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戒逆針灸
(無病而先針灸曰逆。逆、未至而迎之也。)
白話文:
(沒有疾病就先進行針灸叫做違逆。違逆就是指在疾病還未出現時就進行治療。)
小兒新生無疾。不可逆針灸之。如逆針灸。則忍痛動其五臟。因喜成癇。河洛關中土地多寒。兒喜病痓。其生兒三日。多逆灸以防之。吳蜀地溫。無此疾也。古方既傳之。今人不分南北灸之。多害小兒也。所以田舍小兒。任其自然。得無夭橫也。
白話文:
初生嬰兒沒有疾病,不要給他們針灸。如果逆著經絡針灸,會引起疼痛,擾動五臟。因此而喜怒無常,形成癲癇。河洛關中一帶土地寒冷,嬰兒容易患痓病。這些地方的孩子出生三天後,常逆灸來預防此病。吳蜀一帶土地溫暖,沒有這種疾病。古時候留傳下來的灸法,現在的人不分南北,一律照用。這樣做對嬰兒很不好。所以鄉下的小兒,順其自然,反而能避免夭折。
2. 秦承祖灸鬼法
鬼哭穴以兩手大指相併縛。用艾炷騎縫灸之。令兩甲角後肉四處著火。一處不著則不效。
白話文:
將兩個大拇指並排綁在一起,然後用艾絨放在縫隙上進行灸療,讓大拇指指甲兩側的肉都著火,如果有一處不著火就沒有療效。
按丹溪治一婦人久積怒與酒。病癇。目上視。揚手躑足。筋牽喉響流涎。定則昏昧。腹脹痛衝心。頭至胸大汗。癇與痛間作。此肝有怒邪。因血少而氣獨行。脾受刑。脾胃間有酒疾。為肝氣所侮而為痛。酒性喜動。出入升降。入內則痛。出外則癇。用竹瀝、薑汁、參朮膏等藥甚多。
白話文:
丹溪醫治一位婦人,長年積累的怒氣與酒精成癮。症狀有癲癇發作、目光上視、手腳舞動、肌肉抽動、喉嚨發出響聲、流涎。癲癇發作過後,便會昏昏沉沉。另外還有腹脹、刺痛,疼痛感會衝至心口。從頭到胸部都會大量出汗。癲癇與疼痛交替發作。
這是因為肝臟有怒火引起的邪氣。由於血氣不足,導致氣流獨自運行,脾臟受到侵害。脾胃之間有酒精引發的疾病,被肝氣侵犯而產生疼痛。酒精的性質是喜動,會出入升降。進入體內就會導致疼痛,排出體外就會誘發癲癇。丹溪使用了很多藥物,例如竹瀝、薑汁、參朮膏等。
癇痛間作無度。乘痛時灸大敦、行間、中脘。間以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巨闕調石膏與竹瀝服之。無數。又灸太衝、然谷、巨闕。及大指甲肉。且言鬼怪怒罵巫者。丹溪曰。邪乘虛而入。理或有之。與前藥。佐以荊、瀝防痰。又灸鬼哭穴。餘證調理而安。
白話文:
癲癇發作不定時,發作時灸大敦穴、行間穴、中脘穴。適當地用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巨闕調和石膏和竹瀝服用。次數不定。再灸太衝穴、然谷穴、巨闕穴,以及大拇指指甲旁的肉。如果患者出現罵人的情況,丹溪醫家說:邪氣趁虛而入,可能與情志因素有關。在前面開的藥方中,再加上荊芥、瀝青來預防痰液阻滯。再灸鬼哭穴。其他症狀對症治療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