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聚英》~ 卷四下 (2)
卷四下 (2)
1. 諸積聚
氣塊、冷氣、一切氣。氣海針灸,病可愈。 心氣連脅裡,大陵;支溝、上脘兼百會。 結氣上喘及伏梁,中脘治之,病自愈。 更有心下如杯形,須治中脘及百會。 脅下積氣,治期門;章期、中脘,療賁豚。 氣海百壯,不可少;巨闕五穴,通前論。 氣逆,商丘與尺澤,三陰交兮與太白。 喘逆,神門、足臨泣,陰陵、崑崙,不可失。
太衝、神門二穴中,噫氣下逆病可攻。 支溝、前谷,攻咳逆;大陵、曲泉、三里同。 陷谷、前谷、行間穴;臨泣、肺俞,十穴通。 患者咳逆無所出,三里取之為第一。 後取太白與太淵;魚際、太淵,不可失。 竅陰之穴及肝俞,通前七穴,斯為畢。 咳逆振寒,治少商,更兼天突灸三壯。 久病咳兮,少商穴;天柱三壯,病即康。
厥氣衝腹,及解谿;天突,通前二穴宜。 短氣,大陵、尺澤上;少氣,間使、神門醫。 大陵、少衝、三里穴;下廉、行間兼肺俞; 然谷、至陰與氣海。十一穴治,病除。 欠氣,通里及內庭;諸積,三里治之寧。 陰谷、解谿、通谷穴;上脘、肺俞、膈俞應; 脾俞、三焦俞上治。九穴治之,命不傾。 腹中氣塊,穴頭針;二寸半兮,二七焚。
塊中一穴,鐵三寸;灸之二七,塊猶存。 塊尾一穴,針三寸;灸至七壯,塊漸分。 胸中膨脹,氣又喘;合谷、期門、乳根善。
白話文:
各種氣積聚的症狀:
凡是氣結成塊,或是因為寒氣引起的各種氣病,都可以用針灸氣海穴來治療。
心氣不順連帶到脅肋,可以針灸大陵穴;如果氣結在上腹部,可以針灸支溝、上脘、百會等穴位。
氣結導致呼吸急促、伏梁(腹部肌肉隆起),針灸中脘穴就可以治癒。
如果心下部位感覺像杯子的形狀一樣脹痛,必須針灸中脘和百會穴。
脅肋下有氣積聚,要針灸期門穴;如果連帶有奔豚氣(氣往上衝的感覺),要針灸章門、期門和中脘穴。
氣海穴必須要灸一百壯以上,再配合巨闕等五個穴位,就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氣往上逆時,可以針灸商丘和尺澤穴,再搭配三陰交和太白穴。
氣喘逆時,可以針灸神門和足臨泣穴,還有陰陵泉和崑崙穴也很有幫助。
如果打嗝且氣往下逆,針灸太衝和神門這兩個穴位可以有效治療。
咳嗽且氣逆時,可以針灸支溝和前谷穴,也可以搭配大陵、曲泉和足三里穴。
如果咳嗽、氣逆而且咳不出東西,首選針灸足三里穴,再搭配太白和太淵穴,還要記得針灸魚際和太淵穴。
最後,可以針灸竅陰穴和肝俞穴,加上前面提到的七個穴位,就可以完成治療。
咳嗽、氣逆又發冷,可以針灸少商穴,同時灸天突穴三壯。
如果是久咳,可以針灸少商穴,或是灸天柱穴三壯,就能夠康復。
厥氣上衝到腹部,以及解谿穴的部位不適,可以針灸天突穴,再搭配前面提過的兩個穴位。
如果呼吸短促,可以針灸大陵和尺澤穴;如果是氣不足,可以針灸間使和神門穴。
可以選擇針灸大陵、少衝、足三里、下廉、行間和肺俞穴。
再搭配然谷、至陰和氣海穴,以上這十一穴可以有效治療疾病。
打哈欠、氣不足,可以針灸通里和內庭穴,各種氣積聚的疾病,針灸足三里穴就能夠痊癒。
如果還有陰谷、解谿、通谷等穴位不適,再搭配上脘、肺俞、膈俞穴。
以及脾俞和三焦俞,以上九個穴位一起治療,就能保住性命。
如果腹中有氣塊,可以在氣塊中心位置針刺,深度約兩寸半,再灸十四壯。
如果氣塊的中心部位比較硬,可以用長約三寸的鐵針刺入,再灸十四壯,如果氣塊還在,可以再灸。
如果氣塊的尾部不適,針刺三寸深,再灸七壯,氣塊就會慢慢消散。
如果胸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可以針灸合谷、期門和乳根穴,都有幫助。
2. 哮
醫者若欲灸人哮。天突尾窮骨尖高。又法背上有一穴。量穴須用線一條。環頸垂下至鳩尾。尖上截斷牽脊背。線頭盡處是穴端。灸至七壯真為貴。
白話文:
醫生如果想用艾灸治療哮喘,可以選擇天突穴和尾椎骨尖端突出的位置。另外,背上還有一個穴位可以用於治療哮喘。要測量這個穴位,需要用一條線。將線繞過脖子,垂直向下至胸骨下端(鳩尾),在鳩尾處將線截斷,然後將線的斷端拉到背部脊椎,線頭所指的位置就是穴位。在這個穴位艾灸七壯(七次艾灸)效果最好。
3. 腹痛脹滿
腹痛,三里與內關。陰陵,復溜,太谿連。崑崙,陰谷,陷谷穴。太白,中脘與行間。氣海,膈俞,脾俞穴。兼治腎俞,病即痊。食不下兮,治內關。魚際,三里,三穴間。小腹急痛,不可忍。兼治小腸氣,腎吊。疝氣,心痛,諸氣痛。足之大指,次指下。中節橫紋,灸五壯。男左女右,無虛假。兩足並灸,無所分。細按神經,亦云可。
小腹脹痛,氣海焚。繞臍痛兮,治水分。小腹痛兮,治陰市。承山,下廉及中封。復溜,小海,關元穴。肩俞,隨年壯大敦。夾臍痛兮,治上廉。臍痛,中封與曲泉。再兼水分,通三穴。太衝,太白,引腰痊。少商,陰市,腹滿祛。三里,曲泉,崑崙穴。隱白,大都,陷谷中。商丘,通谷與太白。行間一穴,不可遺。十二穴治,勝服藥。
腹肋滿兮,治陽陵。三里,上廉,三穴精。心腹脹滿,絕骨上。更兼一穴,是內庭。小腹脹滿,痛中封。然谷,內庭,大敦中。腹脹,陰市與尺澤。三里,曲泉,陰谷穴。陰陵,商丘,公孫中。內庭,太谿與太白。厲兌,膈俞及腎俞。中脘,大腸俞,太白。脹而胃滿,治膈俞。腹堅大兮,治丘墟。三里,陰陵,解谿上。衝陽,期門,水分宜。
此病治之,通九穴。更有神闕,膀胱俞。寒熱堅大,沖陽焚。鼓脹,復溜與公孫。中封,太白,三陰交。更兼一穴,是水分。腹寒不食,陰陵燒。痰癖腹寒,三陰交。腹鳴寒熱,復溜上。一穴治之,命堅牢。胸腹膨脹,氣鳴疾。合谷,三里,期門高。
白話文:
腹痛,可按壓足三里和內關穴。另外可按壓陰陵泉、復溜、太谿穴連線。以及崑崙、陰谷、陷谷穴。還有太白、中脘和行間穴。氣海、膈俞、脾俞穴也有效。如果再加上腎俞穴,病情很快就會痊癒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可以按內關穴。還有魚際穴和足三里穴,這三個穴位之間都有幫助。小腹如果劇烈疼痛,難以忍受,同時還能治療小腸氣、腎臟下墜的問題。疝氣、心痛、各種氣痛,都可以按壓足部大拇指和第二指的指縫下,中節橫紋處,用艾灸灸五壯。男性灸左腳,女性灸右腳,效果很確實。兩腳都灸,效果也一樣好。仔細按摩神經,也能達到效果。
小腹脹痛,可艾灸氣海穴。繞著肚臍疼痛,可按壓水分穴。小腹疼痛,按壓陰市穴。還有承山、下廉和中封穴。以及復溜、小海、關元穴。肩俞穴可根據年齡大小調整艾灸的壯數。夾著肚臍疼痛,可按壓上廉穴。肚臍疼痛,按壓中封和曲泉穴。再按水分穴,這三個穴位一起用。太衝和太白穴,可以緩解腰痛。少商和陰市穴,可以消除腹脹。足三里、曲泉和崑崙穴也有效。隱白、大都、陷谷穴。還有商丘、通谷和太白穴。行間穴也別忘了。以上十二個穴位治療,效果勝過吃藥。
腹部和肋部脹滿,按壓陽陵泉穴。以及足三里、上廉穴,這三個穴位效果很好。心腹脹滿,按壓絕骨穴上方。再加一個內庭穴也有幫助。小腹脹滿,按壓中封穴。還有然谷、內庭、大敦穴。腹脹,按壓陰市和尺澤穴。以及足三里、曲泉、陰谷穴。還有陰陵泉、商丘、公孫穴。內庭、太谿和太白穴。還有厲兌、膈俞和腎俞穴。中脘、大腸俞和太白穴。如果脹氣且胃部脹滿,可按壓膈俞穴。腹部堅硬腫大,按壓丘墟穴。以及足三里、陰陵泉、解谿穴上方。還有衝陽、期門、水分穴。
這些方法治療此類疾病,可疏通九個穴位。還有神闕穴和膀胱俞穴。寒熱且腹部堅硬腫大,可艾灸沖陽穴。腹部脹大如鼓,按壓復溜和公孫穴。還有中封、太白和三陰交穴。再加一個水分穴。腹部寒冷不思飲食,可艾灸陰陵泉。痰積或腹部寒冷,可按壓三陰交穴。腹鳴或寒熱,按壓復溜穴。這一個穴位,就可以讓身體健康。胸腹膨脹,氣體鳴叫,可按壓合谷、足三里和期門穴。