,有時像結胸一樣,心下痞硬,此時應針刺太陽經的肺俞、肝俞穴。

《素問》說,針刺胸腹部時,必須避開五臟,刺中肺部會導致三日死亡等等。銅人圖將各個俞穴都標在背部,這樣就更安全了。

**厥陰俞穴(又名闕俞):**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銅人圖記載,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主要治療咳嗽、牙痛、心痛、胸悶嘔吐、胸中鬱結煩悶。有人說,臟腑都有俞穴在背部,唯獨心包絡沒有俞穴,這是因為厥陰俞穴就是心包絡俞穴。

**心俞穴:**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銅人圖記載,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得氣後即可瀉。不可灸。明堂經書認為可灸三壯。資生經書說,針刺到心臟會導致一日死亡,死前會呃逆不止;另一說法是很快死亡,所以不可亂針。千金方說,中風心急時可灸心俞穴一百壯,應該根據情況權衡緩急。此穴主要治療偏癱、心氣紊亂恍惚、心中風導致臥床不起無法側身、心煩意亂暈厥、出汗嘴唇發紅、狂躁癲癇、說話悲傷哭泣、胸悶、咳嗽吐血、黃疸、鼻出血、眼皮跳動、眼睛昏花、嘔吐吃不下東西、丹毒、遺精白濁、健忘、小兒心氣不足,數歲不說話等症狀。

**膈俞穴:**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《難經》說,膈俞是血會穴。注釋說,血病可以治療此穴。因為心俞在膈俞上面,心主血;肝俞在膈俞下面,肝藏血,所以膈俞是血的會聚處。足太陽經的氣血也多,血屬水的範疇。銅人圖記載,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,刺中膈部會傷及內部,病很難治好,活不過一年。主要治療心痛、周身痹痛、吐食翻胃、骨蒸、四肢無力嗜睡、痃癖、咳嗽、嘔吐、膈胃寒痰、吃不下東西、熱病不出汗、身體沉重體溫正常、不能吃飯、吃飯就心痛、身體疼痛腹部脹大、脅肋脹滿、自汗盜汗等症狀。

**肝俞穴:**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脊椎中心一寸五分處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《內經》說,東風傷於春季,病在肝俞。銅人圖記載,針刺三分,留針六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。明堂經書認為可灸七壯。《素問》說,刺中肝臟會導致五日死亡,死前會打哈欠。主要治療易怒、黃疸、鼻子酸痛、熱病後視力模糊流淚、頭暈、氣短咳嗽吐血、眼睛向上看、咳嗽、口乾、寒疝、筋脈受寒、熱性驚厥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